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文
三季度GDP同比增长4.9%, 稍高于海内外金融机构的平均预期值。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5.2%,看来实现全年5%的目标难度不大。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内需和信心双不足的局面已经得到扭转。为了防止功亏一篑,宏观政策仍需加码。首先,要准确读解经济数据就必须考虑去年经济受疫情防控冲击形成的低基数效应。扣除基数效应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考察两年复合增长率。今年一、二、三季度的GDP复合增速分别为 4.7%、3.3% 和4.4%,表明经济二季度见底后三季度有所恢复,但仍然处于弱复苏阶段。三季度的4.4%的增长不仅低于一季度的增速,而且仍然低于疫情期间(2020-2022)的平均复合增长率。也就是说,虽然疫情早已结束,但经济还远没有回归到正常的运行轨道。目前总供需失衡,即需求不足,也反映在通胀趋势上,年初以来 PPI生产价格指数一直处于负区间,CPI通胀率持续放缓。虽然CPI滑入负区间的时间较短,但目前仍处于0-0.3%区间,这不仅远低于2%-3%的合理水平,也低于欧盟,日本等超低速增长的主要经济体。反映整体经济通胀率的GDP平减指数连续两个季度处于负区间,是2015年以来的首次。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今年1-9月民间投资同比下降0.7%, 这是近8年来首次出现投资下降。即使在疫情期间,民间投资也保持了平均正增长,可见目前民企投资形势的严峻性。这里房地产投资持续下降是个重要因素,但并非全部原因。由于信心不足,预期转弱以及疫情防控对中小微企业营收上的疤痕效应,在多数其他领域都存在着民企不能,不敢和不愿投的现象。民企在总投资、全部城镇就业和总技术专利的占比分别为60%、85%和70%,民企投资收缩不仅会拉低整体投资需求,也会增大就业压力,更会拖慢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因此,无论是从完成年度经济目标还是从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中长期目标的角度来考虑,都亟需推出更大力度和更有实效的措施提振民企信心扭转投资收缩的局面。
消费需求在三季度逐步企稳,但仍然处于弱复苏的阶段。9月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6%,高于前值的增长4.6%。 但从两年复合增速来看,9月份增速从8月份的5%放缓至4%,说明消费需求的恢复之路仍然曲折。消费主要取决于收入。尽管今年头三季度居民可支配收入逐步企稳,但消费需求的恢复仍然面临两大挑战:一是被严重低估的疫情对居民收入和消费的疤痕效应。三年疫情和防控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的户产生了巨大冲击,导致相关员工和家庭的收入损失估计约为1.8-2万亿元。这不仅会影响人们当期的消费能力,也会对今后消费有持续性的影响。二是民企是创造就业机会的主力军,创造了85%以上的全部城镇就业。但眼下民企仍然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下降,这必然会导致就业压力增大,影响人们对就业和收入的担忧,从而影响消费信心。扩大消费需求关键在增加居民收入,因此,积极的财政政策应更注重支持居民收入。同时,加码对民企的支持力度,激励民企扩大有效投资和创造更多就业才是增加居民收入和消费的根本之道。
4月份以来相关部门陆陆续续地推出了一些扩内需的措施,但至今为止这些措施并没能扭转预期—需求的螺旋下行趋势。为了预防通缩,保就业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亟需改变目前挤牙膏式,碎片化的政策实施方式,推出提振信心,扩大内需和促进转型的一揽子措施。除了进一步为房地产市场松绑和托底外,其他主要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提升积极财政政策的有效性。虽然今年两会通过了财政预算赤字率,但从包括地方债和基金预算在内的广义赤字口径来看,今年头三季度的赤字率同比却是下降的,这其实是不利于扩大内需的。鉴于中央债务率较低,下一步应增发至少3万亿国债重点支持科技教育以及户籍制度改革等民生领域。科技自强亟需补教育和基础性研究短板,加大政府对学前和义务教育,增加基础性科技研发投资势在必行。同时,中央给设立专项资金,激励地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尽快给近两亿进城务工人员在医疗教育和政府廉租房等公共服务和市民同等待遇。估计此举能提升两亿进城务工人员群体免疫消费率近30%,这不仅有助于扩大内需,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第二,进一步降息扩大内需。头三季度央行两次下调基准利率,引导企业加权平均贷款利率比去年同期下降14个基点。但由于通胀率比去年同期大幅下降,扣除通胀后的企业真实贷款利率不仅没有下降,反而比一年前上升了200个基点以上,创8年来新高,不利于扩大有效投资。目前超低的通胀率意味着降息仍然有充裕空间。同时,近期美元指数见顶也有助于缓解汇率对利率自主性的约束,为进一步降息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创造了有利条件。
第三, 加大定向信贷宽松力度。9月份社会融资总额存量和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9-10%, 低于疫情前的增长区间, 这为下一步精准施策,加大对中高端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和减碳项目等优先领域的信贷投放留下了空间。尽管年初以来出口需求疲软,产业链外迁风险增大,制造业投资仍然是整体投资的主要支撑,说明我国很多制造业企业仍在困境中积极寻找产业升级的机遇。下一步顺势而为,大幅增加制造业设备更新投资低息贷款额度,引导和鼓励银行持续加大对制造业企业的信贷投放。这不仅会支持企业扩大有效投资,创造更多的正规就业岗位,而且也会加快制造业产业升级,提升整体经济生产率和促进实现高质量发展目标。同时,进一步扩大减碳项目再贷款,激励企业增加对绿色技术,减碳设备更新改造和其他绿色投资。实现“30/60”碳目标需要巨额投资,尽快启动更多的减碳公共和民间投资项目既利当期也惠长远,是培育新增长动能的关键。
第四,启动新一轮市场化方向的改革开放措施提振市场主体信心。夯实保护公民财产权的社会主义法律基础,建立所有企业一视同仁,公平竞争的全国统一市场体系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要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要从制度和法律上把对国企民企平等对待的要求落下来,从政策和舆论上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发展壮大”。下一步期待各政府部门加快梳理修订涉企法律法规政策,持续破除影响平等准入的壁垒。同时,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反对地方保护和行政垄断,为民营企业开辟新的空间。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改善和主要贸易伙伴的关系,扩大跨境贸易和吸引更多高质量外资 促进我国产业升级。一方面要扩大市场准入,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另一方面也要积极推动加入《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CPTPP)和《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等高标准经贸协议,并主动对照相关规则、规制、管理、标准,深化国内相关领域改革。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