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鑫 8月16日,大家保险集团联合尼尔森IQ在第二届中国保险养老融合与发展论坛上发布了《2023年中国商业养老服务供需洞察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
据了解,白皮书调研历时数个月,覆盖全国25个省(区、市)的1526名中老年城市居民。
白皮书调研结果显示,城市老人的养老观念和开支呈现了新的特点。伴随着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需求逐步释放,保险企业与地产企业等重量级玩家纷纷进入养老产业,它们利用庞大的资本运作,成为目前机构养老的主要参与方。不过,商业养老服务也存在一些问题。
支出“4222”
根据白皮书调研数据,中国城市老人家庭呈现典型结构:双老携子独孙,靠子女养老难以维系。89%受访者倾向与子女“同城不同住”,保持独立的同时渴望亲情;44%希望子女经常探望,甚至愿意为自己和子女购买家政服务,让子女有时间陪伴在身边。
亲人关爱能明显影响老年人情绪,调研结果显示,两代人同住时,仅有7%老年人会产生负面情绪,子女每月探望1-2次或更少的情况下,32%老年人会产生孤独、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加3.6倍。住的较远无疑将导致子女路途奔波,“一碗汤的距离”成为两代人居住最优解。
城市老年人为老年生活打8.1分(满分10分),整体满意,但在医疗保健、安全保障、生活照顾、文化娱乐、社交陪伴方面存在五维痛点,其中对医疗保健最不满意(占比74%),93%老年人感到就医诊疗困难,3成老年人对急救距离和基础设施担忧最多。
调研结果显示,尽管选择传统居家养老的占比依旧最高(72%),选择机构养老(CCRC持续照料退休社区)的比例也已超过21%,父母与子女理想的养老机构要“离子女近、离医院近”,75%老年人听说过CCRC,三成中年人实地探访过CCRC。
老年人在消费理念和资产传承理念上也有所变化,该省的一定省,在家政和陪护服务上该花的不犹豫,50%老年人优先将养老资金用于自己养老,而非传统最大化资产传承目的。城市老人对养老资金的分配呈现“4222”结构特征,即41%用于日常开支,26%用于医疗开支,18%用于护理开支,15%用于品质开支。入住养老机构一般由老人自主决策、子女支持,但双方均愿为此买单。
四大难题
目前商业养老服务重点在机构养老和社区养老,参与方包括保险公司、地产企业、医院,以及居家护理公司、家政保姆公司、智能化科技企业等。
白皮书认为,商业养老服务市场存在四大难题:
一是国内养老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商业模式尚不成熟。无论是轻资产、重资产、轻重资产结合的养老运营模式,在盈利能力上均面临挑战,短期盈利非常有限甚至亏损,尤其是大中型机构因固定成本无法摊薄而盈利表现更差,仅有部分小微型机构依托成本优势和政府补贴可实现微幅盈利。
二是缺乏龙头企业,自身定位模糊。一方面,养老市场缺乏标杆企业的示范推动力量,产品服务创新能力、标准化和体系化管理能力受限,市场发展速度较慢;另一方面,在长尾市场竞争中参与企业众多,供给方尚未明确自身产品服务定位,核心竞争力界限不清,导致供给内容同质化程度高。
三是养老服务人员数量、质量双低,流失率高。一方面,目前我国约有失能半失能老人4000多万,至少需要1300万护理员,但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服务人员不足50万人,持证人员不足2万人,存在巨大缺口。另一方面,因从业人员劳动强度大、工资待遇差、晋升空间窄、职业风险高、社会地位低,导致行业对年轻人缺乏吸引力、人员流失率高的问题。
四是供给与有效需求存在错位。目前养老服务供给远远不及老年人口需求和新增数量,但养老机构床位空置高达50%,主要是受付费能力和传统养老观念限制,需求基数转换为有效需求的比例很低,说明消费需求未被有效激发。
由于保险公司资金规模大、周期长、对短期回报要求不高,其更看重长期回报,与养老社区现金流要求十分吻合。加之保险客户体量大并且与养老适配度高,支付力强、具有风险保障意识且更加重视后半生的规划,是最易转为养老客户的人群。也正因为此,保险公司纷纷通过开发建设、租赁改建、外部合作等形式投资养老社区,提供医疗、康复、护理等一系列服务,以“保险+月费”的主要形式,用服务推动保单销售。
值得注意的是,销售能力对于养老社区的运营至关重要。养老社区的硬件设施与软件服务再完备,如果住不满,商业模式便无法验证。白皮书认为,未来,更多新的商业模式将不断涌现,参与主体将结合自身主业特点和资源禀赋,找到盈利点,而资本将追逐优秀的商业模式和盈利点,促进行业快速发展。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