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河机器人展位 郑晨烨/摄)
记者 郑晨烨 在眼下大火的机器人概念中,人形机器人无疑是关注度更高、布局企业更多的热门赛道,尤其是结合上大模型后,“具身智能”给了市场“无限”的想象空间。
不过,现在市场中号称自己是“具身智能”的人形机器人产品有很多,但真正技术成熟、能量产、形成商业模式的基本没有。而一个新兴产业要想从概念走向现实生活,首先应该实现的目标就是让产品“有用”。
如果按照这个逻辑观察机器人产业,会发现许多国内的“小巨人”“独角兽”企业已经在一些冷门而又高频的场景下“让一部分人先用起机器人来”。
10月12日,在2023中国国际物业管理产业博览会,记者就看到了史河机器人新发布的高空外墙清洗机器人BeeBot Pro V20和BeeBot Mini V10,以及配套的智能物联网平台“行于云上”。
据记者了解,该系列产品主要聚焦高层楼宇外立面清洁这类特种作业场景,适用于最高180米的楼宇横隐幕墙、纯平幕墙、石材及金属立面等多种外立面材质清洁,且可实现单人部署,以及多台机器“蜂”群作业,具有远程监控、快速部署、智慧物联等特性。
“高空作业领域,劳动力短缺、安全风险大、成本高,需求痛点很多,我们的目标是用‘机器人+AI’的方式赋能高空清洁行业,为外墙清洗、检测等泛高空场景提供机器人解决方案,整个高空机器人市场综合起来,会是将近千亿的蓝海赛道。”史河机器人创始人CEO许华旸向记者表示。
机器人赋能冷门场景
长久以来,主要应用于专业领域,在高危环境和特殊工况下实现“机器换人”的特种机器人行业,一直是整个机器人赛道中偏“冷门”的那一个,但也是增速较快的那一个。
因为在危险作业、极端环境下的“机器换人”堪称“刚需”。
根据中国电子学会早前预测,2023年全球和中国特种机器人销售额将分别达120亿美元和28亿美元,市场规模远不及工业机器人与服务机器人,但国内近5年特种机器人市场增速达28.78%,比工业机器人高出近14个百分点。
“在高空清洁场景中,传统的解决方案是采用‘蜘蛛人’、‘吊索轨道’、‘吊篮式’等方式进行人工作业,但面临着工作条件恶劣、效率低、成本高、危险系数大的问题。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使得高层外墙清洗工作可由机器人完成,将人类从高危工作中解放出来。史河是从行业痛点出发,将机器人的工作场景从传统的‘海、陆、空’场景拓展到立面场景,将吸附功能与行走功能相结合,有效优化作业效率和效果稳定性,且能够避免高空作业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升行业安全指数和改善蜘蛛人工作环境。”谈及为何要切入高空清洁机器人领域时,许华旸在现场告诉记者。
在展位现场,史河机器人的团队对其产品作业过程进行了展示。该机器人具有紧凑的架构和简洁的线条设计,底部装有防滑镜面轮组以及由EPDM橡胶(三元乙丙橡胶)材质打造的密封腔体,通过多腔体负压吸附,该机器人可以在光滑的玻璃幕墙上稳定行走。此外,其还具备全向清洁功能,能够实现水汽分离,确保在清洁完成后,玻璃表面不留水痕。
史河机器人团队的工作人员还向记者表示,其外墙清洗机器人均搭载了循环系统,能够实时过滤清洗过程中产生的污水。这种系统对于提高清洁效率和保护环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记者亦注意到,该机器人产品可通过其搭载的多重传感器及超声波检测系统,实现精准的高层建筑外立面导航,具有边沿检测、断崖监测、路径规划及自动返航等特性,前后端还配备高清摄像头,可通过云端平台对作业环境进行实时监控。
“BeeBot Pro V20,整机尺寸为1240*835*355mm,裸机重量57kg,最大移动速度可达15m/min,平均清洁效率900平方米/天,且首次实现纵框清洗能力,新增可拆卸外框清洗单元,模块化设计,独立供电,拥有前后密封式自清洁模组,洗、刷、抹、擦一体清洁工艺,实现高效清洁,水渍污渍无残留。”许华旸指着其中一台机器人产品向记者如此介绍。
他告诉记者,由于该机器人采用移动卷扬设计,因此对楼顶没有任何环境依赖,楼顶只需有固定锚点,就可以进行快速部署,同时,多传感器融合亦能实时感知现场环境以及清洁状态。
“BeeBot的多台联动蜂群作业效率非常高,其搭载的立面定位导航系统可以达到很高定位精度,同时一台遥控器可以控制三台机器人,实现一人三机,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利用效率,多腔负压吸附也具有良好的冗余安全性能。”许华旸进一步介绍称。
根据该公司的实地评估,其高空作业机器人的工作效率较传统“蜘蛛人”高出两倍,这一创新有效地解决了高空作业安全风险这一行业长期以来的痛点。自今年3月份,史河机器人发布首款高空清洁机器人产品以来,该产品已在物业行业实现了较大规模的落地应用。截至今年9月底,其高空清洁机器人已累计清洗高层建筑100余座,总体作业面积达到50万平方米。
“明年上半年,我们还会推出新版本的外立面清洁机器人,到那时,我们预计让产品实现大约5厘米的越障能力,进一步拓展产品在高空作业领域的覆盖面,目前整个市场规模,像工业场景,我们测算大约是200亿这样的市场规模,在民用场景中,规模大约为500亿,整个高空机器人综合起来是将近千亿的蓝海赛道。”许华旸称。
但随着公司机器人产品的大规模应用落地,高效管理亦成为新的痛点。为此,史河机器人团队在展位现场,还向记者展示了为BeeBot系列机器人设计开发的智能物联网平台——行于云上,旨在为用户提供实时数据、远程控制及优化清洁策略的能力。
许华旸告诉记者,“行于云上”智能物联网平台支持产品云端升级,数据入网,防护加密,安全保障。通过“行于云上”智能物联网平台,相关用户可实时获取项目位置分布,作业状态统计,累积作业面积、时间统计及作业排行等信息,实时查看项目作业状态以及机器人作业状态信息。远程监控和实时管理,及时了解机器人的运行状态,包括机器人当前作业状态、整机运行情况,以及耗材使用情况等,并可以自动发送通知、警报、预警等信息,实时掌控机器人整体状态。
“降本”任务仍然迫切
作为一家专注于高空机器人赛道的高新企业,史河机器人在2022年成功登上了工信部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在许华旸看来,史河是一家典型的技术为本、具有浓厚工程师文化的企业。
“我们2015年成立以来,一直围绕高空特种机器人做研发,现在有知识产权 320 余项,公司产品线包括船舶除锈机器人、外墙清洗机器人、化工罐防腐作业机器人、罐体打磨机器人等,在船舶、建筑幕墙、化工、能源等多个行业实现落地应用。”许华旸告诉记者。
在他看来,机器人企业应该聚焦的首要问题,便是通过机器人为人类赋能,为各行各业各类应用场景提供更为智能且高效的解决方案。
“机器人是工具。从来都不是工具替代人,而是会使用工具的人替代不会使用工具的人。未来,我们将继续采用人机结合的方式,让机器人为人类赋能。”许华旸说。
除了此次发布的BeeBot系列高空清洁机器人,记者还了解到在更为“冷门”少见的高空除锈领域,史河机器人亦推出了四代产品,其中最新一代水射流清洗机器人被应用于船舶、石化等钢结构表面锈蚀、旧涂层的清理,包括中船、中远、招商、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荷兰孚宝系统内的多家修造船厂和石化企业均有落地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特种机器人领域当前也是政策和资本密集关注的方向,《“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就曾提到,要加快研制面向消防、应急救援、安全巡检、核工业操作、海洋捕捞等危险环境的作业机器人。
许华旸告诉记者,自史河机器人2017年量产高空机型以来,已累计完成了6轮融资,投资方包括众为资本、百度风投、中关村发展启航投资、启迪之星等知名机构。
“整个高空机器人品类,我们算是领导者,在工业高空的细分市场中,我们的产品市占率超过70%,例如:船舶场景、化工场景和桥梁场景等。在民用高空市场,我们的市占率接近50%。”许华旸说。
不过,深圳一家大型公募基金的研究员告诉记者,虽然目前国内的特种机器人产业发展迅速,但扩张之下亦有隐忧,即高附加值环节尚不集中在中游的机器人本体制造公司。
该名研究员认为,机器人整机制造厂商在软件系统集成方面或许具备核心技术储备,但在环境感知、运动控制及人机交互三大核心硬件模块领域尚“受制于人”。
“工业、服务、特种机器人近年来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数量持续增长,主要是因为核心传感器自主国产化降低了成本,机器人对于传感器有强烈需求,是机器人价值量占比最高的环节之一,所以未来能够构建中上游一体化能力的机器人企业,背靠成本优势,有可能对很多细分赛道的先发企业形成挑战。”该研究员表示。
同时,记者亦注意到,许华旸在现场的交流中也提及,目前BeeBot系列产品清洗高层建筑外立面所花费的成本暂时与人工相当。
“未来我们产品的清洁模组将会更加完善,再通过增加整体的单位清洗面积,未来仍有很大的降本空间。”许华旸表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