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换帅:对制度化传承的再实践

佘宗明2023-09-13 16:42

佘宗明/文 今年9月10日,是阿里巴巴的24岁生日。就在当晚,随着张勇将阿里“一号位”的帅印传至蔡崇信、吴泳铭手中,阿里正式完成“换帅”。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张勇一并卸任的,还有阿里云董事长与CEO,这两个职位由吴泳铭兼任。

阿里换帅,在今年6月的阿里全员信中已有预告,交接只是完成既定动作。饶是如此,张勇“退”得这么彻底,连阿里云的董事长与CEO都不再担任,仍有些出乎人们的意料——要知道,在6月的内部信中,张勇还宣布自己将all in 阿里云。

阿里改弦更“张”,免不了成为大众谈资。特别是张勇带着阿里史上首个“功勋阿里人”的荣衔离开,更是引发了各式解读,将阿里近几年遭遇的挑战——包括拼多多斜刺里杀出、抖快也来蚕食分羹等,包括市值变化——归入张勇的功过簿中,是很常见的分析思路。

身为中国最具标志性互联网企业曾经的掌舵者,逍遥子(张勇花名)在“事了拂衣去”后归于逍遥,功与过免不了被人置于历史后视镜下打量。可若是动辄将A上B下式人事调整视作“A无咎,B有过”,或是罔顾大陆架冲撞、大经济周期变化等因素影响只以市值论功过,那未免太过功利。与其将这类功利化视角作为企业家评价体系中的“一元化标准”,不如将高层人事调整先归于企业在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需要。

说起张勇,不少人首先想到的就是:他缔造了双11。事实上,除了创造出双11这个国人家喻户晓的大促节点和消费时点,张勇在8年阿里CEO与4年董事会主席任期里,还带领天猫快速发展推动了品牌企业全面互联网化的大潮、带领团队让阿里顺利跨越到无线时代、带领阿里在全球进行布局。这成了阿里内外评价张勇“守江山”成绩时无法抹杀的贡献。

正因如此,蔡崇信9月10日的全员信中用“成绩斐然”评价了张勇任期内的工作,投资10亿美金支持张勇设立的科技基金,也是实打实的尊重与认可。

但随着形势变化,无论是阿里还是京东,都“加载”了新任务栏:今年5月下旬,马云在小范围内部沟通会时指出,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都不适用了,应该迅速改掉,他提出,接下来是淘宝而不是天猫的机会,阿里电商应该“回归淘宝”;更早之前,刘强东为京东的“品质上行”路线换轨,提出“低价是1”,强调低价优势,放出了“百亿补贴”大招。

阿里京东的策略调整,不无针对性:从大处讲,社会消费大盘子的情况就摆在那,对国民消费基本面的认知回调不可避免;从小处看,电商版图的变化与私域流量营销玩法的火热,也带来了倒逼效应。

这时候,经理人后撤成为阿里京东的共同选择,也就在所难免:张勇为阿里做大天猫,徐雷给京东强化品质心智,在以往确实都取得了醒目成效,可现在环境变了,二者之前获得成功的方法论未必能奏效,由之形成的路径依赖还可能陷入刻舟求剑之困。这样一来,使命已经完成的他们,未必是带领两家巨头走向下个阶段的最合适人物。

在多变时代,企业发展需要因时而变、因势而新。这里的“变”和“新”,自然也包括组织和人事调整。阿里和字节跳动向来被业界认为是互联网行业里组织力最强的公司,组织架构变革对阿里已是常事:从“小前台,大中台”到“板块治理”再到成立24年以来的最大组织变革“1+6+N”,阿里很“善变”。人事调整随着形势变化与组织变革而来,也难言奇怪。

但人事调整的过程中,怎么实现企业经营制度与价值观的稳定传承,对企业是个重要考验。这年头,很多企业原本发展势头很好,可在传承环节却出了问题,结果导致公司内讧内耗、企业文化断层等问题,有的企业因此快速由盛转衰。

在创立阿里之初,马云曾为阿里擘画了“至少要存活102年”的愿景。但要存活102年,得有稳定传承,这只能靠制度,而非个人。著名管理学家詹姆斯·柯林斯等人在《基业长青》中就企业如何基业长青问题已给出了答案:做造钟师,不要做报时人。也就是说,要靠稳态机制“自驱动”,而不是靠个人来推动。制度化传承是公司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础。

马云给出的答案是阿里合伙人制度。他2019年9月10日向张勇递过交接棒时曾说过:“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而是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今天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制度的成功。”这次帅印交接,显然也是一次验证机会。

目前看,在平稳过渡后,阿里已成为中国互联网历史上首家两次完成一号位交接的公司,也是最先通过两轮管理层交接完成传承体系建设的互联网企业。到头来,阿里靠制度为传承难题破题,对更多互联网企业不乏启示。

对企业来说,用长效性制度建设确保“换帅”的顺利平稳进行,重要性并不逊于“换帅”本身。所以这次阿里换帅,改弦更“张”固然很有话题性,但更大的看点还在于代际传承制度是否有序运转,这才是关乎阿里长青的关键因素。

版权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立场。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