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东方IC)
张雅楠/文 从溽暑到凉秋,City Walk越来越火,我们已经可以预想它在这个国庆假期的热度了。
其实从“五一”小长假开始,小众甚至冷门的旅游城市和路线就颇受年轻人青睐。City Walk意为无目的的城市漫游,用脚步丈量城市街道,用眼睛和镜头记录城市风情,和去热门景点打卡这种常规游玩方式比,确实算小众旅行的一种。
很多人把这种行为解释为消费降级,也有人调侃City Walk不就是“街溜子”轧马路嘛,也许都对,但我更喜欢《欲望都市》女主角Carrie的说法,那是和城市的一场约会。
当下,年轻人旅行方式的变化肉眼可见,从旅游到度假,再到微度假,他们越来越重视全方位的身心体验。
City Walk可以属于游客,也可以属于市民和新市民,当我们把一段时光留在一座城市,这座城市就是这段记忆的存储卡。如果这张存储卡里只有旅行时人山人海进退两难的热门景区,或者生活中千篇一律的两点一线,未免太过单薄。而要触摸城市真实的温度,寻找城市本真的性格,打造专属的城市记忆,City Walk是最好的方式,没有之一。
城市漫游,开启了一种由点到面的城市打开方式,对文旅产业发展和城市规划建设都应有触动。
先说文旅,一方面,从“关心你来没来”,到“关心你玩得好不好”,是每个城市文旅部门都需考虑的产品服务升级;另一方面,文旅部门的任务早已从景区运营升级为城市运营。
一个个网红城市的出现足以说明问题。淄博因烧烤被流量砸中,天津因跳水大爷爆火,更早的网红城市成都、重庆都因生活方式取胜,穿透流量的浮华可以看到,真正收获顶级流量的城市,一定有独特的城市性格做支撑,比如淄博的实在、天津的哏、成都的悠闲、重庆的魔幻。
流量洪峰终会过境,冲刷出来的城市性格会越发鲜明,它是锐化了的城市形象,也是城市吸引力的表现。
城市性格在哪里呢?就在寻常街巷中。
过去40多年间,快速的城市化在每一座城市上演,带来了巨量的新房供给,同时,新城的崛起也总是伴随着老城的衰败,而新城的样貌几乎一样:崭新的政府办公大楼、崭新的“万达广场”、崭新的高层住宅社区,它们由宽阔的马路遥遥隔开。服务于车行系统的城市规划思路,建成了千城一面、毫无性格的水泥丛林。
而City Walk的盛行,成为对一座城市人文资源、基础设施、生活密度的全面考验。
疫情期间,我曾参加过北京的一次City Walk活动,路线是北二环德胜门到雍和宫的护城河步道,组织者邀请了步道的设计师边走边讲绿植选择、灯光设计、座椅安置等等方面的考量,除了欣赏风景、结交朋友,还能收获新知。
这场活动有一个logo,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作者简·雅各布斯蘑菇头圆眼镜的经典形象。这本城市规划领域的名作,提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见解,比如商业、住宅、工业和文化的功能混合在一起会改善城市生活;街区要适宜步行、促进交往;街区既要有新建筑,又有老建筑;城市应该培育密集的人流等等。
无独有偶,设计了中国最知名商业街区成都太古里的建筑师郝琳在谈及设计理念时也对我说,街道比建筑重要。
在国内,上海、成都、广州等城市的City Walk可谓“遥遥领先”,很多小城的老街巷里也总能被挖掘出意外的惊喜,因为在这些城市街道的褶皱中,蕴藏了更多的生活细节和风土人情,也就是城市的烟火气。
希望City Walk的风潮可以为城市主政者带来思考,到底什么样的城市才是好的城市,其实,丰富和卫生并不矛盾,传统也不等于破败,城市的规划、建设和运营,应该遵循人的尺度。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