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提提 公元 105 年,担任汉和帝尚方令的蔡伦,在当时的纸张基础上,改进出更加适合书写的植物纤维纸,至此,汉字的书写跨越简帛时代。横竖自由延展的空间,轻盈便捷的材质,让笔墨的气息不经意中添了灵动与潇洒,为旷世书法家的出现,埋下伏笔。
追寻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成都博物馆汇集了 70 件一级文物的“汉字中国”特展上,书法家真迹成为最热门的“打卡点”,观者排队半至一小时,只为一睹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著名书家赵孟頫临王羲之《兰亭序》真迹。这或许是许多人在童年时期临字帖时,种下的书法情怀。
这些墨宝并非随时可以与大家相见。策展人张宝琳称,纸质文物的保护要求更高的保护条件及措施,此前展出的网红真迹《去国帖》,在展出一个月后回到“老家”,将可能面临两三年的“闭关休养期”。今天,汉字中国展系列下篇,将走进书家的世界,领略这些珍贵翰墨艺术的美感、境界。
赏赵孟頫真迹
东晋永和九年(353 年),会稽兰亭的一次畅意雅集,因为《兰亭序》的流传,成为中国书法史、文化史上意义重大的艺术创作活动。
魏晋时期,书法的艺术审美价值独立出来,形成“晋人尚韵”的风格,隶书的“楷变”、“今草”、“行书”在这时大放光彩,晋人书法散发出的潇洒气韵,飘逸神采,成为一座书法艺术高山。这其中,王羲之“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成就,获得独特的“书圣”地位。三百年后,他的铁杆粉丝唐太宗李世民,对“天下第一行书”《兰亭集序》真迹爱不释手,诏令书法家纷纷临摹《兰亭序》。
可惜的是,今天,我们并不能见到这份真迹。有一种说法认为,唐太宗入葬时,儿子高宗李治把他最爱的《兰亭序》作为陪葬品,一并埋入昭陵。李世民带走了《兰亭序》的真迹,留下了临贴的风尚,不同时代、不同版本的《兰亭序》摹本流传至今。
当时代的车轮滚到元朝,南宋“尚意”的书风逐渐走向末路,著名书法家、画家、诗人赵孟頫提倡恢复书法传统,崇尚魏晋,提倡学习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书风。
“汉字中国”展上的赵孟頫《临兰亭序》,展现了其书法的秀润之美,将兰亭风采再现毫端。
赵孟頫《临兰亭序》
摹本上钤印跋文从元到清七十有余,证明了其流传有序,也清晰展现出这件作品的坎坷经历。从明代大收藏家项元汴,到明末书画家袁枢袁赋诚父子,再到清代藏家王养度,最终无锡书画家周怀民将其捐献给无锡博物院,才让大众有了一睹真迹的机会。
赵孟頫生于南宋年间,据记载,其气质器宇轩昂、相貌清秀,元世祖忽必烈曾接见他,发出“神仙中人”的感叹。他四度做官,又四度回乡归隐中,最终闲居于江南,寄情书画,担起复古书风的旗手,影响着元明清三朝书坛。
虽然《临兰亭序》人气最高,实际上,展馆里的另一篇赵孟頫作品——《急就章》更加彰显了其个人的书法风格,为国家一级文物。
赵孟頫《急就章》
《急就章》原名《急就篇》,是西汉元帝时命令黄门令史游为儿童识字编的识字课本,因篇首有“急就”二字而得名。《急就篇》用不同的字组成三言、四言或七言的韵文,内容涉及姓名、组织、生物、礼乐、职官等各方面,如一部小的百科全书。由于实用性强,该文从汉至唐一直是社会流传的主要识字教材,抄写规范的本子,也有作为临书范本的功能。
唐宋时期的书坛,楷书、行书占据主导地位,少有人书写章草。赵孟頫的这幅章草之作,从侧面体现了他的复古主张。
唐太宗、玄奘与褚遂良
唐朝时期,受到唐太宗信任和器重的书法家,则要属虞世南和褚遂良。褚遂良出身于名门贵族,经魏徵推荐,被李世民太宗命为“侍书”。他工于书法,初学虞世南,后取法王羲之,是“初唐四大家”之一,探索出外柔内刚,形瘦实腴,别开生面的新书风。
展馆展出褚遂良《同州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片,原石藏于西安碑林。成都博物馆工作人员介绍,唐贞观十九年(645),游历西域诸国达十七年之久的大唐高僧玄奘,携带数百部佛经辗转回到都城长安,随即开始翻译佛教经典。三年后,玄奘向太宗皇帝李世民呈进了所译经论。这些几乎耗尽了一个人毕生精力而获得的佛教经典,唐太宗极为珍视,遂亲自为所译佛经作序,题名《大唐三藏圣教序》。后人纷纷将此序镌刻上石,流芳于世。由初唐著名书法家褚遂良书写的《同州三藏圣教序碑》就是其中之一。
褚遂良《同州大唐三藏圣教序碑》拓片
在西安慈恩寺大雁塔内,还有一块与展出的碑文内容完全相同的《雁塔圣教序碑》,推测可能是根据褚遂良书写的其他稿本摹勒而成,两者只是书法风格略有差异。
辛弃疾传世墨宝
作为豪放派词人,辛弃疾赫赫有名。作为一名笔力不输词作的书法家,他流传下来的书法作品只有一件楷书:《去国帖》。
辛弃疾《去国帖》
这件唯一传世的辛弃疾真迹自展出以来,日日吸引观者排队品鉴,其流畅自如、浑厚沉婉的书法,增加了大众对他的认识。近日,这件墨宝经预告后撤展,将会回到其藏地——故宫博物院。
这是比一张 A4 纸稍大的珍品,共 10 行 110 字,提到辛弃疾在江西提刑任平“茶寇”赖文政事。大意是,自从去年秋天离京,如今已经是冬季,因为忙于平叛,疏于写信问候,神魂盼归。
工作人员称,《去国帖》为酬应类信札,写于淳熙二年(1175年)冬季,辛弃疾时年 36 岁,收于《宋人手简册》中一页。那年,辛弃疾调换官职,他在杭州的仓部郎官任上只待了半年多,就去江西任提点行狱。信中说“自秋初去国”,指的是从临安离开。
这幅信札流传有序,钤有赵孟頫“松雪斋”、“项元汴印”等明清名人多方印章,后流入故宫博物院,被鉴定为“名人墨迹,孤本,有历史价值,定为一级甲”。
宋徽宗的两米罗绢笔墨
宋徽宗赵佶是一个以“不爱江山爱丹青”出名的皇帝,极富艺术气质、才华横溢。他的书法别具一格,独创了以笔画瘦劲锋利、屈铁断金为特色的“瘦金体”。
工作人员称,此件展出的《赵佶行书方丘敕卷》为国家一级文物,作于政和四年五月,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全贴字贴凌厉风行,与他著名的瘦金体相比,这卷行书器宇更加轩昂,风骨更加潇洒。他的行书、草书极为罕见,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此帖质地为五幅不同颜色描有金花凤的罗绢,长两米多,内容提到他在方丘举行祭地礼仪,六宫妃嫔依照惯例,问候他的起居,礼成之后表示要赏赐大家。
集合了狄仁杰、范仲淹与黄庭坚的“三绝”
狄梁公,即唐代名臣狄仁杰,唐睿宗时追封为梁国公。宋仁宗年间,范仲淹贬谪途中,拜祭狄梁公祠,感其忠孝,写下《唐狄梁公碑》,歌颂狄仁杰的伟大功绩,表达自己愿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北宋书法家黄庭坚对狄仁杰亦极为敬佩,书写了范仲淹所撰碑文。因此,此碑是集合了“狄公事,范公文,黄公书”的“三绝”。
敦煌经卷与抄本
展览中还特设了“敦煌遗书”专栏。工作人员称,敦煌是汉唐丝绸之路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文化中转站,四方文化融汇于此。敦煌藏经洞发现有数以万卷计文献,书写时代始于西晋,扩于北朝,盛于隋唐,终于五代、宋初。其中,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五体俱全。
除了著名的敦煌佛经抄卷外,张宝琳称,策划团队把目光投向了更少人关注的中国文化本源经典。
唐代李翰自注《蒙求》
来自敦煌的唐代李翰自注《蒙求》,是此次策划团队相中的“小众”文物,为存世最早的《蒙求》抄本之一。《蒙求》是古代小学教育阶段教材,是一部“列古人言行美恶,参之声律,以授幼童”的童蒙教育技术,提名取自《易经·蒙卦》“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之义,唐代以来,极为盛行且影响深远,故后世童蒙读物多以“蒙求”命名,形成了一种体裁。
《蒙求》与同来自敦煌的《国语卷三·周语下》,是策划团队在敦煌浩如烟海的书卷中,选取的典型中国文化原生内容。
书法真迹的特别“照看”
观众们排长队观看的书法真迹,确实展出不易。相对陶器、石器,纸质、丝绸、甲骨这样的有机物,它对文保的要求更高。展出的书法真迹,除了基本的防霉、防虫处理,更对环境的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灯光照明,有着较高的要求。辛弃疾《去国帖》在展出一个月后,甚至可能要停展“休养”两三年。
从去年10月正式确定此次汉字中国展的主题,后便进入筹备过程。张宝琳称,汉字展的知识体系庞大,涉猎青铜器学、甲骨学、敦煌学等多个领域。于是,团队选择了以中华文明为线索,串联汉字的起源、演变、传播及书法艺术。
该馆策划研究部主任魏敏提出以“源远流长”四字来传达诠释展览四个板块的主题,颜色也分别从代表神秘和悠长的天青色、到代表着一统天下的大红,以橙黄过渡,再到意味着中华文化百花齐放、光芒照耀的明黄来映衬。
尾厅部分,策划团队特别选择了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辛弃疾的《去国帖》等名作,其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彰显出古代文人情怀,从书法伸展到精神层面。
祝允明草书《岳阳楼记》
据悉,截止目前,汉字中国展已吸引 40 万人参观。近日,展览将新展出三件文物——成都杜甫草堂“镇馆之宝”、全世界“仅此一本”的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王羲之草书代表作《瞻近帖》拓片,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的佳作《新岁展庆帖》拓片。
汉字中国展的火爆,照见了许多人埋在心里的情愫,很多人为中华传统的瑰宝所震撼。在计算机成为写字主要载体的今天,书法离人们远了,但也更加弥足珍贵,一笔一划之间流动的韵律,唤起我们久远的记忆,提起毛笔,落下的是审美之中的纯粹。
更多精彩内容
除了汉字,展览还展出了西夏文寿陵残片、西夏文首领铜印、西夏文印本《三才杂字》残片等,从中可以看到西夏文这一失传的党项族文字。
西夏文印本《三才杂字》残片
西夏文寿陵残片
西夏文首领铜印
看到青金色搭配的绝美“纸本真言”,出土于成都唐墓,纸本真言所用纸张包含有大麻纤维、苎麻纤维以及竹纤维三种造纸纤维,采用施胶工艺制成,上面用金箔装饰。纸本上本印有图像,经咒以楷体汉文书写真言名称,以悉昙体梵文书写真言内容。目前纸本上可辨认的真言至少包括了《十字佛顶真言》、《一字顶轮王真言》等 17 本真言内容。
青金色搭配的绝美“纸本真言”
乾隆的“石鼓套墨”
带皮青玉刻诗三友图笔筒
沈度楷书四箴页、隶书七律诗页合卷
陈淳行草宋之问《秋莲赋卷》
观展攻略
成都博物馆内,投屏讲述汉字历史
展览现场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位于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作为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规格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文明史诗重磅大展,热度持续升温,尽管参观时间延长至 18 点半,甚至在周五、周六延长至 20 点,仍需提前数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预约。
本次展览即以源、远、流、长四字构建讲述脉络,见字剖意,释读萃图成字之“源”、文以载道之“远”、福泽广布之“流”、文脉绵延之“长”。
在展厅一侧,趣味游戏同样值得打卡。游戏以连连看的形式,带领读者认识同一个字的现代文、甲骨文、金文形态,体验汉字形态的变化和历史的悠久。
图片 | 提提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