偿付能力监管标准迎调整:中小保险公司资本压力缓解多少

姜鑫2023-09-11 10:36

记者 姜鑫  萦绕在中小保险公司心头的偿付能力压力终于得到缓解。

9月10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关于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在不调整偿付能力红线的前提下,在最低资本要求、股票投资风险因子等方面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标准。

在保险从业人士看来,这将有利于缓解中小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压力,获得更大的业务发展空间,同时投资端风险因子的调整也会使得险企可以投入更多的资金进入资本市场。

8月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披露的保险行业2023年第二季度偿付能力情况显示,186家保险公司中,55家公司风险综合评级为A类,104家公司为B类,15家公司为C类,12家公司为D类,即27家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处于不达标状态,占比14.5%。

调节最低资本要求 提升偿付能力充足率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表示,差异化调节最低资本要求:要求总资产100亿元以上、2000亿元以下的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及总资产500亿元以上、50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最低资本按照95%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总资产100亿元以下的财产险公司和再保险公司,以及总资产500亿元以下的人身险公司,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

根据相关规定,偿付能力充足率=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最低资本。保险公司的最低资本,是指根据监管机构的要求,保险公司为吸收资产风险、承保风险等有关风险对偿付能力的不利影响而应当具有的资本数额。差异化进行最低资本的调节将有助于偿付能力充足率结果的提升。

此外,偿付能力计算公式中的分母也迎来调整。《通知》表示,《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第1号:实际资本》第四十一条第二款中,剩余期限10年期以上保单未来盈余计入核心资本的比例,从不超过35%提高至不超过40%。这也意味着保险公司的实际资本也将有所提升。

一位财险公司管理层人士预测,随着上述政策的实施,预计中小财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将提高13~18个百分点。

股票风险因子调整 权益配置空间增大

《通知》甫一发布,便有市场人士认为这将进一步打开险资权益投资的空间。

近日,监管部门曾向险企下发《关于开展保险资金长期入市情况调研的通知》,以了解保险资金长期入市情况。8月24日,证监会也提出,养老金、保险资金和银行理财资金等中长期资金加快发展权益投资正当其时。

《通知》对制约保险公司的风险因子处进行了松绑。《通知》明确,对于保险公司投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风险因子从0.35调整为0.3;投资科创板上市普通股票,风险因子从0.45调整为0.4。

2011年开闸获批的公募REITs风险也迎来调整,《通知》表示,投资公开募集基础设施证券投资基金(REITS)中未穿透的,风险因子从0.6调整为0.5。

权益资产价格风险最低资本=风险暴露*风险因子=风险暴露*【基础因子*(1+特征因子)】(风险暴露通常就是资产账面价值),风险因子调整后,权益资产的风险最低资本消耗也将降低,这也将在不加大资金占用的情况下进一步释放险资进行权益投资的配置空间。

同时,为了进一步引导保险公司支持科技创新,在调整科创板股票风险因子的同时,《通知》就保险公司投资的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未上市公司股权进行赋值,风险因子赋值为0.4。保险公司经营的科技保险适用财产险风险因子计量最低资本,按照90%计算偿付能力充足率。

此前,为警惕资产端风险,偿二代二期完善了长期股权投资的实际资本和最低资本计量标准,大幅提升了风险因子;对于具有控制权的长期股权投资,资本占用的风险基础因子为100%,较偿二代一期大幅提升。对于长期股权投资,也要求足额计提资产减值。

一位中型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股票占用最低资本,此前每季度末为了公司的偿付能力达标,会卖出基金和股票来保偿付能力。

此外,《通知》还要求保险公司加强投资收益长期考核,在偿付能力季度报告摘要中公开披露近三年平均的投资收益率和综合投资收益率。

中国人民财产保险总裁于泽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以人保投资的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为例,最低资本将下降16亿元左右。

偿二代二期实施两年 整体偿付能力水平下滑

偿付能力反映了保险公司偿还债务的能力。中国风险导向的偿付能力体系(偿二代)在2016年正式落地,采用国际成熟的“三支柱”监管框架,并以“风险导向”为基本原则建设。

随着我国金融保险市场的内外部经营环境、业务模式和风险状况不断变化,保险市场和偿付能力监管逐渐迎来了新的风险和挑战,偿二代工程亟需调整和优化。为进一步补齐制度短板和监管漏洞,提升保险业风险管理和风险抵御能力,保监会于2017年9月启动了偿二代二期工程建设,并于2022年第一季度起全面实施。

随着内外部环境的变化,我国近五年保险业偿付能力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趋势,除2019年出现了小幅上涨外,其余年份都逐年递减。国内保险公司的风险综合评级在近五年内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调,2021年A类公司由2017年的108家减少至91家,而B类公司由2017年的57家增加至75家,C类和D类合计从2017年的3家增加至12家。

在2022年偿二代二期实施后,这一数字发生了更大的变化:当年,风险小的A类公司49家,风险较小的B类公司104家;风险较大的C类公司(即中风险公司)16家;风险严重的D类公司(即高风险公司)11家,C类、D类公司合计达到27家。

随着“偿二代”二期工程的实施,资本认定更严格,所有资产都穿透计量风险,一些中小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呈现下滑状态。为确保偿付能力达标,保险公司需要不断补充资本,使实际资本与最低资本相匹配。

保险公司补充资本的渠道主要包括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近两年来,随着监管的趋严,保险公司实现外部融资的并不多,增资、引进战略投者的公司屈指可数,周期也较长。而不少中小保险公司经营亏损或利润低,补充内部资金匮乏。“整体来看,不少公司的偿付能力承压,上述政策实施后,情况或许有所缓解,但影响多大,可能不同公司会有不同的结果。”上述中型保险公司财务负责人表示。

金融机构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证券、新三板、保险行业与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擅长深度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