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春花/文
很多时候,我的内心中总会浮出泰戈尔和他创办的大学。1901年泰戈尔40岁,在宁静的帕德玛河畔一面写作,一面管理希拉伊达哈田庄十余年后,他怀着“要从用砖头、木材建造的房屋监狱解救城里的孩子”的决心移居桑地尼克坦,向父亲讨要到一块地,开办了教育中心。
学校最初只有包括其长子在内的5名学生和5名老师。“我才疏学浅,但做了力所能及的事。我绘声绘色地为他们讲《罗摩衍那》和《摩诃婆罗多》里的故事,引得他们时而伤心落泪,时而又笑得前仰后合。”“孩子们在这儿欢快地奔跑、爬树,清脆的笑声在天空回荡……见此情景,我觉得他们得到了极其珍贵的东西。”这种东西就是,儿童内在大门的开启。
泰戈尔认为,教育务必要尊重儿童自发的活动。“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解释意义,而在于去敲那心的门。如果我们叫一个儿童叙说出在这样的敲门时,他心里所感觉的是什么,他便会说出些非常聪明的话来,因为内部所发生的感觉比他所能用言语表白的更为伟大。”“只要大门开启,内宅的重门就能相继打开。”
我为泰戈尔的实验所感动,更认同他对教育目的的诠释,在我看来,这扇大门就是“爱”。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爱,并且在内心中真正能感受并呈现出爱及快乐,懂得爱的学生,也会知道慈悲与怜悯,知道外事外物独立的意义,知道宇宙与自然的优美。因为懂得爱,在学生们年轻的心灵中,会培养其普遍而深刻的同情心,以去除一切人与人之间,包括民族间的嫉妒和误解。
有人问我,读过大学的人与没有读大学的人之间有什么差异?我回答说,在大学校园度过四年的人,会有一种特性,会宽容很多,会能更加容易接受和理解不同的意见,会懂得珍惜并做出选择,能够与自然融合,亲证人性,发展心灵。沉浸在校园里,知识教会学生用理性去理解自然之美,大学精神会让学生拥有宽广的胸怀以及美好的秉性,而这些是源于懂得爱,并能够真正拥有内心的快乐。
1980年代末,爱因斯坦的女儿Lieserl出于对父亲的命令而不是为了出版,将爱因斯坦写的1400封信捐给了希伯来大学。一直到爱因斯坦死后20年才公开其中的内容。这一封就是他写给女儿Lieserl的信,爱因斯坦在信中写到:
“有一种无穷无尽的能量源,迄今为止科学都没有对它找到一个合理的解释。这是一种生命力,包含并统领所有其它的一切。而且在任何宇宙的运行现象之后,甚至还没有被我们定义。这种生命力叫‘爱’。
当科学家们苦苦寻找一个未定义的宇宙统一理论的时候,他们已经忘了大部分充满力量的无形之力。爱是光,爱能够启示那些给予并得到它的人。爱是地心引力,因为爱能让人们互相吸引。爱是能量,因为爱产生我们最好的东西而且爱允许人类不用去消除看不见的自私。爱能掩盖,爱能揭露。因为爱,我们才活着,因为爱,我们死去。爱是上帝,上帝就是爱。
如果我们想要自己的物种得以存活,如果我们发现了生命的意义,如果我们想拯救这个世界和每一个居住在世界上的生灵,爱是唯一的答案。”
我最喜爱的两位伟人,泰戈尔与爱因斯坦都在清晰地指引一个共同的方向:要了解爱并懂得爱。泰戈尔更是把这种教育理念直接付诸行动,亲自创办教育中心,甚至不惜贡献自己的诺贝尔奖奖金,到处行乞,只为把学生培养成他期待的样子。
的确,懂得爱是多么重要的事情,如果不懂得爱,哪怕是拥有足够的知识,也会让人陷入到无知之地。
记得钱穆先生一句名言:“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以往历史尤必附随一种温情与敬意。至少不会对其本国历史抱一种偏激的虚无主义,视本国以往历史无有一点价值,亦至少不会感到现在我们是站在以往历史最高之顶点。而将我们当身种种罪恶与弱点,一切诿卸于古人。”
看看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现象,钱穆先生所提醒的情形,却是被他说中了,知识水平不低的人,不抱怀温情与敬意,不懂爱以及如何去爱,会让历史与现在,甚至未来都失去了价值。
回顾人类的悲剧史,固然有利益和权力的纷争与操纵,但是更直接的原因是缺失爱。我总是无法理解希特勒时代,那些参与直接杀害人类的人,也是知识水平极高的人,如果简单地从服从命令以及狂热追随去理解,未能完全说服我,但是如果从爱泯灭的角度,这是根本的原因。
所以,拥有知识的人更加要懂得爱,懂得对生命的爱,对生命的敬畏,这是人类趋于和谐美好的根本之道。泰戈尔说:教育的目的是应当向人类传送生命的气息。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人与人的关系中,我们要学会尊重差异,敬畏自然,让我们在理解知识规律的过程中,看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能欣赏生命,珍惜和提升生命的意义。这是一个学生需要完成的教育履历,需要获得内在沉淀的品性,以及获得毕业证书的真切内涵。
可惜的是,人们会看到一些令人心痛的大学生行为,冷漠看待世事的态度,毫无热情地生活,自私自利的选择,对爱的狭隘占有,以及伤害他人的生命。这些行为与大学生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真的非常痛心,因为这是绝对不应该出现的情形。知识本身就是在传递宇宙规律与生命规律的,如果没有窥探到这一点,如果没有去感应到爱并懂得爱,又怎样可以运用这些知识去光大生命呢?
人的一生需要多种要素组合才可以达成理想并取得成功,很多时候人们并不了解自己,也不了解事物本身的规律,获得支持与欣赏,相互扶持和帮助,才有机会超越自己。
第一次听到《感恩的心》这首歌和看到手语表演时,眼泪忍不住流出来,人生活在世界里会有很多的选择和机遇,也会有很多不同的文化和价值判断,但是这个世界还是会有一些普世价值,超越这些界定,而最珍贵的就是感恩的心。感恩,是一种美德,是获得持续成长的动力来源,是获得信任的基础,更是一种境界。当你拥有了感恩的心,你会懂得爱,从而获得生命的真谛。
过去我是一个非常害怕海水的人,一直以来我都不能够面对一望无尽的水面,感觉那是浩瀚和不可测,感觉那是无尽的变化。每一次面对大海,我常常有很深的孤独感,也曾经很清晰地知道,自己更喜欢草原,因为那是可以坚实地踏在地上,与土地接近和依靠,大海没有给我这份安全和依靠。所以在很小的时候,与大堂哥去到公海坐他设计的船出航时,总是很惧怕地留在船舱,堂哥希望我到甲板,能够亲近大海,但是我没有做到。2007年的冬天,三亚的海给了我特殊的感受,人行水中,忽然就有了浮起的感觉,那种漂浮和温柔,好像生命第一次展开,这样生长的感觉,感到了自己的尊严和变化,竟然会觉得自己就是张横渠所说的可以“为天地立心”的那个人!
一直喜欢这个故事:圆泽(又做圆观)是唐朝一个高僧,有天与好友李源行经某地,见有个大腹便便的妇人在河边汲水,圆泽于是与李源道:“这个妇人怀孕三年未娩,是等我去投胎,我却一直躲着,如今面对面见了,再也不能躲了,三天后,妇人已生产,请到她家看看,婴儿如果对你微笑,那就是我了,就拿这一笑作为凭记吧!十二年后的中秋夜,我在杭州天竺寺等你,那时我们再相会吧!”
当晚,圆泽就圆寂了,妇人亦在同时产一个男婴。第三天,李源来到妇人家中,婴儿果真对他一笑。十二年后的中秋夜,李源如期到天竺寺寻访,才至寺门,就见一牧童在牛背上唱歌:
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不要论。
惭愧情人远相访,
此身虽异性常存。
这就是“三生有幸”的由来!人与情景的衔接和感触,让我徒生万千情感来, “惭愧情人远相访”,隔世也要寻访的真情给我无尽的感动。是啊,不论世事如何,人们似乎需要寻找的正是内心的这份力量和感动,只有这样人才可以真正地活着。
人许多原有的高贵品质,似乎在一路追追赶赶里遗失了,但是追赶什么,却又说不上来,或者只是沿着过去的路重复地走来走去。但是我们需要了解到的,不管如何追赶,如何走来走去,去体认爱,进而体认生命的尊贵,是人最高贵的品质。张晓风在《敬畏生命》中面对伟岸造物者感叹道:一种折服,一种无以名之的敬畏,一种由衷的感恩之心,一种对生命的最美好的感情。这才是人类内在的品性,需要大学生们在完成大学教育时,内在品性也要完善。
哈佛大学著名的“格兰特研究(The Grant Study)”研究的是“什么样的人,最可能成为人生赢家”,这项研究已经持续了76年,花费超过2000万美元,得到如下数据:
与母亲关系亲密者,一年平均多挣8.7万美元。与兄弟姐妹相亲相爱者,一年平均多挣5.1万美元。在“亲密关系”这项得分最高的58人,平均年薪是24.3万美元。得分最低的31人,则平均年薪没有超过10.2万美元。
哈佛76年的研究结论是:人生成功的关键是“爱”。主持这项研究整整32年的心理学者乔治•瓦利恩特(George Vaillant)说,爱、温暖和亲密关系,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应对机制”。
参加研究的一个化名为卡米尔的哈佛毕业生直到35岁才第一次知道被别人全心关爱是什么感受,当时他因肺结核住院,医护人员给了他一直渴望的爱与温暖。从此之后,卡米尔从一个自杀未遂的神经症患者变成了一个负责的医生、丈夫和父亲,他的家人、病人、下属和朋友都很爱他,最终他在82岁攀登阿尔卑斯山的过程中心脏病突发去世,许多人出席了他的葬礼并向他致意告别。
脑海中依然浮出泰戈尔的样子,浮出“桑地尼克坦”的和平之院安静的画面,泰戈尔在这里启蒙了印度现代教育,也一样是我们理解教育的发蒙之地。
阿尔贝特•史怀哲说:“正是通过对其他生命的同情与关切,人把自己对世界的自然关系提升为一种有教养的精神关系,从而才赋予自己的存在以意义。”爱给了每一个人真正的力量和美好的品性,也让每一个人获得了生命最高的礼赞,教育会开启这扇“爱”的大门。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