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花式避暑法 | 新知

文博时空2023-08-06 08:33

文博时空 作者 崔文睿 虽刚至小暑,酷夏就已然来临,40多度的高温如何应对?冰西瓜、空调、WiFi成为现代人避暑不可缺少的三件套,那么在没有空调的古代,古人会采用什么方式避暑休闲?

避暑胜地:近山近水

古人最佳的避暑方式莫过于“躲”进山水之中,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清凉与闲适。

明 仇英 《凉亭消夏图》 来源:中国嘉德拍卖会

明代画家仇英的《凉亭消夏图》描绘的就是山中凉亭消夏的情景。画面上崇山峻岭,青峰叠翠,白云环绕,犹如仙境。山间瀑布飞流,泉水淙淙。凉亭之上,两位身着官服之人凭栏而坐,品茗交谈。长廊曲径幽深,高树凉风,于此纳凉品茗,烦热全消,正如梅尧臣所说:“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凉亭消夏图》以青绿冷色调为主,青山绿水,生机盎然,观之顿觉周身凉爽,心旷神怡。

清 袁江 《骊山避暑图》 来源:《中国书画》(2017)

清代画家袁江曾随盐商赴黄河以北山西等地写生作画,其诸多作品中透溢出浓厚的北国风情。陕西临潼的骊山,北麓有温泉,唐在此建有温泉宫,又名华清官。唐明皇同杨贵妃常到此避暑游乐,《骊山避暑图》即以此入画。

画中宫殿建筑群飞檐耸立,丹墀高叠,主体宫殿上的匾额书“九成宫”。一支马队飞驰而至,一武士正在叩启宫门,宫苑中花木扶疏,奇珍异石罗列,渲染枝繁叶茂的夏日景色。众多身着鲜丽衣冠的男女宫人往来其间,似是在准备排设仪仗迎接重要人物的到来。但这幅画描绘的不仅是避暑,更像是一幅仙境图,层层山恋迂回婉转,将人的视线带到更远的天边。

佚名 《采莲消夏图》 来源:中国嘉德拍卖会

宋 季友直 《荷塘纳凉图》来源:嘉德仲夏拍卖会

古人在水边纳凉时,往往会同赏荷结合起来。“画船箫鼓,鲸鱼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炎炎夏日,撑着小船泛于湖面,正所谓:“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高洁的荷花能让人的心都静下来。

元 盛懋 《山居纳凉图》 现藏于纳尔逊·艾特金斯艺术博物馆

元代画家盛懋的《山居纳凉图》采用了传统的三段式构图,中景处添加了大量烟云,肃穆中增添了活泼的感觉。画中有一座水阁临泉而建,四面通风,浓荫遮日。尤其是水阁中的雅士身着薄纱,袒胸露腹,显得洒脱不羁。这与宋代诗人真山民不谋而合,真山民在其《山亭避暑》中写道:“怕碍清风入,叮咛莫下帘”。炎炎夏日,山风宜人,诗人特意叮嘱身边的人不要放下亭边垂帘,以免挡住清风。他在亭中极目四望,只见“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回檐”,身处有风有景的山亭,哪有暑热烦燥之感?

清 雪庄 《夏山消暑图》 来源:安徽博物院

 清代著名山水画家雪庄的《夏山消暑图》,描绘了万仞危崖、松石流泉的夏日山景。山下苍松蓊郁,溪涧潺湲,一士行于山径之上,松风扑面而来,清凉之感渐生;山腰处云海翻涌,瀑布飞泻,一老一少相伴登山,苍翠山色与溟蒙水雾隔绝炎炎烈日,暑意顿消;山巅绝壁如削,不染尘踪。峭崖之上,遍生奇松古木,观之令人更生凉意

从这些山水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性,大幅画作中山水为主,人物很小,正所谓“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这句话出自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山水论》,他概括道:“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丈山尺树,寸马分人。远人无目,远树无枝。远山无石,隐隐如眉;远水无波,高与云齐。此是诀也。”这一画风实际上是反映了中国古代将人融于天地之中的精神内涵。

避暑工具:“凉友”、瓷枕、冰箱

古人主要的驱暑工具之一就是扇子,扇子多是用竹编的,古人称之为“摇风”,又叫“凉友”,所谓“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是古往今来消暑第一神器。

经济条件好的人家会买用绢帛制成的扇子,摇起来也轻松;文人墨客则在扇面上写诗作画,颇有情趣。如果是达官贵人,则可以享受“人工风扇”带来的惬意。

元 尤求 《荷亭消夏图》 来源:上海嘉泰拍卖会

明代画家尤求,工写山水,兼人物,尤擅白描。此画中尤求描绘了一位富家千金,在炎炎夏日中坐在藤椅上手握蒲扇避暑的场景,整个画面设色古朴典雅,画面层次丰富、细节精美。正所谓“莫把暗尘涴明月,好驱大暑来清风”

清 佚名 《燕寝怡情》 现藏于波士顿美术馆

《燕寝怡情》人物图册是清宫内府收藏的珍品。因为种种原因,此图册被一分为二,一半流落到了美国,最终成了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的收藏,而另外一半则到了无锡望族秦家。此幅图中似乎正值炎炎夏日,男子袒胸露乳坐在椅子上,一旁的女子手中拿着薄如蝉翼的扇子。画面精美,人物开相饱满、圆润,神情生动。

 

象牙镂空彩绘渔家乐图折扇 来源: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

团扇在古画中非常常见,但象牙制的折扇就很少见了。17世纪晚期到18世纪末,中国出口的折扇以象牙材质为主,工艺精湛。这些象牙折扇利用密而宽的扇骨相叠而形成扇面,欧洲人把这种形制的折扇称为卜瑞斯扇(Brise Fans)。由于康熙和雍正年间的象牙折扇现在传世极少,因此这把雍正年间的象牙折扇显得非常珍贵。

除了扇子之外,瓷枕也是古人常用的驱暑工具。瓷枕能够有效地散热,保持凉爽的触感。在炎热的夏季,瓷枕能够为人提供舒适的睡眠环境,减少夜间的燥热和汗水。李清照的“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其中的“玉枕”应当就是瓷枕,因其莹润光洁,又被称为“玉枕”。

清代虎形瓷枕 来源:庆阳市博物馆 

该枕呈虎形。前后足呈长方形。背呈凹形枕面。虎头方圆。昂头张口。呲牙咧嘴。两目圆睁。鼻梁绘一王字。臀部肥圆。无尾巴。虎背绘有菊花纹。虎头两侧下部、腿部绘有数朵菊花。此枕将虎的威猛刻画的形象逼真。属国家三级文物。

宋代三彩听琴图枕 来源:河南博物院

三彩听琴图枕,宋代文物,1976年出土于济源县城(今济源市)西北二十公里勋掌村镇安寺前。宋代商品经济发达,故而宋三彩瓷枕的商业性非常强,装饰题材一般都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比如花卉草木、人物图案等。

除此之外,古代人有自己的“冰箱”,比如这个距今2500年的“吴王光鉴”。

吴王光鉴 现藏于安徽博物馆

柏举之战(公元前506年,吴王阖闾率军3万在柏举击败20万楚军2主力)第二年,为了巩固联盟对抗楚国,吴国又与另一小国蔡国联姻,吴王阖闾把自己的女儿叔姬嫁到蔡国,吴王送给女儿的礼物是“鉴”,现称“吴王光鉴”。这个“鉴”平时盛满水当镜子用,“蓄水为镜,以观颜貌、正衣襟”;到炎炎夏日,又是一个“冰鉴”,把冬天窖藏的冰块,放到“鉴”中,也就是古代的“冰箱”。

避暑吃食:饮冰 酥山 冰镇水果

何以解热?唯有饮冰。以冰解热,古已有之。古时候的皇宫贵族冬日会凿冰贮藏于冰库,以解来年的酷暑。但因为冰块的贮藏不易,所以一般来说,能用上冰的都是达官贵族。直到明清时期,夏季饮冰的习惯才到寻常百姓家。

明 吴彬 《岁华纪胜图册》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此册以时序活动为主题,构景多描绘江南景观。此为其中之一。宅院置冰,既可以降低温度,又可以在冰块周围摆上时令蔬果和饮品,在食用时冰冰凉凉,好不痛快。

唐 章怀太子墓《仕女图》局部

“酥山”其实就是如今的冰淇淋。“酥”大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由北方的游牧民族带入中原,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在《齐民要术》中对酥有介绍,酥与我们今天的黄油和奶油相似。制作酥山,需要将奶油加热至半融化,然后用手抓起奶油,滴淋在冰盘上,最后将其放入冰库中冷藏。因其形状类同山峦,故被称为“酥山”。专家认为,唐朝章怀太子墓《仕女图》中侍女手捧的就是“酥山”。

为了让酥山既好吃又好看,唐朝人通常会在摆盘上花些小心思,如盘边装饰一些鲜艳的小花,或者在白白的奶酥上淋上一些着色的红汁。唐代诗人王泠然曾在诗中写道:“非固非絺,触皓齿而便消,虽珍膳芳鲜,而苏山奇绝”。这里的“苏山”即“酥山”。

到了元代,“酥山”改名“冰酪”,元朝开国皇帝忽必烈就喜欢吃冰酪,将其列为宫廷消暑美食。据称,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来了中国,受到国宾礼遇,品尝了冰酪。马可波罗辞归时,忽必烈特许授予其冰酪制法。马可波罗回意大利后,把冰酪制法献给王室。他还在《东方见闻》中写道:“东方的黄金国里,居民们喜欢吃奶冰。”奶冰指的就是元朝的冰酪。

宋 佚名 《宫沼纳凉图》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宫沼纳凉图》描绘了南宋宫掖妃子在荷池边纳凉赏花的场景。画面正中妃子闲坐于榻上,双手盘膝。其身后有一名侍女和一名宫宦。宫宦手持白扇,侍女立于桌前,手中所捧之物似为香料。旁边桌上的冰盘是古代富贵人家夏天消暑的标志物。

宋 佚名 《十八学士图之棋》 来源: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幅《十八学士图之棋》主要描绘学士二人对弈,二人旁观,全神贯注。在两位倒酒的侍童前带基座的石桌上满置多样茶酒器皿,盆内盛有冰镇桃果。画中器物用品精心陈设,呈现明代贵胄文士考究的生活赏玩。

避暑姿势:躺平

古语道:心静自然凉,心态好才能心平气静,调整好心态应付炎炎夏日才是最好的选择。唐代白居易有《消暑》:“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因此,“躺平”也是古人主要的避暑姿势。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现藏于纳尔逊·阿特金斯艺术博物馆藏

 

刘贯道,字仲贤,幼时家贫,天资聪慧,善画。其画笔法凝练,坚实有力,造型准确,生动传神,成为当时画坛的高手。《消夏图》描绘一文士赤裸半身躺于卧榻,右手持尘,左手拈书卷,目视前方,若有所思。榻的旁边有一屏风,对面两名侍女,一个手拿蒲扇,另外一名双手抱一包裹似乎是主人需要之物。

宋 佚名《槐荫消夏图》 来源:《东方艺术》(2014)

《槐荫消夏图》描绘了在炎炎夏日里,一处槐荫下,一高士平卧榻上,上衣半解,袒胸露乳,闭目酣睡。这与李白在《夏日山中》所表达的情趣不谋而合:“懒摇白羽扇,裸体青林中。”画中勾线细劲,流畅字如,设色古雅,体现了宋代人物画沉静、肃穆的审美情趣,以及文人闲适的日常生活场景。

参考文献

[1] 叶渡.袁江《骊山避暑图》与袁耀《巫峡秋涛图》[J].中国书画,2017(08):28-33+3-4+1.

[2] 佚名.宋 佚名 槐荫消夏图[J].东方艺术,2014(S1):1.

[3] 纪珊珊. 中国古扇设计美学价值研究[D].齐鲁工业大学,2021.DOI:10.27278/d.cnki.gsdqc.2021.000023.

图片 | 崔文睿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