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河梁上访坛庙|访古

文博时空2023-10-17 08:19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红山文化坛庙冢,中华文明一象征。”这是中国考古学泰斗级人物苏秉琦先生一首诗里的一句,其中的“坛庙冢”,说的就是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的考古发现。

牛河梁遗址以其5000年前的坛庙冢一体的重大发现,引起海内外的广泛关注。笔者曾在1998年去浮光掠影地看过一次,这次重来牛河梁“访古”,自是与往日不同,因为我的大学同学、曾长期担任辽宁省考古所所长的田立坤兄知道我此行后、专门从沈阳赶过来陪我考察,并介绍我与社科院考古所牛河梁考古队长贾笑冰认识。笑冰队长是晚我十年入学的吉大考古系学弟,近些年一直在牛河梁主持发掘,一些新的发现都是由他们完成的。有笑冰队长在旁讲解,我的认识就更为到位一些。

肇端于一个“笔筒”的重大发现

在1981年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前辽宁省文物考古所所长郭大顺负责建平县的普查工作。有人告诉他,附近马家沟的老乡家有一个“玉笔筒”。郭大顺很重视此信息,第二天就骑自行车赶到15公里外的马家沟,见到了那个“玉笔筒”。这玉笔筒正是红山文化玉器中最重要的一类——斜口筒形器。之后他按老乡提供的线索,在挖到玉器的名为牛河梁的山岗上发现了人骨。清理过后,证实这是一座石棺墓葬,且在墓主人头部左侧发现一件玉环。这是第一次考古发现红山文化的墓葬,那一天是1981年4月8日。这个地点后来编号为牛河梁第二地点,这座墓则编为第1号冢第1号墓。

牛河梁出土的斜口筒形器

郭大顺在北大读研究生时的导师就是苏秉琦先生。1983年,苏先生在考察东山嘴等地之后,在随后召开的燕山南北长城地带考古专题座谈会上明确提示,要在喀左、凌源、建平三地交界处多做工作,会有更惊人的发现,并称这个交界地区是考古的“金三角”。会后,辽宁省考古所就在当年秋天正式发掘牛河梁遗址。

牛河梁2号积石冢

惊人的发现很快来到:第二地点又挖掘出一座墓葬,出土了两件玉雕龙和一件斜口筒形器。通过对墓葬群的进一步发掘,考古人员发现牛河梁的墓冢并不是中原史前文化那样的土坑墓,而是独特的积石冢,有石块砌筑的冢界,形状有方有圆,有双冢相叠相套,结构较为复杂。此外,在第二地点和第五地点的墓冢之间还发现了类似于祭坛的遗迹,积石是用一种红色的安山岩石并立砌筑,有如石栅,立石共有三圈,由外向内层层高起,所用的石块也逐层变小。

牛河梁的祭坛

接下来的发现是女神庙的出土。在距二号地点西北约1公里的牛河梁中心部位,一个由主室、左右侧室、北室、南三室联为一体的多室布局遗址被清理出来。因遗址表面散落着壁画和彩陶片,又在西侧室、主室、北室、南单室发现了猛禽、猛兽和人形的泥塑残件,故可以确认这是一处供奉偶像的“神居之所”

牛河梁出土的彩陶罐 

更惊人的发现还在后面。11月2日上午,在对主室西侧的挖掘中,一个仰面朝天、双目圆睁的完整人头塑像重见天日。发掘者认为,“她”就是几千年前红山人的女祖,也是当初这片土地上祭祀的对象。

在此后的发掘和研究中,牛河梁第2地点3号冢被确认为祭坛,而且规模更大、结构更标准,从而确认了牛河梁遗址“坛庙冢”祭祀建筑的组合,亦由此确认了牛河梁遗址在红山文化的中心地位

牛河梁的坛庙冢遗迹

牛河梁遗址范围达59平方公里,核心区面积约8平方公里。已发现十几处遗址,其中的重点遗迹是女神庙、祭坛、积石冢、金字塔。这些遗址中,第1地点、猪首山和第13地点形成牛河梁遗址的中轴线,其他遗址均围绕这条中轴线分布。

女神庙遗址   图源: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

女神庙遗址海拔631.1米,平面呈窄长形状,主体部分为七室相连的布局。主体建筑在北侧,由一主室和若干侧室、前后室组成;附属建筑在南侧,为单室建筑。庙的顶盖和墙体采用木架草筋,内外敷泥,表面压光或施用彩绘,彩绘为赭红色相间、黄白色交错的三角几何纹、勾连纹图案。

这座女神庙已形成有中心、多单元、有变化的殿堂雏形,是中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史前神殿遗址,庙内出土了被誉为“中华民族共祖”的女神头像。在近两年的发掘中,在女神庙的北侧又发现了石筑的斜坡状通道,通道两侧设有八字形导水墙和分水管道而在女神庙的南侧,则发现了以石块和夯土混筑的大型遗迹,发掘者怀疑是一处最高等级的积石冢。这样,女神庙就不只是一个单体的建筑,而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建筑群

女神庙北侧的建筑遗迹与排水设施

在女神庙所处的山台的北侧,另有一处大面积红烧土堆积,曾发掘出土泥塑人像残件、陶器、各类建筑构件等,堆积性质与女神庙类似,发掘者怀疑此处即所谓的“上庙”。

发现祭坛和积石冢的第2地点位于牛河梁山梁南段山岗上,距女神庙遗址所在地1050米,海拔约625米。其总体范围东西长130米,南北宽45米,共占地5850平方米,由六个单元组成。3号为圆形祭坛,在祭坛西侧为1、2号冢,东侧为4、5号冢,北侧是6号冢,从而构成“五冢一坛”的形式。

积石冢内有多座墓葬,各墓随葬玉器的多寡与规格各不相同,规格已有高低之分。1号冢的4号墓出土一青一白两件玉猪龙,又出土红山文化典型玉器玉斜口筒形器。1号冢21号墓是红山文化单个墓葬随葬玉器最多的墓葬,共随葬20件玉器。2号冢1号墓是第二地点的中心大墓,规格最高,四周砌筑石墙,内部四面砌有石阶,墓葬深造于基岩,石棺宽大且齐整,表明了墓主的地位,不过遗憾的是,这座中心大墓只发现少量人骨。积石冢周围往往放置着陶质的筒形器,这种陶筒形器是当时极具特色的一种陶祭器,上无盖、下无底,将它们摆放在冢界周围,应是有着宗教祭祀作用。

牛河梁的五冢一坛组合 图源: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

金字塔遗址所在的第十三地点位于辽宁省凌源市境内,距女神庙4公里,是牛河梁遗址群中规模最大的单体建筑,海拔高度564.8米。整个建筑为圆丘形,中央部分为夯土,外围以石包砌。中央土丘直径40米。从山岗基岩面到现存土丘顶,残高约7米,总面积近10000平方米。当初发现这座“金字塔”时,上面到处散布着带有红山文化特征的“之”字纹彩陶片以及冶铜坩埚片,每一坩埚约有1尺多高,口径约30厘米。这一金字塔的发现无疑是牛河梁遗址群中最重大的发现之一,从所处位置和建筑规模看,它应是与女神庙具有同等价值的中心建筑。

女神像、玉器及其他

牛河梁的发掘,出土了许多极具价值的文物,包括各种雕像、玉器、陶器、石器、骨器等。其中最具震撼意义的,是女神像和多彩的玉器。

牛河梁出土的女神头像 图源:牛河梁遗址发掘报告 

牛河梁出土的人物雕像,以完整的与真人一样大的泥塑女神头像最为珍贵。她面部为朱红色,两颧突起,圆额头,扁鼻梁,尖下巴,与现代华北人的脸型接近。女神的眼珠用两个碧绿的圆玉球镶嵌而成,据说在出土时,口内还残留有用贝壳制作的牙齿的痕迹。和女神头像同时出土的,还有6个大小不同的泥塑女性雕像残块。值得注意的是,女神庙之外,牛河梁遗址第5地点出土的陶塑人像,衣服下过膝盖、脚下穿有短靴,证实红山先民已经具备制作衣物的能力。

此外,女神庙还出有若干动物塑像残块,能够辨识出来的包括熊和鹰两种。

牛河梁出土的玉器 

牛河梁遗址的玉器主要出自墓葬。玉器一般放置在死者的头下、胸前和身边,种类有作为原始宗教信仰之物的玉猪龙,还有双联、三联玉壁和勾云形王佩、扁圆形玉环、圆柱形玉筒,以及作为艺术品的玉鸟、玉鸽、玉龟、玉鱼、玉兽等,工艺精美,造型别具风格。

牛河梁出土的玉鸟

牛河梁的特殊意义

关于这个,还是引用苏秉琦先生的话吧:“牛河梁遗址坛、庙、冢群的发现,代表了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她的社会发展阶段已向前跨进了一大步,从这里我们看到了五千年文明的曙光。”

牛河梁女神的想象复原

发挥一下,牛河梁遗址与普通的居住或城堡类遗址不同,其坛、庙、冢等礼仪性建筑是独特的。牛河梁的建筑是先民法天礼地、尊崇自然观念的集中体现。出土遗物中的女性塑像、玉猪龙、勾云形玉牌、斜口筒形器等一大批具有浓郁宗教文化色彩的“神器”,则是为这处大型祭祀遗址注入了活的灵魂。用成组玉器随葬的中心大墓的墓主人,应是兼具宗教领袖和部落首长双重身份,或为巫觋一类的专司祭祀的神职人员。研究者相信,牛河梁祭祀遗址不但开启了后世封建帝王祭祀天地祖宗的传统,也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

现在牛河梁已经建起规模宏大的博物馆,成为考古遗址公园,尤应提到的是,博物馆开辟了专门的苏秉琦先生纪念馆,全面介绍了苏秉琦先生的生平经历和学术成就。苏公对牛河梁和红山文化极为重视,多次亲临考察,他有关遗址性质、红山文化的社会与宗教情况的研究,为相关学术问题的厘定指明了方向。徜徉馆内,我见到了苏公的遗物和不少师友的照片,顿生人世沧桑之感。

苏秉琦先生雕像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