改造社会,金融是把双刃剑

朱玉强2023-10-23 22:19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朱玉强/文

长久以来,金融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而美国社会学家、管理学家杰拉德·戴维斯所著《市场主导:金融如何改造社会》一书将金融改造美国社会的作用机制、效果以及现代美国开展金融活动的一些经验和教训,都给予了完整、清晰、客观的介绍、论述。这些对他国读者审视金融对他们各自国家社会的影响,都有很好的启发和警示作用。

33(1)

《市场主导:金融如何改造社会》

[美]杰拉德·戴维斯 /著

杨建玫 娄钰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2年8月

戴维斯对“金融改造社会”这一议题进行了认真研究,做出了近乎从0到1的开拓性工作。这些专业性、开拓性成果大部分反映在戴维斯所著《市场主导:金融如何改造社会》一书中。该书所说的“社会”,涵盖了经济发展、企业管理、人文思想、国家治理等诸领域。当天性活跃不羁的金融与涵盖面如此广泛的“社会”相碰撞,怎能不撞击出绚丽的思想火花?

戴维斯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些珍贵的思想火花,其核心观点是:金融市场塑造了美国从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过渡的整个过程;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大公司更是以其独特的力量塑造了美国的整个社会组织;而在(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爆发前,金融市场对美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金融市场作用于社会的形式,戴维斯用了一句简约的话概括为:“20世纪的美国社会是围绕大公司,特别是制造商及其行为方式构建起来的,而现在的美国社会则更多的是由金融架构起来的,这里提到的金融不仅指华尔街上的各大银行,还包括金融机构的运行模式。”

在书中,戴维斯比其他学者们更清醒、更清晰地提出:金融改造了美国社会;改造的主导形式是金融市场。不过,戴维斯对“金融改造社会”的成因所做的说明并不完整。倘若戴维斯能对此予以补充完整,则他的“金融改造社会”的思想就会更严谨、更有启示、借鉴价值了。很可惜,戴维斯距离这个完整的“说明”仅仅一步之遥。

戴维斯已经说明的是:“公司归根结底是一种融资工具,是金融考量的产物”。在此,戴维斯把金融、金融市场存在和应用的目的看成是为了融资。这反映了20世纪美国社会的普遍看法、做法,而美国社会的改造也据此波澜不惊地循序开展。在这个改造过程中,金融基本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发展,亮出了金融这把“双刃剑”起积极作用的一侧刃面。戴维斯在书中将20世纪美国社会的系列改造,记录、说明得很完整。例如,详细记录了美国公司发展所经历的三个主要阶段,包括:19、20世纪之交的金融资本主义时期;从20世纪20年代起一直持续到80年代的管理资本主义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的并购潮开始,包括向后工业化转变的初期,一直延续至今的股东资本主义时期。

再如,书中指出投资理念已成为“投资组合社会”中判断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主要标准。人的人格和才干被称为“人力资本”,住宅、家庭和社区被称为“社会资本”,人们相互间常把金融市场上获利的多寡进行攀比。

又如,书中援引伯利和米恩思合著《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中的话说,管理资本主义时期的“公司体系”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趋势:一种是公司控制权具有向心性,越来越集中在少数管理层手中;另一种是公司所有权具有离心性,越来越分散在人数众多却毫无权利的股票持有者手中。这两种趋势持续下去的结果就是,少数职业经理人阶层掌控着国家的大部分经济资源。这就是所谓的“管理主义”。在这种制度下,管理层成了新贵族。

44(1)

《现代公司和私有财产》

[美] 阿道夫·A. 伯利 加德纳·C. 米恩斯 /著

甘华鸣 罗锐韧 蔡如海 /译

商务印书馆

2005年8月

还有,后工业时代的国家越来越像以股东为导向的公司。戴维斯认为,用管理股东导向型公司的方法来治理国家是一个好主意,那些治理国家的人可能会像公司经理一样,把金融市场的反应当作一种调查的重要形式来关注。因为金融市场与消息灵通的市场参与者们的切身利益紧密相关,所以金融市场能够反映他们的总体意见。毕竟“你可以欺骗选民,但却不能愚弄金融市场。”

需要戴维斯补充说明的是,金融如果只是服务于投机取利和“击鼓传花”式的风险转移和转嫁,金融反而会带给社会更大的风险,以致酿成社会动荡。这种现象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07年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众所周知,美国的这次房屋抵押贷款危机不仅冲击了美国的经济,更演变成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对此,戴维斯也在书中留给读者一个令人唏嘘的感叹:“金融革命已成功地将最普通的产品——住房抵押贷款变成了一种奇幻的金融工具,但是其风险远远超出了华尔街最聪明的金融家的认知,并危及美国整体经济的发展。”在此,金融这把“双刃剑”的另一侧利刃起着扰乱社会稳定发展的消极作用。

其实,戴维斯在书的第四章《从银行到市场:证券化如何终结“美好生活”》里,将金融开展风险转移的繁复操作和严重后果已经做了很具体的介绍了,几乎可以水到渠成地明确指出“繁复操作”“严重后果”的肇因是:不创造财富的投机取利和风险转移、转嫁。但他最终没有归纳、提炼、明确指出这个原因,甚是可惜。这是一个很大的缺憾:不明确这个原因,戴维斯的部分相关研究就只能局限于大量史料的列举、叙述,也就不能从基于这个原因的观察、分析角度出发,顺利地对未来金融改造社会的轨迹开展演绎、探索的研究。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缺憾毕竟是成功探索研究中的缺憾,既在所难免也瑕不掩瑜,还要看到这个缺憾也是继续开展研究并最终弥补这个缺憾本身的基石、方向。

对于金融改造社会的后果和未来的发展轨迹,学界论述不多,业界知之甚少,也不属于《市场主导》一书的写作重点。但戴维斯仍在该书多处对此做了简明、合乎逻辑的判断、预测。这对于关心、研究“金融改造社会”走向的读者很有参考价值。例如,对于前文伯利和米恩思描述的管理资本主义时期所有权和控制权相分离的现象,社会学家拉尔夫·达伦多认为这意味着资本主义社会的终结,是“后资本主义”。因为按照“私有制和控制权相结合”这一要求来定义,管理资本主义时期的美国公司由经理层管理,不受所有者控制,所以美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达伦多的这个观点固然教条、机械、似是而非,但对很多人极具误导力。而戴维斯却能够从本质而非表象来看待这个问题。他认为,资本主义特有的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只不过被转移到了公司内部——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变成了统治阶级,工人成为新的无产阶级。而且,由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变得毫无意义了,所以一切冲突就都围绕公司的实际控制权展开。

在这样的“后资本主义”工业社会中,决定一个人社会地位的因素是行政等级,而不是他的财产所有权。公司内部的社会生产组织已成为阶级斗争的主要基础。不过这种斗争不会被转移到公司外部,因为一个人在公司内部职位的高低与更广泛的政治利益关系关联、影响甚小,不具有任何政治意义。戴维斯这个观点的可贵、进步之处在于他能认识到、指出“资本主义特有的阶级矛盾并没有消失”。只不过戴维斯关于“生产资料所有权变得毫无意义”的判断过于绝对了。因为他和达伦多所观察到的所有权式微现象,其成因主要是公司股权过于分散后无法对公司高管层进行监管。这只能说明集中的股权比分散、无组织管理的股权更具影响力,并不能得出“生产资料所有权变得毫无意义”的绝对判断。而如果将此说法改成“分散的所有权影响力式微”就比较客观、精确了。这不是文字游戏,而是严谨、全面的分析、判断和表述。

另外,即便股权分散也还是可能存在较大影响力的。比如,将股民分散的股权通过某种形式协调起来,统一发声,那么这些分散的股权就会达到集中行权的效果。在美国,如果因股份公司内部出现经营失误或管理丑闻而使持有该公司股票的股民受到重大损失,那么这些股民就可能会组织起来向该公司集体诉讼索赔。由此可见,这种分散持有却能集中作用的股权、所有权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和意义的。

《市场主导》虽然是戴维斯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完成的著作,却颇具反思、批判和前瞻指导性,指出了金融对社会发展的利弊两面性以及金融对当今社会发展的深度介入和强大的改造影响力。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美国硅谷银行破产事件,则再次印证了这一点。不可否认,硅谷银行破产前对很多科技创业公司(包括美国之外的一些科创公司)的发展是有贡献的,而这些科创公司的发展又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当然,硅谷银行也从中获利颇丰。这些彰显了金融积极的一面。

但成也金融败亦金融!此次硅谷银行破产的直接原因就与2008年产生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如出一辙,都是银行或金融系统在出现了流动性紧张后面临储户挤兑的危机。这一方面是由于硅谷银行“短债长投,期限错配”形成了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是由于美联储连续加息后进一步将这种流动性风险催化成了现实(美联储连续加息导致持有大量国债的硅谷银行出现浮亏,也使硅谷银行的科创企业储户面临融资成本的提高,以致开始更多地提取、使用自己在硅谷银行中的存款)。而金融由于已经深入至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中,所以此次硅谷银行破产造成的破坏是极有可能被快速、广泛、成倍放大地传播至世界各国各地区。不过由于吸取了2008年次贷危机的教训,这次美国监管部门的救助反应速度很快,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及时接管了硅谷银行,把此次硅谷银行破产事件造成的损害暂时降到了最低。

总的来说,美国2008年的次贷危机、今年的硅谷银行破产等事件的产生,其深层次肇因都是美国金融体系风险的长期积累。这些风险,或如美国金融监管的缺失,或如美联储充满风险、矛盾的金融政策(比如,时而过度操作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发展,以致海量发钞、通货膨胀;时而为抑制通胀又匆忙加息、缩表,却将大量的金融机构、科创企业等置于流动性不足的险境),或如……可以说,此次硅谷银行破产、救助事件从侧面说明《市场主导》一书对今日、未来的美国乃至其他国家的社会发展都有现实、不可忽视的参考、借鉴意义。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