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涛/ 摄影
吴重生/文
地窝子是一种在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其挖制方式比较简单:在地面以下挖约一深坑,形状四方,四周用土坯或砖瓦垒起约半米的矮墙,顶上放几根椽子,再搭上树枝编成的筏子,再用草叶、泥巴盖顶。地窝子常采用掉落的胡杨树枝搭建屋顶,再在木头顶部敷泥巴,进口处立上胡杨木,可以挡泥沙进屋。地窝子是20世纪20、30年代新疆第一代垦荒人的日常居所,沿用至50、60年代。
一提到新疆精神,人们往往会第一时间想到胡杨。胡杨能在零上40度或零下40度依然挺拔,不惧怕盐碱地、不畏铺天盖地的风沙,被誉为“千年不死、死而不倒、倒而不朽”的神树,是新疆人美的符号、力的象征和精神的图腾。人本是自然的一分子。地窝子是映射红色历史,反映当年新疆建设者们抗得过严寒,耐得住寂寞,守得住边疆的精神写照。
最早听说“地窝子”这个名词是在新疆阿拉尔359旅屯垦纪念馆。新疆地窝子是一代兵团人的难忘记忆,“天当被子地当床”的地窝子见证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屯垦戍边的历史。地窝子,顾名思义是建在地里的窝子。这个“窝”字很形象,鸟窝、獾窝都是窝,人虽然贵为万物之灵,但也离不开窝。因为总要有一个睡觉休息的地方,倘若不用睡觉,人就成了神仙。通常情况下,人类建造的窝比较高级,称之为“屋”或者“楼房”。然而,在风沙肆虐的戈壁荒漠,要建楼房谈何容易!于是“地窝子”便应运而生了。
新疆的地窝子,使我想起延安的窑洞。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窑洞这种陕西特有的传承四千多年的穴居方式将逐渐消失,失去居住属性,而成为独特的旅游景点以及居住群落遗址供游人参观。而新疆的地窝子,现在已经没人居住了。以阿克苏地区为例,以前一年当中风沙天气有100多天,现在仅有30天左右。可见在党的治疆方略的指引下,新疆的生活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人民群众的居住条件有了彻底的改观。“地窝子”已经成为一个历史专属名词了,它是红色记忆的一部分,是“战天斗地”精神的生动写照。
我虽没有地窝子的生活经历,但因为工作调动的原因在多个城市之间多次迁徙,深刻体会到“住”的重要性。只有安居,才能乐业。地窝子就地取材,建筑之简陋,实因当时的物质和地理条件之所限,但当年新疆的建设者们却是以苦为乐,或者说是苦中作乐,他们总结出住地窝子的若干条好处,譬如说“冬暖夏凉”“不怕风吹”等等。“地窝子”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把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的关系,诠释得妥妥贴贴。自然是人类之母,真正把人类“装”进了自己的“怀抱”。
我们的一些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应该得到传承和弘扬。文学艺术工作者应把更多的目光和笔触留给像“地窝子”这类有着鲜明历史印记的素材,多创作能鼓舞人、激励人的文艺作品。长期以来,艺术家创作素材单一、立意雷同的现象比较普遍,其实要想突破并不难,可以从红色历史中去寻找素材。
我想,所谓艺术家的使命,就在于唤醒人们的记忆,提振受众的精神,引领大家的进步。让我们在唤醒、提振和引领的过程中感受了艺术的熏陶、情感的共鸣、精神的激励。从物理层面来说,没有什么建筑比“地窝子”更接地气的了;从精神层面来说,我们的新时代呼唤更多像“地窝子”一样的文艺作品。
天幕地台何为戏?地琴路弦弹天歌。地窝子是一本书,我从中读出了坚韧不拔;地窝子是一幅画,我从中读出了画外之音;地窝子是一种象征,我从中读出了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地窝子是一方圣地,每一个置身其中的人都会受到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的洗礼。
从建筑外观来说,就是普通的民居,都比地窝子要美,更不要说那些华美的殿堂了。然而,地窝子在本质上是美的,这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精神之美。金子和泉水一样,要掘地,方得可见。艺术家的使命,就是要在寻常之中找到不寻常,找到茫茫沙漠中的一汪清水、戈壁滩上的一枝红柳、暗夜里的一道烛光。
地窝子是人造的,它在本质上是胡杨精神的一种物化。建造地窝子的椽子,大都是当地习以为常的枯倒了的胡杨。胡杨枯倒了还在为人类服务。看到这样的椽子,相信每一个人都会受到思想的陶冶,精神的感染。地窝子曾经的居住者已然离开,他们或已老去,或已移居他乡,但地窝子依然保留着他们的体温。他们的精神就像胡杨树一样屹立在沙漠之上,启迪着后来者。
2023年9月17日写于北京
(作者系中国作家、中国摄影出版社编审、总编辑,北京市写作学会副会长。)
-----------------------------------------------------------
附录:油画《地窝子》 创作年代2019年,作者 青妍君
(解说:油画《地窝子》画面构图简洁、清爽,杨树干和树枝和树叶都用简笔勾勒,像中国画的大写意,一点都不拖泥带水。一排茂盛的杨树说明此地生态环境已得到根本性的改善,而地窝子口子上裸露的胡杨椽子,是一种精神的象征。青年杨树和胡杨椽子,分别代表新和旧,这当中有岁月的更替,有生命的昭示,有精神的传承。朴素的画面中洋溢着一种和谐、一种温暖。和谐的是人与自然,温暖的是前人与后人。画家只画了地窝子露出地面的极少部分,反而浓墨重彩地表现青年胡杨。看起来青年胡杨成了画面的主角,实际上主角仍是地窝子。青年胡杨和地窝子之间有着隐秘的关联。)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