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黄君度 2022 年,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达 12.9 万亿元,连续 34 年居全国第一。考古学证据和文献记载表明,岭南地区的繁荣从两千多年前就已开始。作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重要部分,一位秦朝县令在岭南建立的南越王国,从秦朝末年一直延续至汉武帝时期,给南疆带来近百年的太平繁华。最近长沙市博物馆展出的“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为我们揭开了这段神秘的历史,让我们有机会解读 GDP 大省的繁荣基因。
展厅入口
金多输陆贾:史上最强的一场带货
公元前 200 年,当汉帝国的特使、著名谋士陆贾走进南越国宫殿,他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建筑布局竟与万里之外的长安如出一辙。
“万岁”瓦当
宫门匾额上大书长乐宫、未央宫,主殿屋檐上一排整齐的“万岁”瓦当,与汉宫中的同款相比几可乱真。踏上殿前台阶,浮雕的巨熊恭顺地伏卧于踏跺两端,如同被勇猛的武士踩踏在脚下,这便是南越霸主的威严。
熊饰踏跺
“长乐宫器”戳记陶瓮。历代南越王苦心经营,在都城番禺修建了大量的宫殿苑囿,仿效京城长安建造了长乐宫、未央宫等宫殿
迎面却见王座上有一位扎着椎形发髻的中年男子,身穿王者之服,正傲慢地盯视汉廷使团,双目寒光令人心里发怵。他的名字叫赵佗,是南越国的开国之君。
赵佗是钜鹿郡真定县人,随参加征服岭南的秦军来到岭南,后凭借功绩当上龙川县令。秦末战乱,南海郡军事长官任嚣临死前嘱咐他颇为欣赏的赵佗:“番禺(广州的古称)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赵佗果然不负期望,出兵吞并了岭南诸郡,自立为南越武王,开启了长达93年的南越国统治。在最鼎盛时期,南越疆土横跨东西万余里。
南越疆域图
秦始皇统一度量衡,书同文、车同轨,使中华大地各区域间的交流达到空前高度。统一的尺度、量制、衡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意义完全不亚于一场工业革命。
作为继承秦帝国南疆遗产的南越霸主,赵佗给岭南地区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技术与制度。此次展出的一件刻有容量铭文的铜鼎就是这种继承发展的有力见证。这件器物盘口上有“重十六斤,容三斗大半斗”的铭文,实测其一升折合今 197.655 毫升,与汉代一升合今 188~200 毫升的标准相符。
南越国的度量衡制与中原汉制基本一致,这说明南越国内曾广泛推行过中原的度量衡制度。统一的度量衡制对南越国的经济贸易活动起到了明显的促进作用。
铜鼎上的“重十六斤,容三斗大半斗”铭文
然而南越国的基础毕竟太过薄弱,落后的生产力使很多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开发。雄才大略的赵佗需要一次机会——重新接入中原“大市场”,南越的发展方能找到出路。代表汉朝皇帝来访的陆贾使团显然正中他下怀。外交场合讲究折冲樽俎,赵佗给了陆贾一个下马威,随即用“使我居中国,何渠不若汉”的一句玩笑话转入谈判环节,留下陆贾与饮数月。由于历史记载的缺失,我们无法得知赵佗都跟陆贾谈了什么,但从他“赐陆生橐中装直千金”的反应来看,这次谈判让他颇为满意。回到长安之后,陆贾价值千金的口袋成了南越制造最好的带货佳品。在历代诗人笔下,“金多输陆贾”是常被用来送别的典故。
通过贸易进入南越的西汉金饼
在这场史上最强带货中,南越王接受汉朝册封,汉高祖也承认了南越作为诸侯国的合法地位。在经济上,南方所产的明珠、文犀、水果、纺织物北上中原,来自汉地的铁制工具和其他“高科技”产品则源源不断涌入南越国,助力岭南繁荣进步。
数年之后,赵佗还因为新统治者拒绝履行贸易合约,而发兵攻击同为汉朝诸侯的长沙国,并以“高帝立我,通使物;今高后听谗臣,别异蛮夷,隔绝器物”的声讨昭告天下。汉文帝即位时,不得不再次请出陆贾前往南越。面对老朋友重访,赵佗亲自写信道歉,以谦逊的态度同汉王朝“续约”。南越国延续数十年的和平由此奠定,直到吕嘉之乱(公元前 112 年)导致国祚绝灭,岭南地区终归汉朝直辖。
南来万里是羊城
广州又称羊城、穗城,这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广州地区的百姓还过着比较原始的生活,经常吃不饱肚子。某日天上突然出现了五位神仙,他们骑着仙羊——仙羊嘴里衔着丰满的稻谷,降临此地。仙人把稻谷种子送给广州先民,教会他们种植粮食的技术。之后仙人腾空飞逝,五只仙羊化为石羊留在了这里。从那以后,岭南成为了富庶之地。
羊、狗、牛、鸭等家禽家畜的陶模
五羊传说反映了中原先民开拓岭南,并带来家畜和种植水稻的历史。特别是水稻栽培、以“羊”为神兽,对岭南地区特色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左:荔枝种子 右:梅核、橄榄核、龙眼核等
这个传说的另一个版本(裴渊《广州记》记载)提到:“昔高固为楚相,五羊衔谷萃于楚庭,故图其像以为瑞。”则暗示了岭南文明萌芽时期楚文化南渐所带来的影响。
据失传古籍《南越志》的佚文所记:“任嚣、尉佗之时因楚时有羊五色以为瑞,因图之于府厅矣。”这段文字给我们提供了揭秘南越国繁荣原因的重要线索。因曾代理南海郡尉,赵佗也被称为尉佗,他命人将五羊传说画在府厅壁上,充分展现了他对岭南本土文化风俗的尊重。同时,对先于秦国势力进入岭南的楚文化和本地越文化,他没有一笔抹杀,而是准许各民族、各地区文化多元发展,每个人都能在南越国治下找到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
“民以食为天”,饮食文化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文化多样性。越式鼎三足外撇、楚式鼎、汉朝流行的漆耳杯,如同现代天南地北的人们齐聚羊城,当时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饮食用具也出现了在南越人的餐桌上。
左:越式鼎,中:楚式鼎,右:漆耳环
锅碗瓢盆有了,就等食材下锅。在象岗山南越王(第二代南越王赵眜)墓中出土了二十多种动物遗骸,除了鸡、猪、牛、羊等家禽家畜,还有青蚶、大黄鱼、龟鳖等水产。广东人爱吃海鲜打边炉(火锅),在该墓后藏室恰好发现了一组盛有食物的铜鉴,装有鱼、龟鳖等海产品,说明岭南地区靠海吃海的传统具有悠久历史。
盛有食物的铜鉴,左下角为铜姜䃰
为了除腥、祛寒,先民们早就懂得用姜等调味品来佐餐。南越王墓出土的铜姜䃰,可利用上部凹槽磨擦生姜,再从勺中漏孔挤出姜汁,设计合理,竟然与当今的姜蒜研磨勺十分相似。古今共同的生活智慧让人会心一笑。南越居民显然已经有了适应岭南气候的饮食文化。
当今的姜蒜研磨勺
面向海洋,繁华未央
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广州地区自古以来就有发达的海外贸易。香料、宝石、珍珠、象牙,无数珍宝所带来的驱动力激发人们走向海洋。
海外贸易催生了成熟的造船业和航海技术。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广州就发现了一座大规模的秦汉造船工场遗址,证明秦汉时期岭南地区的造船技术和规模有了很大的发展。岭南地区的古代先民,利用当地独特的海上交通优势,与域外世界建立起频繁而密切的联系。此次展出的岭南汉代墓葬中的船只模型,见证了南越与海外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陶船模型
南越人熟习水性,善于用舟。南越王墓出土的船纹铜提筒上发现了目前规模最大和最为完备的海船图形。有学者认为,图案中类似水密舱的结构和扬起的船帆,表明当时的南越人已经掌握了水密舱和风帆航运技术,使远洋航行成为可能。船上的“羽人”战士则与古代百越民族的信仰习俗有关。西汉刘安《淮南子·地形训》记载:“泽水出其西北陬,入于南海羽民之南。”
在汉代室内熏香的习俗十分流行,南越国也存在同样的风尚。南越王墓的这件四连体铜熏炉造型独特,盒身和盒盖平面成“田”字形,盒内四个小盒互不连通,可以同时放置多种香料,体验复合香型。作为一款高档室内香薰,南越熏炉选择燃用海外进口产品——乳香主要产于阿拉伯地区的红海沿岸,南越王墓发现的乳香证明它早在西汉初期就已远渡重洋传入中国,成为南越人精致生活的一部分。
四连体铜熏炉
乳香
接轨中原大市场的制度设计、对本地多元文化的充分尊重、发达的海外贸易,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向我们揭示出南越国的包容开放、和谐共生。正是这羊城深厚的历史积淀和岭南地区自古以来多元的文化交融,奠定了 GDP 大省的繁荣基因。
观展攻略
“帝国南疆——广州秦汉考古成果展”在长沙博物馆开幕,展出广州地区考古出土文物 250 余件套,这是广州秦汉考古成果首次在湖南展出。
展览时间:2023 年 5 月 18 日-2023 年 11 月 12 日(周一闭馆)
展出地点:长沙博物馆特展二厅
参观预约:长沙博物馆门票以预约方式免费提供,请登陆长沙博物馆官方微信公众号、官方网站“参观预约”页面,进行实名登记预约。预约成功后按照预约时间段,凭预约二维码或身份证通过安检入馆参观。
参考资料:
1、《中国考古文物之美(9)广州南越王墓》,文物出版社,1994年。
2、王将克等:《广州象岗南越王墓出土动物遗骸的研究》,《中山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3、钟庆禄等:《江西安远县博物馆藏西汉铜提筒研究——兼论古代铜鼓及百越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研究》2022年第3期。
图片 | 黄君度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