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年内多次重申“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

田进2023-08-15 16:01

记者 田进 8月15日,国家统计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7月中国经济发展数据,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根据数据归纳了诸如服务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原材料制造业增长加快、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城镇调查失业率基本平稳等经济增长亮点。

另一方面,7月宏观数据显示,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则出现增速放缓迹象。付凌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7月份部分主要指标增速有所放缓是月度之间的正常波动。总的来看,7月份生产需求保持平稳增长,就业物价总体稳定,产业升级稳步推进,民生保障有力有效,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延续向好态势。

付凌晖在答记者问时再次强调当前中国经济不存在通缩,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从整个经济运行的情况看,经济运行整体上在恢复,从货币条件看,广义货币增长、市场流动性总体充裕。从价格看,这个月CPI同比有所下降,但是从环比来看,由上月的下降转为上涨。

此前,在中国经济一季报、半年报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统计局均提出“中国经济目前不存在通缩现象,下阶段也不会出现通缩”。

在就业率方面,7月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比上月上升0.1个百分点。国家统计局方面表示,自今年8月份开始,全国青年人等分年龄段的城镇调查失业率将暂停发布。

对此,国家统计局称主要原因是:经济社会在不断发展变化,统计工作需要不断完善,劳动力调查统计也需要进一步健全优化。比如,近年来,我国城镇青年人中,在校学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毕业前寻找工作的学生是否应纳入劳动力调查统计,社会各方面有不同的看法,需要进一步研究。待相关统计方法制度进一步完善后,会及时恢复发布。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16-24岁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21.3%。 

社零增速放缓,但服务业保持较快增长

2023年前7个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经历了倒V型增长,同比增速最高在4月达到了18.4%,此后快速滑落,6、7月同比增速分别为3.1%、2.5%。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居民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2.8%,而2013—2021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超过50%。

回看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回升至77.2%,成为三大需求中拉动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因素,比去年全年贡献率明显提升。

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5.7%。分行业看,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金融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同比分别增长20.0%、11.2%、7.6%、7.3%。1-7月份,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1-6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7.5%。

作为反映消费需求的一项重要指标,CPI同比增速自2022年9月就整体进入缓慢下滑通道,2023年7月CPI由上月持平转为同比下降0.3%,为2021年1月以来最低水平。

在不同商品层面,7月多项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出现了超10%的跌幅。包括金银珠宝类同比下降10.0%、文化办公用品类同比下降13.1%、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同比下降11.2%。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研究部研究员张立群表示,CPI走低反映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矛盾进一步凸显,因此扩大内需的紧迫性进一步加大;其次,PPI总体呈现继续回落态势,而且在向上游传导。需求收缩问题更加突出。为此,要着力增强政府投资对全社会投资的带动作用,尽快增强扩大内需的实际效果。

付凌晖在答记者问时表示,7月份CPI由上月同比持平转为同比下降0.3%。下阶段,随着经济恢复向好,市场需求持续扩大,供求关系有望逐步改善,加之上年同期高基数的影响逐步消除,CPI同比涨幅将逐步回到合理水平。

对于下阶段消费的走势,付凌晖表示,尽管还存在制约消费的一些不利因素,但是随着经济恢复、居民就业改善、收入增加以及促消费政策显效,消费有望持续扩大。从近期情况来看,暑期旅游出行、文体娱乐火热情况仍有望保持。从大数据观测情况看,旅游消费有望持续回暖,随着促进电子产品、家居消费等政策措施显效,相关消费有望逐步改善。同时市场供给逐步优化,为消费扩大创造有利条件。

投资增速保持规模,民间投资仍需提振

1-7月份,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285898亿元,同比增长3.4%,今年一季度固定资产投资为5.1%,上半年增速为3.8%。

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经济中占据重要份额,也在近几年推动经济增长中被寄予厚望。2022年,固定资产投资成为稳经济的一个重要抓手,资本形成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0.1%。

分领域看,前7月基础设施投资同比增长6.8%,虽高于整体投资增速,但从4月开始,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呈现逐月下滑的态势。

一项值得注意的数据是,固定资产投资中,民间投资经历了连续负增长。其中,1-5月、1-6月、1-7月的同比增速为-0.1%、-0.2%、-0.5%,而1-7月国有控股投资为同比增长7.6%。

从2017年开始,民间投资增速与国有投资增速差距逐渐拉大。2017年-2022年,民间投资平均增速为4.4%,低于全国投资0.3个百分点,低于国有投资0.8个百分点。2019年-2022年,民间投资平均增速为2.9%,低于全国投资1.3个百分点,低于国有投资3.3个百分点。2022年民间投资增速为0.9%,低于全国投资4.2个百分点,低于国有投资9.2个百分点。

细细分析,2022年,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25%,其中民间投资又占其约80%。也因此,2023年房地产形势的景气程度成为民间投资增速走势的重要因素。

进入2023年,负增长仍是房地产投资的主基调。1-7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67717亿元,同比下降8.5%,增速相比1-6月下滑0.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景气指数从4月以来持续下滑。

近期,碧桂园房地产事件对于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备受关注,付凌晖对此表示,目前房地产市场总体处于调整阶段,部分房企经营遇到一定困难,特别是一些龙头房企债务风险有所暴露,影响市场预期。但要看到这些问题是阶段性的,随着市场调整机制逐步发挥作用,房地产市场政策调整优化,房企风险有望逐步得到化解。

固定资产投资中,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速较快。1-7月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其中高技术制造业和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11.5%、11.6%。高技术制造业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16.0%、13.9%;高技术服务业中,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专业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44.9%、23.8%。

工业增加值保持增长,规上企业利润降幅收窄

今年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呈持续正增长态势。分经济类型看,7月份,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4%;股份制企业增长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下降1.8%;私营企业增长2.5%。

分三大门类看,7月采矿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制造业增长3.9%,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1%。原材料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8%,比上月加快2.0个百分点。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负增长,降幅呈现连续收窄态势。其中,6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下降8.3%,降幅较5月份收窄4.3个百分点。

分开来看,1-6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总额12002.0亿元,同比下降21.0%;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8.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2.8%;私营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3.5%。

国家统计局工业司统计师孙晓解读称,今年以来,随着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各项政策措施落地显效,工业生产稳步恢复,企业盈利逐月改善。其中,七成以上行业盈利较一季度改善,制造业带动工业企业利润改善作用较强。上半年,制造业利润降幅较一季度收窄9.4个百分点,带动规上工业利润降幅较一季度收窄7.4个百分点。

在行业角度,利润分布呈现了分化的态势。1—6月份,在41个工业大类行业中,12个行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9个行业下降。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利润同比下降97.6%,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利润下降92.3%。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46.5%。

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降幅连续收窄,7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改善有助于企业效益回升。下阶段,尽管面临市场需求制约,但随着经济恢复,产业升级持续推进,新动能积聚壮大,工业运行有望保持总体平稳。

外贸负增长,稳出口政策需加力

从世界层面来看,全球贸易的弱复苏已成为多个经济体面临的共同挑战。

4月5日,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23年全球商品贸易量增长率将下滑至1.7%,明显低于过去12年2.6%的平均水平。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7月25日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报告》将全球经济增长预期从2.8%上调至3.0%,仍低于去年的增速。同时,报告也提出,虽然近期经济增长意外向好,但仍有继续下行的风险。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5-7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0.8%、-8.3%、-9.2%。

据8月8日央视新闻,海关总署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表示,7月当月,我国进出口3.46万亿元,处于历史同期较高水平。与2019年同期相比增长25.7%,较2020-2022年同期均值高4.5%。整体看,我国外贸进出口运行平稳、符合预期,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现在全球经贸形势是“好不到哪去,也坏不到哪去”。一方面,全球经贸比去年更难,外需整体并不好;另一方面,全球经济也有其韧性。包括美国二季度的经济增长出乎意料的强劲,同时欧盟、日本的经济增长也好于预期。

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5-7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速分别为-0.8%、-8.3%、-9.2%。

张燕生表示,一直以来,中国的外贸企业都非常努力,并且做得很好。比如跨境电商发展迅速,“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出口持续保持高增长。但诸多亮点之下,外贸企业无法改变非经济因素的影响,地缘政治的影响可能会影响未来5年甚至10年外贸发展的基本态势。

“我担心的是,如果下半年世界贸易进一步恢复,订单需求开始好转,但地缘政治、非经济因素仍影响国内企业公平竞争客户的订单,这最终将影响中国在世界贸易中的份额。稳住外贸、稳住外资就是稳住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盘,为此,需要国家方方面面的政策举措。”张燕生表示。

面对错综复杂的外贸形势,张立群认为下半年出口面临的困难可能会更多。因此未来还是要坚持底线思维,需要把预案做得更周全。在这样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把稳出口工作做得更好。

除了外需,张立群认为当前更需要从内需出发,挖掘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潜力。包括要尽快通过政府投资带动全社会投资,进而带动企业的生产,实现就业、居民收入和消费的增长,这样将使内需尽快地进入全面回暖轨道。

付凌晖在发布会上表示,今年以来,世界经济增长总体乏力,全球贸易投资放缓,外需收缩对我国的外贸增长制约加大。面对困难的局面,我国加力推动外贸稳规模优结构,外贸韧性持续显现。下半年,随着外贸稳规模优结构政策效应持续显现,我国出口有望保持基本稳定,货物贸易继续保持顺差。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国资新闻部记者
关注宏观经济以及人社部相关产业政策。擅长细节深度写作。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