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有声,入韵传神: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9)诗词篇

文博时空2023-10-10 08:18

文博时空 作者 何一晨等 “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美学大家朱光潜先生对诗抱有极高热情,认为诗是艺术的最高形式。千百年前,古人也同样通过各种方式,把诗歌留在自己的身边。从书画文玩到生活用品,诗歌的踪迹在文物中无处不在。赓续至今,器物演化为文物,带我们走进古人的诗意世界。

北宋《千里江山图》取景自庐山和鄱阳湖,潜藏孟浩然“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的绝句。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作为唐玄宗舞马祝寿这一名场面所用之物,被写在“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句中。怀素的书法名作《苦笋帖》卷提及僧禅与茶笋,苏轼有感而发:“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早在新石器时代的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被清代诗人纳兰性德敏锐捕捉,提笔写下“台榭空濛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距今八千年的文物与距今四百年的诗词梦幻联动,更是意趣由生。

文物是古人生活的日常,蕴藏着文化的基因与文明的火种。每一件文物都像一块拼图,还原着生动立体的历史图景,标记着我们走向世界的脚步。其中蕴含的灿烂文明,也穿过时光、越过山海,向今天的我们跋涉而来。现在,让我们翻开历史的记忆,寻找那些藏在文物中的诗篇。

01

虢季子白盘

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

虢季子白盘,商周时期盛水器,晚清时期出土于宝鸡。盘底有铭文共 8 行 111 字,铭文记述了周宣王十二年(公元前 816 年)虢季子白在洛河北岸大胜猃狁(匈奴的先祖),杀死五百名敌人,活捉五十名俘虏,宣王举行隆重的庆典表彰他的功绩,赏赐了马匹、斧钺、彤弓、彤矢。虢季子白专门制造此盘纪念。

铭文:“隹十又二年,正月初吉丁亥,虢季子白乍寳盤。不显子白,壮武于戎工,经维四方。搏伐猃狁,于洛之阳。折首五百,执讯五十,是以先行。桓桓子白,献聝于王,王孔加子白义。王各周庙宣榭,爰飨。王曰:“白父,孔显又光。”王赐乘马,是用左王;赐用弓彤矢,其央。赐用戉(钺),用政蛮方。子子孙孙,万年无疆。

在十二年正月初吉期间的丁亥日,虢季子白制作了宝盘。显赫的子白,在军事行动中勇武有为,经营着天下四方。进击征伐玁狁,到达洛水之北。斩了五百个敌人的首级,抓获俘虏五十人,成为全军的先驱。威武的子白,割下敌人左耳献给了王,王非常赞赏子白的威仪。王来到成周太庙的宣榭,大宴群臣。王说:“白父,你的功劳显赫,无比荣耀。”王赐给子白配有四马的战车,以此来辅佐君王。赐给朱红色的弓箭,颜色非常鲜明。赐给大钺,用来征伐蛮夷。(子白作器以使)子子孙孙万年永远地使用。

虢季子白盘盘底铭文语句以四字为主,且修饰用韵,文辞优美,行文与《诗》全似,是一篇铸在青铜器上的诗。同时,此篇铭文中“薄伐狁”、“折首”、“执讯”及“是以先行”等句,可与《诗》之《采薇》、《出车》、《六月》、《采芑》等篇所记史实相互征引,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02

青花釉里红瓷仓

元 江西省博物院

元青花釉里红瓷仓是中国唯一一件有明确纪年的楼阁式瓷仓,瓦由釉里红点彩串珠组成,是目前仅知唯一存世的重檐庑殿顶谷仓,把元代的瓷雕工艺推向了极致,代表了元代瓷器型了最高水平,是世之珍品,国之瑰宝。

元青花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烧制的著名瓷器品种,其运用青花和釉里红两种装饰方法,在瓷胎上绘画出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和殷红如血的红色花纹,呈现出一派幽倩静美、明艳素雅的特色。清代龚轼在他的《陶歌》中这样赞美青花釉里红瓷器:“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由来太极生。”

另一首咏元代釉里红龙纹大玉壶春瓶的诗中写道:“陶瓷史上大元风,烧制珍瓷釉里红。不用钴蓝却用铜,比翼青花入皇宫。玉壶先春壶中雄,风格各朝亦不同。堪叹工艺不轻松,内廷陈设费时工。亭亭玉立彩云彤,口作喇叭向碧穹。挺劲浑然味无穷,并非赵宋瘦姿容。六区纹饰郁葱葱,蕉叶直升天上通。仰面莲花禅味浓,腾空而起两云龙。线绘清晰色似棕,仿佛日出东海东。釉里红釉后代宗,此壶之大少能重。”以上两首诗均描绘元青花釉里红瓷器的特色和工艺之精湛,表达了对这一传世珍品的珍视。

03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

唐 北京故宫博物院

唐青釉凤首龙柄壶运用龙凤这一我国传统的装饰元素,叠加佛教装饰元素。壶整体吸取了波斯萨珊王朝金银器造型的特点。它最大的价值在于是一个多种文化交融而成的壶,既体现我国传统龙凤文化,又洋溢着浓郁的异国风情。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出自唐代诗人王昌龄。足见其时对外往来之繁盛,西域古国粟特所产“胡瓶”已成日常器具。“胡瓶”之外,西域各类器具由“丝绸之路”蜂拥而至,颇受市场欢迎。我国匠人自不甘落于人后,于是汲西域所长,创制出无数“新款式”。

此壶,便是极为典型的创新之作。其汲取“胡瓶”之形,细颈、扁圆形腹,圈足,执柄塑以蟠龙,姿态翩跹。最为夺目之处,为其“凤首”壶盖,乃仿波斯“鸟首壶”而来,凤作窥视探饮状,栩栩如生。此壶仿异域之形,融龙凤装饰,又集塑贴、模印、刻花等技法于一身,充分体现唐代瓷技之精。

04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

唐 扬州博物馆

唐长沙窑青釉褐蓝彩双系罐于扬州唐城遗址出土,纹饰精细,釉色丰润,是较早的形体巨大、保存完整的釉下彩瓷。该罐打破了中国青瓷的单一釉色,是长沙窑瓷器中最精美的一件,在中国釉下彩彩绘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长沙窑,早在九世纪初就被诗人吟咏。刘言史的煎茶诗中就有“湘瓷泛青花”的诗句。长沙窑大致兴起于安史之乱以后,至中晚唐发展到鼎盛时期。大唐经济鼎盛,中外通商和交流频繁,长沙窑是当时著名的外销瓷器窑,以它独树一帜的艺术风格在中国陶瓷史和九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中有着不可代替的地位。大唐的繁荣,铜官窑的盛景,可以从唐代诗人李群玉的《石渚》中窥之:“古岸陶为器,高林尽一焚。焰红湘浦口,烟浊洞庭云。迥野煤飞乱,遥空爆响闻。地形穿凿势,恐到祝融坟。”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湖南长沙出土大量唐代长沙窑瓷器。瓷器上镌刻有许多唐人题诗,引起广泛关注。“君生我未生,我生君以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首广为传颂的《君生我未生》诗歌首见于长沙窑瓷器,是瓷器题诗中极为感人的一篇。

05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三彩是唐代独特的一种低温釉陶工艺,因以绿、黄、蓝三色为主故名。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造型新颖,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形象逼真,陶塑艺术精湛,色彩艳丽。既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发达昌盛的重要物证,也见证了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融合,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压卷之作。

诗人李颀在《听安万善吹觱篥歌》中有着这样的描述:“南山截竹为觱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大漠、夕阳、驼铃、行囊,徜徉其中,仿佛置身于广袤的大西北,涉足于漫长的古丝路。旅人、商人、归人不知疲惫,不觉枯燥,只因那丝竹之乐使人意动神飞。

06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五代 陕西历史博物馆

五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是一种可以把液体从壶底注入,并从壶嘴正常倒出的壶,根据物理学中的“连通器液面等高”的原理做成。只要壶内液体维持在同一个高度,水就不会漫溢出来。倒流壶体现了古代的一种哲学思维,告诫人们在行事时不要落入极端。

“千年遗址幸欣逢,十里窑坊举夜明。黄堡陈炉星月逝,华光青釉熠辉生。”这是咏题在耀州窑博物馆的诗句。耀州瓷最早的中心窑是在今天的铜川王益区黄堡镇,唐宋时代属耀州治,故名耀州窑。范围包括以东陈炉地区的立地坡、上店、陈炉等,绵延百里。古人有“十里窑场”之誉,可以想象当年成百上千窑工在此烧窑的壮观场面。

其中,陈炉窑“炉火千年不绝”,成为耀州窑一脉单传的窑场。“巧如范金、精比琢玉”——宋代《德应侯碑》上镌刻的这8个字,贴切表达了耀州瓷的稀世。更有诗云:“青花粉彩誉宋元,十里窑场不夜天。浴火纤尘当鼎立,结缘泥塑供佛龛。倒流壶转乾坤水,大海碗盛粟米餐。技法超绝倾吴粤,品形完美上金銮。”

07

北宋汝窑天青釉弦纹樽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樽仿汉代铜樽造型,器形规整,仿古逼真,釉色莹润光洁,浓淡对比自然。全世界仅65件汝窑瓷,且弦纹樽极为少见。这件瓷器开片完美诠释汝窑的两个典型特征——蟹爪纹与鱼鳞状。

汝瓷是中华传统制瓷著名瓷种之一,因窑址位于宋时河南汝州境内而得名。汝窑位居宋代五大名窑汝、官、哥、钧、定之首,在中国陶瓷史上有“天下宋瓷汝窑为魁”之称。宋徽宗对汝窑瓷爱不释手,用特有的瘦金体题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宋代诗人楼钥也有诗云:“垂胆新瓷出汝窑,满中几荚浸云苗。相携同到绿天下,别是闽山一种蕉。”

08

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

五代 苏州博物馆

秘色瓷代表了青瓷制作中的最高工艺水准,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光洁如玉,最接近史籍中关于“千峰翠色”的记载,成为秘色瓷器的标准器。

何谓“秘色瓷”?“秘色”一词,最早见于唐代著名诗人陆龟蒙的《秘色越器》一诗,诗中如此形容越窑秘色瓷:“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由此可知秘色瓷烧造之不易,釉色之青翠。

诗的后两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则写若在秘色瓷中盛上夜半的露水,就可陪文人嵇康将杯中残酒喝完,抓住秘色瓷颜色青绿、光泽盈润的特点。

烧制秘色瓷的越窑在现今浙江上林湖一带,始烧于晚唐,盛于五代,直至宋晚期。五代以后,越窑秘色瓷专用于进贡朝廷,臣民百姓不得使用,入南宋后已极为罕见,从而给秘色瓷蒙上了神秘的色彩,什么是秘色、如何烧制?因无任何实物资料,成为一个谜团。

这件五代越窑莲花式托盏在虎丘云岩寺塔第三层天宫被发现,最初被认为是青瓷。直至 1987 年,陕西法门寺地宫中发现记载供品的物品清单《物帐碑》,碑文记载有“瓷秘色”字样,同时发掘 14 件秘色瓷。这一重大发现揭开只见其文不见其物的秘色瓷之谜,为秘色瓷的鉴定提供了实物对照,为人们鉴定秘色瓷提供了标准器物。

秘色瓷有着如冰似玉、无水似水的特点。如冰似玉是指秘色瓷的胎质细腻釉面晶莹,无水似水是指俯身观看秘时,碗中无水,却仿佛始终有着一汪清水在其中一般,恰如陈万里先生笔下“一泓清漪的春水”般澄澈碧绿。

09

怀素《苦笋帖》卷

唐 上海博物馆

怀素绢本墨迹,两行十四字,是可考的最早的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苦笋的味道和茶有点近似,入口虽苦,回味却是无可比拟的清香甘甜,峰回路转,很是奇妙。关于僧禅与茶笋,苏轼有诗云:“攒金卢橘坞,散火杨梅林。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

10

杜牧《张好好诗》卷

唐 故宫博物院

“翠茁凤生尾,丹脸莲含跗。”唐代诗人杜牧在诗的开篇,以浓笔重彩追忆了与张好好初遇时,她初吐清韵、名声震座的美好一幕。当时张好好身穿翠绿衣裙,袅袅婷婷,就像飘曳着鲜亮尾羽的凤鸟;那红扑扑的脸盘,更如一朵摇曳清波的红莲,含葩欲放,美哉美哉。

“玉质随月满,艳态逐春舒。绛唇渐轻巧,云步转虚徐。”张好好玉体日渐丰满、姿态愈发娇艳;每当她出现,如群星拱卫的新月,现身刹那,惊艳四方。可是啊,即便当年那风度翩翩、长于“讽赋”且曾任“集仙殿”校理的沈传师“聘之碧瑶珮,载以紫云车”纳张好好为妾,张好好终究是“洞闭水声远,月高蟾影孤”,生活并不尽如人意,蹉跎了岁月、消损了容颜。

见证过张好好最光彩照人的时刻,以那样美好的歌喉,惊动“高阁”“华筵”,而后又出落得“玉质”“绛唇”“云步”“艳态”;而今“洛城重相见,绰绰为当垆”,令人唏嘘。“怪我苦何事,少年垂白须?朋游今在否?落拓更能无?”面临这样的变动,诗人心中纵使有着千般疑问,也不忍再启齿相问。在“凉风生座隅”的悲哀中,凝望着衰柳、斜阳,扑簌簌流下满襟的清泪,“洒尽满襟泪”

11

林逋《自书诗》卷

宋 故宫博物院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是北宋时期的隐逸诗人林逋所作佳句,梅花清幽香逸的风姿仿佛就在眼前。在《自书诗》卷,林逋兼展书法与诗词,行书五言、七言诗共五首,分别为《松扇》《孤山雪中》《孤山松亭》《送史》和《春日》。在《自书诗》卷后,留有苏轼七言古诗,苏轼用“诗如东野不言寒,书似西台差少肉”对林逋的诗词和书法大加赞赏,林逋的诗歌像唐代著名诗人孟郊的风格,但没有苦寒格调,书法似北宋书法家李建中,笔力瘦硬刚拙。

12

米芾《苕溪诗》卷

宋 故宫博物院 

“松竹留因夏,溪山去为秋”,米芾因为留恋夏天时的松荫竹影,在无锡停留,而今为了领略秋季的天高气爽,前往苕溪,去看那里的涧溪云山。“缕玉鲈堆案,团金橘满洲”,一条条白玉鲈鱼肉,堆满案板,圆圆的金橘子,长遍河洲。米芾尽情享受在无锡的时光,甚是惬意。

“密友从春拆,红薇过夏荣。团枝殊自得,顾我若含情。漫有兰随色,宁无石对声。却怜皎皎月,依旧满舡行。”大意是:挈友从春天便开始分开,好似红薇一样,经过夏季才能茂盛。结团成簇,挂在枝头,特别的自鸣得意,看着我似乎是脉脉含情。到处都有兰花点缀的颜色,而这里却很宁静,静得没有石头与河水碰击的声音。却可怜那皎洁的明月,依旧照满船只,与我同行。米芾与友人的离别之情,尽在字里行间。

13

周昉《挥扇仕女图》卷

唐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本卷虽不以任何历史故事为蓝本。但却用了“秋风纨扇”这个意象。班婕妤是汉成帝的妃子,她不仅人美。也以出众的才情和品德闻名。汉成帝出游时。曾邀她一起乘坐步辇。她因觉得贤圣君王应远离美色、亲近名臣,所以婉言拒绝。但也因此拒绝了丈夫的宠爱。后来赵氏姐妹的出现使得班婕妤同她的德行一起被遗忘。在漫长的寂寞生活中。她创作了《怨歌行》:“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裁作合欢扇,团团似明月。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14

梁师闵《芦汀密雪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该卷拖尾有明代赵岩题诗一首:“江天雪意暮萧萧,望外寒沙半落潮。鹢鹎双眠看画里,潇湘极目梦魂遥。”

15

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浙江大学故宫学研究中心主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余辉登上央视四套《文明之旅》栏目,对这幅传世名画进行解密,认为《千里江山图》的主要取景地是庐山和鄱阳湖,其中隐藏了来自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五言诗《彭蠡湖中望庐山》:“太虚生月晕,舟子知天风。挂席候明发,渺漫平湖中。中流见匡阜,势压九江雄。黯黮凝黛色,峥嵘当曙空。香炉初上日,瀑水喷成虹。久欲追尚子,况兹怀远公。”

16

马和之《后赤壁赋图》卷

宋 北京故宫博物院

根据苏轼文学名篇《后赤壁赋》内容创作,形象地再现了赋文内容。

17

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商 四川省文物考古

《小雅·鸿雁之什·斯干》中有句云:“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该诗可能很多人并不熟悉,但大家非常熟悉的“弄璋之喜”“弄瓦之喜”正是由此而文演变而来的。“载弄之璋”的“璋”是一种一端有斜刃的长方形片状玉器,是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周礼》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壁礼天,以黄琮礼地,以青圭礼东方,以赤璋礼南方,以白琥礼西方,以玄璜礼北方。”玉璋作为六礼之一,主要功能是用来礼南方。

玉璋除用作六器之一外,《周礼·考工记》载:“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天子以巡守。”说明玉璋还是天子巡狩的时候祭祀山川的器物。大山川用大璋,中山川用中璋,小山川用边璋。《周礼·典端》载:“牙璋以起军旅,以治兵守。”由此可见,玉璋逐渐由单一的礼器功能发展为权力的象征。

18

刘胜金缕玉衣

汉 河北博物院

唐朝杜秋娘在《金缕衣》中写道:“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金缕衣”是一种缀有金线的衣服,这里用来比喻荣华富贵。但是在中国历史上,不仅存在金缕衣,更有金缕玉衣,不仅有金线缀饰,而且整件衣服更是由几千片光滑的玉片组合而成。

玉衣也称“玉匣”、“玉柙”,是两汉时期的高级殓服,根据编缀缕线的不同,又可分为金缕玉衣、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和丝缕玉衣,其中金缕玉衣是等级最高的殓服,通常只有皇帝和诸侯王可以使用。汉代人认为玉可以防腐,身着覆盖全身的玉衣,可以保护尸身永远不朽。无论是“金缕玉衣”还是“金缕衣”,都是社会地位和财富的体现。

19

角形玉杯

汉 广州南越王博物院

据西汉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中《凤麟洲》的记载:“周穆王时,西胡献昆吾割玉刀及夜光常满杯。刀长一尺,杯受三升。刀切玉如切泥,杯是白玉之精,光明夜照。”所谓夜光杯也即玉杯,只不过需要上好的和田玉或酒泉玉,由于玉料有限且玉杯的玉料利用率不高,因此夜光杯十分稀少。

出土于广州南越王墓的角形玉杯不仅玉质上乘,由整块青白玉雕成,而且纹饰精美,层次分明,是明代以前唯一一件汉代遗作。玉杯和玉樽均为饮酒的器具,是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古人在饮酒赏乐中总是提到玉樽、玉杯,字里行间流露着好友相聚、把酒言欢的乐趣,以及对友人散尽后的落寞之情。如王翰作《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李白作《古风其四十一·朝弄紫泥海》:“呼我游太素,玉杯赐琼浆。”李白就此还曾在《东武吟》中写道“宾客日疏散,玉樽亦已空。”以美玉承载深厚的酒文化,体现了玉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以及蓬勃发展的生命力。

20

西周晋侯夫人组玉佩

周 山西博物院 

玉,古典乐器中的“磐”,《尔雅》解释道:“磐,乐器名也,以玉石为之。”环佩撞击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苏轼曾作《舟中听大人弹琴》:“风松瀑布已清绝,更爱玉佩声琅珰。”在此诗中,苏轼将父亲的琴声比作玉珮撞击之声,凸显了琴声之优美。

战国、秦汉时期的玉佩繁缛华丽,甚至数十个小玉佩,如玉璜、玉璧、玉珩等,用丝线串联结成一组杂佩,用以突出佩戴者的华贵威严。魏晋以后,男子佩戴杂佩的渐少,以后各朝都只是佩戴简单的玉佩,而女子很长时间里依然佩戴杂佩,通常系在衣带上,走起路来环佩叮当,悦耳动听,因此“环佩”也渐渐成了女性的代称之一。晋侯墓出土的这件组玉佩便是很好的例证,长约 158 厘米,佩戴时组玉佩会从脖子一直悬至脚踝,要求佩戴者在走路时必须行止温文端庄。

21

彩绘鹳鱼石斧图陶缸

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新石器时代的陶缸在文物中并非罕见,该陶缸的特别之处就在于其外侧腹部绘有一幅《鹳鱼石斧图》,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作品中鹳鸟以胜利的姿态衔起鱼儿,斧头立于身旁,其寓意令人深思,画面也极富美感。尤其是左侧鹳鸟衔鱼的场景,在后世的器物创作中仍有其身影。而这一幕也曾被清代诗人纳兰性德捕捉到,在《摸鱼儿·午日雨眺》中写道:“台榭空濛烟柳暗,白鸟衔鱼欲舞。

22

陶鹰鼎

图片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陶鹰鼎这一新石器时代陶器将鹰之雄风与鼎之宏壮相结合,是原始先民用泥土将日常观察到的鹰的形状融入到了制陶之中,制造出了这尊小体格却有大气场的鹰鼎。陶鹰鼎是出土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中唯一一件以动物塑形的陶制品,这也说明了鹰在仰韶先民心目中有着某种重要的意义。

古代有关鹰的诗篇不少,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寒冬十二月,苍鹰八九毛。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唐·李白《观放白鹰其二》)。

23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

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人面鱼纹彩陶盆式新石器时代原始瓮棺葬习俗的葬具,儿童早逝后,采用瓮棺将其埋葬在居住地附近,人面鱼纹盆即为一种类型的瓮棺器具之一,是瓮棺的盖子。在这种盖子上一般有一个人为钻出的小孔,人面鱼纹盆内部的神秘图案在学界的热烈讨论中有着多种解释。

郭沫若在参观半坡遗址的时候,也曾写下:“半坡小儿冢,瓮棺盛尸骸。瓮盖有圆孔,气可通内外。墓集居址旁,仿佛犹在怀。大人则无棺,纵横陈荒隈。可知爱子心,万劫永不灰。”(《访半坡遗址四首》)

24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彩陶舞蹈纹盆

新石器时代 中国国家博物馆

彩陶舞蹈盆上绘有三组舞蹈图案,舞蹈图每组均为五人,舞者手拉着手,面均朝向右前方,踩着节拍翩翩起舞,生动地再现了先民们在重大活动时群舞的热烈场面,反映出了五六千年前先民们的生活情趣,让史前“连臂踏歌”的场景流传至今。

汉代刘歆著、东晋葛洪辑抄的古代历史笔记小说集《西京杂记》中记载:“吹笛击筑上灵之曲,既而相与连臂踏地为节,歌示凤凰来。”这种手拉手的集体舞蹈能够让我们瞥见新石器时代集体生活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宋代张耒有诗《田家三首》:“东家馈黍西舍迎,连臂踏歌村市晚。妇骑夫荷儿扶翁,月出桥南归路远。”也曾记录了田家村中连臂踏歌的景象。

25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

汉 湖南省博物馆

在汉朝人的娱乐活动中,棋类游戏是非常重要的项目,其中最常见的棋类游戏就是博(六博)。唐代李白就曾以六博入诗,在《送外甥郑灌从军三首》中写到“六博争雄好彩来,金盘一掷万人开。”句中是李白对自己的外甥郑灌进行教育和勉励,相当于出征前的一堂很好的政治、军事动员课。

李白在诗中运用奇异的联想,把外甥郑灌获得从军的机会比喻为博得“好彩头”,说为了保卫祖国,从军戍边,这是非常光荣、幸运的事,应当感到高兴。又用“万人开”这三个字,反应大军声威,声动形象的将大军浩浩荡荡地开赴边境的场面展现出来,并借此来勉励外甥树立起“丈夫”的雄心壮志,英男杀敌“斩胡头”,以报效祖国。

26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汉 新疆博物馆

蜀锦兴于汉而盛于唐,已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便是早期蜀锦。“锦”字以“金”作声,表达“帛”意,是丝织品唯一使用金字旁的字,表明了其“寸锦寸金”的价值。这件锦护臂代表着当时我国乃至世界上丝绸织造工艺的顶极水平。

唐代刘禹锡有诗云:“濯锦江边两岸花,春风吹浪正淘沙。女郎剪下鸳鸯锦,将向中流匹晚霞。”(《杂曲歌辞·浪淘沙》诗中提及夕阳西下,彩霞缤纷。濯锦江边两岸开满了鲜花,春风掀起波澜,冲刷着沙砾。女郎剪下一段鸳鸯锦投向濯锦江中流,是晚霞更美还是蜀锦更美?一曲浪淘沙,描绘出盛唐织锦的华丽耀眼。经纬交错的丝线把惊艳千年的中国美织进了历史里。

27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唐玄宗李隆基爱好舞马,遍寻天下好马,并亲自调教至少几百匹会跳舞的马。这些马用金银珠玉装饰璎珞和鬃毛,背上披挂文绣彩衣,按毛色分门别类,又选年少俊美的乐工数人,为舞马表演时伴奏乐曲。每逢千秋节他会让舞马献舞于勤政楼下,舞马伴随着《倾杯乐》翩翩起舞,或飞奔、或伴随着乐曲踢踏跳舞、或俯身下拜、或飞奔上床板旋转,每到《倾杯乐》结束时,马会口衔酒杯与天子同饮,向天子祝寿。

唐代作过玄宗宰相的诗人张说是当年每次亲睹过舞马祝寿场面的人,他在《舞马千秋万岁禾府词》中“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的赞颂诗句。张说还在《杂曲歌辞其三舞马词》中描述:“綵旄八佾成行,时龙五色因方。屈膝衔杯赴节,倾心献寿无疆。”

28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

唐 镇江博物馆

唐龟负论语玉烛酒筹鎏金银筒是唐人饮酒时盛放酒令的筹筒。筒内有鎏金酒令银筹50枚,每枚酒令筹的正面刻有行酒令的令辞,令辞上半段采自《论语》语句,下半段是酒令的具体内容,包括“自饮(酌)”、“伴饮”、“劝饮”、“处(罚)”、“放(皆不饮)”、“指定人饮”六种,分别规定了六种饮酒的情况。

作为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酒令制度是别具一格的游戏,也是佐酒助兴、活跃宴席气氛的重要手段。后汉贾逵曾撰写《酒令》一书,白居易有诗曰:“花时同醉破春愁,醉折花枝当酒筹。”清代俞效培辑成《酒令丛钞》四卷。古典名著《红楼梦》中也多次写到行酒令的情节,通过酒令游戏丰富了艺术形象的生活空间。

29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马球,在中国的古代又被称作为“击鞠”、“打毬”、“击毬”等,是马术与球类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在唐代被称为第一运动,其盛行程度可谓是空前绝后,它的热度相当于今天的乒乓球,上至皇宫贵族、朝廷重臣,下至黎民百姓,都是它的狂热粉丝,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唐玄宗。

宋代晁说之在《题明皇打球图》中就曾写到“阊阖千门万户开,三郎沉醉打球回。九龄已老韩休死,无复明朝谏疏来。”诗人借此诗来描绘唐玄宗打完球后带醉而归的得意神情,此外也在借后两句诗发泄幽愤,既是对唐玄宗的讽刺,也是对忠谏之臣的赞美和惋惜。

马球在唐朝不仅仅只是男子的运动,女子也能打马球。唐代宫廷中,甚至还有专门的女子马球队,并常常举办比赛。就如唐代张籍曾在《寒食内宴二首》 诗中写到有:“廊下御厨分冷食,殿前香骑逐飞球。”讲的也就是寒食节时在宫中赐食和观内廷女子打马球的事儿。

30

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1组)

唐 陕西历史博物馆

《狩猎出行图》场面宏大,气势雄伟,是一幅大比例、远景式的动态画面。画师们用笔简约明快,构图疏密得当,将大唐皇室贵族的狩猎情景跃然壁上。

狩猎活动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当时主要是为满足生存需要,到了后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狩猎成为一种强身健体、培养武士精神的一种娱乐活动。尤其是在唐代,唐太宗李世民更是把狩猎放在与国家统一、国泰民安同等重要的地位。

唐代诗人王维曾在观看过狩猎活动后写下《观猎》一诗:“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忽过新丰市,还归细柳营。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以一个“猎”字贯串全篇,生动鲜明地描绘出了一组将军冬日狩猎图。此诗运用先声夺人、侧面烘托和活用典故等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从而使诗的形象鲜明生动、意境恢宏而含蓄。诗写的虽是日常的狩猎活动,但却栩栩如生地刻画出将军的骁勇英姿、感染力,表达出诗人渴望效命疆场,期盼建功立业。

31

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象牙梳

新石器时代 国家博物馆

大汶口文化象牙梳的出土告诉我们,6000 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很讲究头上的装饰和打扮了。在许多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曾发现过骨簪、玉簪、玉发箍等固定发式或美发的用品,可见当时的人们十分重视梳理头发,并流行梳髻。

象牙梳的造型一直延续至春秋末期。从战国早期至唐代末期,梳子的造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竖长形被马蹄形替代。宋代以后,半月形梳篦逐渐登上历史舞台,明清时期的梳篦则基本保持宋制,并延续至今。

关于梳篦,历史上有不少诗词描述,例如苏轼《江城子》的“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吕胜己《鹧鸪天·一夜春寒透锦帏》的“垒金梳子双双刷,铺翠花儿袅袅垂。”以及《鹧鸪天·日日楼心与画眉》中“象牙白齿双梳子,驼骨红纹小棹篦。”

图片 | 何一晨等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