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宋馥李 随着秋意渐浓,国内迎来了马拉松赛事集中举办的高潮。10月份的马拉松赛事就有10余场,青岛马拉松、大连马拉松刚刚落幕,黄河口(东营)马拉松赛、苏州马拉松便已开赛,而西安马拉松、长沙马拉松也进入预备阶段。
不过,马拉松盛宴之下,赛场内外的意外事故也频频发生。上周末,在第33届大连马拉松比赛中,中国选手尹顺金在最后冲刺阶段被一辆引导车挡住去路,因而被迫绕行。赛后,大连马拉松组委会即向选手和观众致歉,大连市体育局因此也已介入调查。
此事在社交媒体引发激烈而持久地讨论,虽然组委会已致歉,但赛事主办方的专业性仍遭受质疑,赛事服务商也被猜测涉嫌干扰比赛。一时间,关于近期各城市举办的马拉松赛事中的种种吐槽和质疑也纷至沓来。
如何看待大连马拉松事件以及马拉松赛事频发背后的管理机制,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广州市篮球协会执行主席、广州市体育局前副局长李志强,李志强于2014到2016年任职广州市体育局副局长,并分管广州国际马拉松的赛事组织和管理。
大连马拉松事件发生之后,李志强也一直密切关注着事件进展。
一
经济观察报:李老师,您曾组织过马拉松比赛,在这次大连马拉松事件中,意外地阻挡参赛选手冲刺路线的皮卡车是什么样的车辆,为什么会出现在比赛场地内?
李志强:本次的皮卡车是赛事全面车。根据马拉松竞赛规则,比赛赛道是严禁无关人员及车辆进入的,能够在竞赛期间在赛道通行的车辆统称“序列车”。除“电视转播”和“医疗急救”之外,“赛事计时车”“技术官员车”“比赛监督车”“检查裁判车”“赛事全面车”以及“收容车”,这些车辆均为竞赛车辆,都服从裁判指挥调度。
此次出意外的车辆为“赛事全面”车,当时的工作是检查落实赛道内的工作。马拉松终点冲刺前,需设置赛事人员和车辆的分流出口,序列车需要驶离赛道,不能直行抵达赛事终点。这件事情其实很明显,就是赛事全面车的裁判员和路口裁判员协同转弯的时机不当造成的。
经济观察报:事件发生后您一直关注着事件进展,还在短视频平台发布了一些说明,从您发布的示意图能看到,终点附近的赛事序列车和运动员冲刺路线存在着交叉,也就是说确实是有概率会发生干扰的,从管理上如何避免这样的事故?
李志强:一般大型赛事,终点前人车分流,都会派出有经验的国家裁判指挥,分道口也会派出有经验的国家裁判执法,但可能他们都不是本地裁判,对终点情况不熟悉,所以造成这个失误,这同裁判对赛道的观察和当时的精神状态有关系,同时也和赛事全面车的裁判的应变能力有关系。
经济观察报:这次事件引发了巨大的争议,一些网友猜测是赛事服务商为了干扰比赛结果而蓄意为之,以您的经验来看,存在这样的可能吗?
李志强:发生这样的事儿,引发大众的吐槽和批评我很理解,尤其是受到影响的运动员恰恰是中国运动员,容易给人以联想。但一些网友毫无根据地将这件事情描述为一场“阴谋”,我是非常不赞成的,我希望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办公室和大连体育局尽快给大家讲出事故的原委,澄清事实。
另外,我想解释的是,马拉松比赛的竞赛裁判环节是完全独立管理的。全世界的赛事运营服务商,均不具备赛事执裁资格,赛事裁判必须由竞赛管理部门委派来执裁各个环节,这才有了国派裁判、省派裁判和本地裁判一说。国派裁判不熟悉道路,容易和地方裁判出现磨合的问题。一般地方裁判和省派裁判对当地城市赛道是很熟悉的,这次恰恰是高级别裁判犯了低级错误。
至于马拉松比赛运营服务商,他们只负责市场开发、场地保障、运动员和观众服务这些工作,涉及赛场上的事情,和他们没有太大关系,我认为蓄意所为是不可能的。
经济观察报:事件确实对中国选手尹顺金造成了一定的干扰,事后他也表示这只是一个“低级失误”,您怎么看尹顺金事后的表态?
李志强:作为马拉松运动员,发生这样的事情,心里肯定很难受,谁不想争取一个最好的成绩呢?尹先生的表态,一来说明他对马拉松赛事的组织很了解,二来说明他很豁达宽容,对此我是很赞赏的。我认为,尹先生表现出了中国马拉松运动员的优秀品质,衷心祝愿他在今后的马拉松比赛中再创佳绩。
经济观察报:很多网友也提到了此事件应该追责,如果追责的话,哪些人应该承担责任?
李志强:我认同尹顺金先生的判断,本次事件确实是一个“低级失误”。既然发生了,希望行业管理部门对本次事件界定好责任,也向公众做好解释。我想,追责并不是最终目的,但认真界定责任,才能为今后比赛提供经验教训,确保不再发生类似的低级错误。
二
经济观察报:这件事给国内的马拉松组织运营以及赛事管理带来什么样的启示?
李志强:我觉得大连马拉松事件,是坏事也是好事,赛事举办方需要高度重视,吸取教训。为此中国田径协会马拉松办公室也在事后发出了一系列管理文件,也算是亡羊补牢。
国内城市马拉松参与主体是普通跑者,不是单纯的专业性锦标赛或冠军赛。而马拉松比赛也不像在体育馆里举办比赛,而是城市开放式的赛事。因此,从竞赛报名、赛道安排、道路救护安排、比赛补给、安全保卫等等,有千头万绪地工作要做。
筹备一场马拉松赛事,主办方至少要提前三个月进行筹备,赛事涉及部门多、衔接环节多,需要精细化操作,因此赛事举办方必须沉下心来,以极高的专业度和精细度来组织运营,不能有任何侥幸心理。
经济观察报:今年是疫情放开后的第一年,毫无疑问是马拉松赛事的高峰年,感觉马拉松赛事此起彼伏,而且都得到了跑者的积极参与,您预测马拉松运动还将以什么样的态势发展下去?
李志强:马拉松赛事现在处于野蛮生长的阶段,发展速度的确太快了。从2014年开始,马拉松成为国内体育产业中发展最快、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板块之一,到2019年,全国大小马拉松将近2000多个,中国参与马拉松的跑者接近1000万,仍处于高速增长之中。今年的数据还没有统计,我觉得肯定会超过这个数字。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一种必然现象了。
经济观察报:中国目前对马拉松赛事的监管和运营是怎样的一种机制?
李志强:中国马拉松赛的顶层指导机构是中国田径协会,具体管理部门则是马拉松部。据我所知,马拉松部只有不到10个人的编制,而现在注册的马拉松赛已经有2000场以上,严重不匹配,顶层主管部门实施指导管理,确实存在很大的难度。
中国田径协会每年也举办各种形式的马拉松培训班,从赛事运营到裁判管理都在努力完善,多次推出相关文件如《办赛指南》《参赛指南》等,但是赛事发展速度实在太快,裁判专业水平还得更快地提升才行。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