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MSCI王晓书:企业的碳中和举措需要有落到实处的进展,才能给到投资者更多的信心

胡艳明2023-09-22 14:27

MSCI ESG与气候研究部亚太区主管王晓书近期多次在公开场合提及到1.5°C的温控目标的重要性。

“全球升温与一系列的物理灾害相关联——在升温更高的情景下,金融机构也会面临更多的投资物理风险。因此,MSCI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包括推出了一个气候风险值的分析模型,更好地去帮助投资者分析在1.5°C、2°C、3°C,甚至5°C等不同升温情境下,投资组合所面临的投资风险。”王晓书表示。

9月6日,由北京国际经济管理技术促进会、经观传媒、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北京华软科技发展基金会主办的“服贸会·中国国际经济管理技术论坛暨2023 ESG与高质量发展峰会”上,王晓书接受了专访。

王晓书认为,如果企业低碳转型的力度不足,或者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的投入不及时,也许它们就会在转型过程中落后。相反,如果企业更积极地把气候变化融入其战略规划,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机遇。低碳转型不仅事关减排,更关乎全球商业模式、经济模式的转型,所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能源结构的巨变。

在王晓书看来,企业除了自身不断优化ESG实践,将ESG融入自身战略之外,信息披露也同样重要。中国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与国际接轨的程度备受重视,越来越多的国际投资者在投资中国以及了解中国企业时,会关注企业在ESG与气候领域的表现。这其中会有很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例如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需要通过融入国际话语系统,利用国际投资者可以理解的语言,帮助他们理解中国市场。

胡艳明 :2015年的《巴黎协定》提到2°C目标和1.5°C目标。MSCI多次提及1.5°C的温控目标,为什么1.5°C的温控目标如此重要?

王晓书:气候变化和全球升温跟一系列的物理灾害相关联,因此联合国以及全球的各国政府希望实现1.5°C的温控目标。我们也做了很多相关的研究,包括推出MSCI气候风险估值模型(MSCI Climate Value-At-Risk,简称Climate VaR),更好地去帮助投资者去分析在1.5°C、2°C、3°C,甚至5°C等不同程度的升温情境下,随着各类极端天气的增加,投资组合可能面临的投资风险。基于对MSCI 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中的近万家公司进行升温物理风险的估算,在升温更高的情景下,金融机构也会面临更高的投资物理风险。

胡艳明 :MSCI方面显示,截止到2023年3月,对MSCI全球可投资市场指数所追踪的9000多家成分股中,44%的上市公司目前已经设定脱碳目标,但仅 17%的气候目标将公司整个价值链中的碳排放量与《巴黎协定》1.5°C 温控目标保持一致。为何这个比例较低?设定1.5°C目标,对企业、金融机构可能有哪些影响?

王晓书:我们可以看到,在全球范围,不管是投资者还是企业都非常关注气候变化,讨论度很高。MSCI也构建了巴黎协定气候指数系列,在指数构建过程中会考虑企业低碳转型是否有雄心、减排进度,以及减排目标的全面性等内容。放眼全球,欧盟的监管要求也提到,在名称中包含“碳中和”或者“巴黎协定”的指数,所纳入的公司的每年减排幅度必须达到7%以上。全球越来越多的监管机构对于投资者和企业的气候相关信息披露提出更明确的要求。市场对于气候数据透明度的需求日益增加,这也要求企业的减排和碳中和举措,需要有落到实处的目标,并展示出针对目标的具体落实方案,与其减排目标相一致的明确减排轨迹。由此可见,企业有否设定具体的低碳转型目标和以及减排数据的披露,将影响着希望推动低碳转型的投资者的投资决策。

胡艳明 :企业在提升自身气候目标设定和气候行动方面还有广阔的改善空间,您认为他们可以采取哪些行动来达到1.5°C目标?

王晓书:我认为气候变化所带来的全球经济低碳转型,可能是工业革命以来,全球又一次大规模的经济和产业格局的重塑。在重塑的过程当中,蕴含着巨大的系统性和长期的机会,同时也有着相应的风险。

如果企业转型的力度不足,或者气候相关的投入不及时,也许就在这个过程中落后。相反,如果企业更积极地把气候变化融入其战略规划,它们将能够更好地把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相关机遇。低碳转型不仅事关减排,更关乎全球商业模式、经济模式的转型,所带来的是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能源结构的巨变。

在巨变逐步发生的过程中,是否能够把握到战略性的机会对企业而言非常重要。这其中需要很多的创新以及新技术的突破,包括新能源技术、储能技术、碳消除技术等,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

我想强调,企业需要把气候变化融入到他们的战略规划。除了减排端,在机遇端也需要进行创新和研发投入,去拥抱气候变化以及经济低碳转型的大格局,以及由此迸发出的新机遇与挑战。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胡艳明】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金融机构新闻部记者
主要关注上市公司、证券、银行领域。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