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谢楚楚 10月19日,黑蚁资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了《新挑战、新价值与新未来:2022中国消费企业社会价值研究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多数消费企业忽视环保举措、企业文化,与国际组织、社会组织和文化媒体的合作。
2021年,黑蚁资本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成立课题小组,基于对166家消费企业的实证分析,了解ESG、社会价值在中国消费行业的发展情况,涉及医药生物、商贸零售、家用电器、纺织服饰、美容护理、食品饮料等细分消费行业。
《报告》显示,在自我价值各指标上,企业多数偏重在公司治理上的得分,其次是员工权益和社会责任,而在环保举措和企业文化方面均有所欠缺。在协同价值各指标上,企业主要偏重与政府组织的合作,其次是与商业伙伴的合作,与国际组织、社会组织和文化媒体的合作较匮乏。而上述三个细分纬度对提升企业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经济与科技社会学研究室主任吕鹏称,当前中国消费企业明显的两个短板是文化竞争力不足、不擅长与非市场组织合作。
他表示,中国消费品企业过去赢在成本、渠道、供应体系等方面,而老牌消费企业这几年被新消费企业冲击的原因之一就在于文化,新消费企业更擅长抓住文化热点、懂得年轻人思想,并善于与外部合作。大型上市头部企业在这些方面却显得有些“笨拙”,反而给了新企业异军突起的机会,“中国消费企业在合规方面不成问题,真正能拉开差距的是变革型。”
《报告》显示,以动力划分,ESG实践理念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由外力推动,即合规型ESG,企业的ESG实践主要由国家监管、资本压力、消费者舆论等外部因素来驱动。从这个层面看,ESG更多成为一种分离于业务之外的工具,并不能真正发挥其价值。
第二种则由内生动力来驱动,即变革型ESG。在这种理念下,ESG所代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将贯穿企业发展的全流程,推动产品的更新、服务的改善、乃至企业的变革。在这个层面上,ESG真正和企业的主营业务融为一体,并通过“面向未来”的理念,从底层逻辑上改变企业的发展路径,创造真正的社会价值。
针对企业如何在社会价值实践上拉开距离,吕鹏建议,第一,使命驱动、无心插柳,思考究竟一家公司的愿景是什么,鼓励公司内部团队创新,很多好项目是依靠无心插柳成长起来的;第二,公益先行、商业跟进,当公益做到一定程度时,有可能会成为具有巨大商业价值的商业模式;第三,发挥优势、美美与共,一方面发挥公司主营业务技术优势,与此同时寻找到更多商业、公益合作伙伴一起加入。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