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叶心冉 8月22日,安踏体育(02020.HK)发布2023年半年报。报告显示,安踏体育实现营收296.45亿元,同比增长14.2%,归母净利润 47.48亿元,同比增长32.8%。其中FILA(斐乐)重回双位数增长,营收达到122.29亿元,同比增长13.5%。
2022年,FILA首次出现年度营收、经营溢利的双双下滑。占据营收达到40%的FILA,这样的业绩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整个集团的表现,安踏体育2022年整体毛利率下降1.4%,经营溢利率也下滑1.4%。
今年FILA重回增长,一季度,FILA取得高单位数增长,上半年整体取得中双位数增长。
财报显示,FILA聚焦网球、高尔夫、滑雪、户外及综训等商品,带动鞋类产品及专业运动线的占比于产品组合中提升。在渠道布局上,FILA持续调整现有店铺,关闭低效店,并持续拓展更高端商圈。
除了FILA之外,安踏品牌以及其他品牌的营收也呈增长态势,安踏体育半年报显示,安踏品牌营收141.70亿元,同比增长6.1%;所有其他品牌营收32.46亿元,同比增长77.6%。
各品牌的经营溢利也纷纷增长,安踏品牌实现经营溢利29.72亿元,同比增长1.0%;FILA实现经营溢利36.38亿元,同比增长50%;其他品牌实现经营溢利9.85亿元,同比增长149.4%。
此外,多个运营指标得到优化。今年上半年,安踏体育经营溢利率同比增长3.4%达到25.7%;毛利率63.3%,整体上升1.3%;平均存货周转天数由去年的145天下降至124天。
不过,这当中亦有隐忧存在。
安踏品牌的营收、经营溢利明显放缓。2022年上半年,安踏品牌实现营收133.60亿元,同比增长26.3%,其中DTC的增长颇为亮眼,DTC业务同比增长79.3%,电子商务也取得了26.6%的提升。但在今年上半年,安踏品牌营收同比增长仅为6.1%,DTC业务同比增长率放缓至21.8%,电子商务仅增长1.4%。
2022年上半年,安踏品牌经营溢利29.42亿元,同比增长20.2%。而在今年上半年,安踏品牌经营溢利仅增长了1%,并且,经营溢利率出现了下滑,从22%下降到到21%。
安踏体育在财报中表示,安踏品牌经营溢利率下滑主要原因在于在中国大陆持续进行DTC模式转型,店铺层面的租赁费用及员工成本有所增加,导致经营开支占收益比率上升以及本财政期内确认的政府补助金有所减少。
此外,运营始祖鸟(Arc’teryx)、萨洛蒙(Salomon)等品牌的合营公司Amer Sports(亚玛芬)今年上半年仍在亏损。报告期内,Amer Sports营收132.67亿元,同比增长37.2%;净亏损9.83亿元,安踏体育的分占亏损为5.16亿元。根据财报,亏损的很大原因在于Peak Performance(壁克峰)确认商誉及商标减值合计约人民币11.31亿元。
尽管各品牌的营收纷纷增长,但策略不一。
从门店数量来看,安踏品牌及安踏儿童的门店仍在增长,FILA、DESCENTE(迪桑特)、KOLON SPORT(可隆)的门店则是在收缩,高端品牌的开店进度放缓。
(图片来自安踏体育财报截图,下同)
从各品牌的门店扩展计划来看,高端品牌的扩张依然较为克制。
从安踏体育的财报表现可以窥见当下的体育用品市场正在发生的改变——专业、细分、个性正在成为消费者更加关注的要点。
以FILA 为例,自2021年FILA增速放缓,FILA开启了一系列的调整。虽然仍是定位于时尚运动,但FILA开始有意识地在其中倾注更多专业化的身影。
西南证券相关研报显示,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FILA开始往专业产品发力,聚焦于高尔夫、网球及跑步等功能性产品的细分领域,并计划将专业产品营收占比提升至40%,以提升FILA的专业属性。
安踏体育将旗下各个品牌梳理为专业运动(创新)、时尚运动(高品质)和户外运动(高潜力)三条增长曲线。可以发现安踏体育的策略是,不管是安踏品牌这一大众线亦或是强调时尚、户外的其他高端线,专业化都在逐渐成为第一性。
这也源于消费者对于运动服饰功能性的愈加关注。贝恩咨询调查显示,消费者在选购运动服饰时,对产品功能与智能科技的关注度更高,因此拥有深厚研发实力,掌握关键面料等材质科技的品牌往往能够拥有更高的市场份额。
此外,消费者对于个性化、细分化的追捧也愈加明显。安踏体育方面表示,从行业需求变化来看,消費者对体育用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元化,呈现出消费圈层化、场景细分化、功能专业化、表达个性化的“四化”趋势。具有鲜明差异化定位的小众品牌受到很多消费群体的喜爱,成长速度跑赢大众品牌。
针对旗下品牌线接下来的发展规划,安踏体育在财报中表示,安踏品牌方面会优化产品布局,提振篮球领域,渠道方面,会针对不同城市、商圈开出差异化的店铺。FILA将结合艺术、顶级渠道、代言人矩阵、鞋类产品四大领域助推发展。DESCENTE、KOLON SPORT等将以店效为管理核心,控制开店数量,不盲目追求规模扩张。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