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西夏陵 | 访古

文博时空2023-08-29 08:53

文博时空 作者 翟德芳 银川附近、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在我参加编辑《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卷的时候,就已有所了解,后来在 2010 年曾到此旅游,但那时只是单纯的游客,此时要写“访古”的文字,来到银川,自然要到王陵区细细地再做探访。

西夏王陵位于银川市西、贺兰山下,东边是银川平原,又称西夏帝陵、西夏皇陵,是西夏历代的帝王陵墓以及皇家陵园。其营建大约开始于 11 世纪初,直到 13 世纪初,今天它不仅是现存规模最大的西夏文化遗址,也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有特色的帝王陵园之一。

贺兰山下的西夏王陵

泯灭千年的帝王陵

西夏强盛时,曾与宋辽鼎足而立。13 世纪初头,蒙古先后六次伐夏,其中成吉思汗四次亲征。1227 年,成吉思汗包围西夏首都兴庆府长达半年,付出极其惨重的代价才攻打下来。西夏王朝灭亡,党项族从此消失,西夏王朝留给后人的,便是一个又一个的谜。

时间到了 1972 年 6 月,兰州军区某部在贺兰山下修军用机场。施工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几个破碎的陶罐,还有一些带文字的方砖。部队立即停止工程,报告宁夏博物馆。博物馆派员进行抢救性挖掘,发现一座古代墓葬。研究认为是一座西夏时期的墓葬,而出土的方块字便是西夏文字

西夏文残碑

考古人员在这片荒漠中持续调查,在连绵的贺兰山下发现了多个金字塔形的高大黄土建筑,黄土建筑周围均环绕着方形的围墙。当时,考古人员共发现了有高大墓冢的陵墓 15 座,并按调查顺序进行了首次编号,认为这些雄伟的建筑是西夏皇家陵墓。

此后近 30 年里,考古人员对西夏王陵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和研究,共发现帝陵 9 座、陪葬墓 200 余座,湮灭千年的西夏王陵从此以宏伟的规模、严整的布局,呈现在世人面前。

王陵的建造

西夏(1038-1227)是中国历史上中国西北地区党项人建立的一个王朝,称为邦泥定国或大白皋国。因为它在西北,故称为西夏。西夏统治地域幅员 2 万余里,覆盖宁夏、甘肃、青海东北部、内蒙古西部、陕西北部。在对外关系上,表面上自称是辽、宋、金的附属国,但实际上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帝国。西夏早期与辽、北宋的战争频繁,维持了三国对峙的局面。后期与金并肩作战,末期受到蒙古的威胁,最终为蒙古所灭。西夏前后历十帝,存续 189 年。

王陵区出土的绿釉宝珠

唐末,党项拓跋首领李思恭因平定黄巢功绩而被封夏州等五州之地。1038 年,其后裔李元昊建立西夏,建都于兴庆府(今银川),将祖父李继迁、父亲李德明迁葬于贺兰山东麓。此后,在西夏国存续期间,各王均葬于此地,除西夏末期的神宗李遵顼、献宗李德旺和末主李晛之外,每一任皇帝都有明确的陵名。今天据调查所知,位于陵区最南端 1 号陵为李继迁裕陵,2 号陵为李德明嘉陵,3 号陵为李元昊泰陵。之后是毅宗李谅祚安陵、惠宗李秉常献陵、崇宗李乾顺显陵、仁宗李仁孝寿陵、桓宗李纯祐庄陵和襄宗李安全康陵。

西夏王陵的规制

西夏王陵内现存的9座帝陵均坐北面南,按昭穆(古代宗法制度,左为昭,右为穆;父曰昭,子曰穆)葬制排列,形成东西两行。北端有一处三进院落建筑遗址,为陵邑(或宗庙)。西夏王陵吸收了唐宋皇陵之所长,同时又受到佛教建筑的影响,使汉族文化、佛教文化与党项民族文化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我国古代陵园建筑中别具一格的形式。

3 号陵的陵台

3 号陵的东阙门遗址

根据调查得最清楚的李元昊 3 号陵的布局,王陵中各帝陵的陵园均由阙台、神墙、碑亭、角楼、月城、内城、献殿、灵台等部分组成,是一个完整的建筑群体,占地面积都在 10 万平方米以上。阙台耸立于陵园最南端,碑亭位于其后,这里放着用西夏文、汉文刻制的歌颂帝王功绩的石碑。碑亭后是月城,其南墙中部有门阙,月城置放有文官、武将的石刻雕像,即石像生。月城之北是陵城,其南神墙中部亦有门阙。陵台是陵园中的主体建筑,位于陵城西北。塔式陵台前有献殿,用于供奉献物及祭奠。陵台至献殿间有一条鱼梁封土,封土下为墓道。帝陵墓室在墓道北端,位居陵台南 10 米处。陵城神墙四面居中有门阙,神墙四角有角台,表明了陵园的兆域地界。有的帝陵还圈有外城,有封闭式、马蹄式和附有瓮城的外城。

6 号陵的墓室平面图

特异的西夏王陵

同中原的历代帝陵相比,西夏王陵有许多特异之处。其一,陵城和角阙形制具有西夏佛教的突出特点。根据出土遗迹和文物,专家认定,西夏陵园的陵城为夯土墙,墙体总高约4米,夯土墙表面涂抹几厘米厚的草秸泥,再用细泥红墙皮涂饰外表,顶部铺瓦。这种红墙青瓦的墙体建筑结构,使西夏陵园更显典雅、庄重和肃穆,充分显示了西夏王朝皇家帝陵庄严、雄伟的气魄。

王陵的陵台也是以高大宏伟的密檐塔状陵台为中心,四周围绕高低错落有致的佛塔群,使陵园充满尊崇佛法的宏大气势,突出了西夏陵别具一格的建筑特色

西夏王陵的陵园复原图

其二,与历代将石像生列于陵园正门外的神道两侧、成夹道之势的做法不同,西夏将月城作为列置石像生之地。这样使石像生更加集中、紧凑,缩短了陵园的南北纵向距离,形成了“凸”字形的基本结构,与宋陵的方形布局有明显不同。有人认为西夏陵园的平面可能仿国都兴庆府城。陵园前凸出的一块,乃是仿城门外之瓮城,以突出月城保卫陵园的作用,可见西夏人仍按古代“视死如生”的丧葬要求设计陵园。

3号陵的阙台及力士志文支座

其三,陵台为塔式建筑。陵塔位于陵城西北隅、墓室的正后方,是西夏陵园中重要而又特殊的建筑,为中原地区陵墓所未见。中原帝陵的宝顶都位于主墓室的上方,而西夏王陵的陵台却是位于墓室后方;中原帝陵多做覆斗形,西夏王陵则形如佛塔。经发掘发现,塔基为圆形,推测陵塔应是圆形密檐塔,内部为夯土结构,外檐有大量装饰瓦。

关于西夏王陵,长期以来还有不少神秘传说,比如说王陵是按星象排列,九座王陵组成北斗图案和八卦图,说王陵千年不倒、寸草不生、不怕洪水,说王陵常年不落飞鸟、也无走兽,等等。其实第一说略有附会;第二说是同建筑的夯土中粘土夹有生石灰有关,不怕洪水则是因为陵园周围建有溢洪道;而第三说的情形确实存在,也许是同陵园内没有飞禽走兽所需的食物有关吧。

6号陵出土的灰砂岩雕龙栏柱

精美的出土文物

尽管西夏王陵区历史上遭受过焚烧和劫掠,但考古人员还是从中发现了不少精美的建筑构件、瓷器、陶器、泥塑、西夏文和汉文石刻、铜铁器等。在这些文物中,以鎏金铜牛、石雕力士支座、各种质地的迦陵频伽、建筑构件最为珍贵

西夏陵共出土石雕力士志文支座十一尊,乃西夏陵之重器。这些力士志文支座是红砂岩雕琢而成,座呈长方体,上半部浮雕硕大头像,多为面型浑圆,五官扁平,圆形大眼,双膝跪于土衬之上,上肢拄于膝盖,座身两侧以阴线勾勒出曲跪的双腿。其造型抽象写意、风格拙朴,雕刻手法遒劲有力、生动粗犷,所以备受瞩目。

图片灰砂岩力士支座

迦陵频伽是佛教中的神鸟,被称为妙音鸟,无论是神话还是原始宗教,都赋予它超人的意志和非凡的神力。西夏王陵出土的迦陵频伽为陶质,人首鸟身。器表有的通体施绿釉,有的不施釉。头部雕刻精细,面相长圆,脸颊丰腴,上眼睑下垂呈俯视状,高鼻准,方嘴厚唇,平胸,双手合十于胸前,双翅展开,长尾高翘,双腿连爪跪骑于贴云纹的长方形基座上。

灰陶质迦陵频伽

建筑构件以作为脊饰的海狮、摩羯和灰陶鸱吻最有特色。海狮和摩羯为陶质,有的带绿釉;鸱吻质地细腻、坚硬,色泽青灰。龙头鱼尾,上部方筒形,呈张口吞脊之势,形象威猛,器内中空,器体厚重,器背施鱼鳍纹,尾部施鳞纹,为正脊饰物。

图片绿釉海狮

灰陶鸱吻

雕龙纹和汉文残碑

出土的许多西夏文和汉文残碑以及各种西夏文字材料也很珍贵,他们为研究者确定各陵的主人提供了确切的证据。

图片 | 翟德芳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