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中国展(上):8000年前刻在龟甲上的眼睛,是汉字的源起吗? | 观展

文博时空2023-07-28 15:33

文博时空 作者 提提 叩问一种文化形态是否进入文明阶段,文字是绕不开的重要标尺。《人类简史》作者认为,当居民人数增长到一定程度,信息不断膨胀,记忆过载,于是文字产生。沿着世界的大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发源地各自发展出最早的文字,尔后,在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东方汉字流传至今。

追溯源远流长的汉字历史,透过汉字照见文明,近日,成都博物馆推出的“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特展,汇集了 220 件来自全国 20 个省、直辖市的珍品,70 件一级文物,90 %以上珍贵文物。

从距今 8000 余年的“贾湖刻符龟甲”、殷墟甲骨;到史墙盘、晋公盘、秦公钟、秦始皇二十六年铜诏版等国宝重器上的古文字;再到形美大成的著名书法家真迹,汉字中国展出了镌刻历史“骨相”的文字记录与泼墨走笔的书法艺术,一经开放,每日预约爆满,观者如织。为瞻仰宋代著名词人辛弃疾唯一传世真迹、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临王羲之《兰亭序》,不少观者排队半小时至一小时等候。

近日,展览将新展出三件文物——成都杜甫草堂“镇馆之宝”、全世界“仅此一本”的南宋淳熙刻本《草堂先生杜工部诗集》,王羲之草书代表作《瞻近帖》拓片,苏轼由早年书步入中年书写的佳作《新岁展庆帖》拓片。

“汉字中国”特展执行策展人张宝琳认为,汉字中国展的特色在于,在讲述了汉字的起源和演变的历史基础上,进一步讲述了汉字的传播、文人的精神,以文字为载体,串联中华文明。

即日起,《文博时空》推出汉字中国系列文章上、中、下篇,分别从汉字源起、字体演变、书法审美的角度,走进博大深远的翰墨天地。

刻在龟甲上的贾湖符号

目前,考古发现为人类破解的第一句话是:“在 37 个月间,总共收到 29086 单位的大麦。由库辛签收。”这是美苏尔人用楔形文字记录的一份“财经文件”。

中国被世界认可最早的成熟文字是甲骨文,其记录的内容多与占卜相关,是当时上层阶级小范围掌握的记录工具。那么远古、上古时代,普罗大众是如何记录生活生产信息的呢?此次汉字中国展,将该阶段至甲骨文的诞生,视为汉字的童年时期。

走进特展区,一道画有长江、黄河幽暗的长廊,将观者拉入神秘氛围中。工作人员称,其策展寓意是走进漫漫历史长河,像人类在蒙昧、黑暗中探索,文字的出现,则像点点星光。长江、黄河则孕育了由文字带来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

汉字中国展 展厅入口

长廊的尽头,陈列着“文明的曙光”——一件来自距今 8000 余年的刻符龟甲,出土于河南省漯河市舞阳县贾湖遗址。龟甲下部刻有一个符号,像是一只正在向下看的眼睛。

图片

贾湖刻符


成都博物馆工作人员(以下简称工作人员)介绍,这与其后四五千年才出现的甲骨文中“目”字的写法相似,被认为可能是中国汉字的源头之一,最早的文字雏形。龟甲分为背甲、腹甲,中间装有小石子,以此推断,其符号可能与原始巫术有关。贾湖遗址与殷墟遗址都在河南,其符号与甲骨文类似,都是用锐利的工具刻划在甲骨(包含龟甲和牛羊的肩胛骨)之类的坚硬物上。因此,有观点认为,无论是文化渊源,还是地理渊源,两者都是一脉相承的。

著名考古学家李学勤曾著文认为,贾湖遗址龟甲契刻符号表示了与原始礼仪或祭祀活动有关的特定含义,经长时间的使用,最后进入到文字系统。

该遗址多被认为属于裴李岗文化(黄河中游的一种新石器时代文化)。据贾湖遗址发掘和研究主持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教授张居中最新研究,其属于裴李岗时代的亲缘文化,共发现刻画符号 17 例。他认为,其符号有多笔画组成的组合结构,不同符号分别承担起记事、戳记、计数三种用途,有象形性,“是原始文字,或具有文字性质的符号”。

展馆展示了贾湖刻符(第一行)与殷墟甲骨文(第二行)的比较

新石器晚期的文化符号

如果贾湖刻符是汉字的发端,从其发展到甲骨文经历了四五千年。漫长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大约距今 5000 年前,在新石器晚期文化——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长江下游的良渚文化、长江中游的大溪文化中,发现了大量刻画在陶器、玉器上的符号。

张宝琳表示,新石器时代不同地域的文化交流,为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格局创造了条件,而汉字的源头,也如满天星斗般在各地“开花”。

图片

马家窑文化彩陶符


展厅展出一件来自良渚文化的刻符黑陶罐,外腹部有四个刻画符号,呈左高右低的形式横向排列,为陶器烧成后,用锋刃器刻出。工作人员称,这显示着文字的先行形态。关于这四个刻符符号的考释,目前学术界众说纷纭。

良渚黑陶罐

良渚文化被视为“文明的曙光”,其符号广受关注。张宝琳称,良渚文化是长江中下游流域的代表,覆盖面广,有相对完备的社会体系,其符号具有代表性。

良渚文化中,还出现了集结 10 个符号的黑陶罐,呈现“一器多符”的特征。良渚博物院编著的《良渚文化刻画符号》一书中,收集了 656 个符号,不仅有器物、动物、植物类的象形符号,还有经过变形的抽象符号。

汉字从象形符号走来,在文字未成熟前,具象的图画性符号在各地出现。展厅展出的一块人射马石雕,出土于陕西榆林神木市的石峁遗址,原本镶嵌在墙体上,属于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主要分布在黄河中、下游的一种文化)。

图画左边是一个马首,右边是弯弓搭箭的人,箭头正向马首迎面射去。简单的图画,勾勒出清晰的动作,马的刻画,隐去躯体,留下凸显特征的马首,颇具技巧感,或记录了一场战争,或记录了一次狩猎场景,闪耀着古朴的智慧。工作人员称,这可能是“射”字的来源。

图片

人射马石雕

龙山文化中发掘出距今 4000 年的“丁公陶文”,曾轰动一时,展览以绘画的形式进行了展示。工作人员表示,丁公陶文不同于中国其他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刻画符号,在结体及书写上与成熟文字非常相似。李学勤等学者认为,其为东夷部族创造,可能是一种没有被继承下来的文字。

此外,龙山文化山东区域还发现了商代早期有岳石文化的史家甲骨。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孙华认为,汉文字起源是否与商代东夷地区有关,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线索。

巴蜀图语印章


展览还展示了巴蜀图语印章,这是一种巴蜀地区的特色符号,展出的印章出土于成都及雅安芦山区域,均为战国时期。张宝琳称,对于巴蜀图语有着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是族徽,有认为是图腾,还有认为是象形符号,也有认为是文字,目前还不能定性。

有意思的是,孙华介绍了一件出土于四川的铜剑,一面是巴蜀符号,一面是楚系文字,反映了楚地与蜀地的文化交流。

汉字的起源,至今还是一个没有定论的谜题。在孙华看来,判断新石器时代的符号是否具有文字性质,有三个主要方面,一是要判断符号是否有记录汉语言的功能;二是要证明符号的使用者,与后来古汉字的使用者有密切的关联;三是,这些符号串与已知古汉字之间,不应有太大的时间和空间距离,要有发展的脉络痕迹来印证。

甲骨文中的“商王笔记”

关于汉字的起源,“仓颉造字”的传说流传至今。《淮南子》中记载,“昔者苍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其渲染的场景描写,展示出人们对文字的敬畏。《说文解字•序》写道,“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迒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初造书契。”道出仓颉的黄帝史官身份。

清朝光绪年间,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王懿荣意外发现了甲骨文,揭开了甲骨文的考古序曲。至今,已发现刻辞甲骨已有约 15 万片,辨别单字约四千个。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集中出现在当时的都城——河南安阳,除此之外,只有山东济南的大辛庄甲骨文上有字,大辛庄是商代一个比较大军事据点。

《左传·成公十三年》曰:“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古代的国家大事就是祭祀和打仗,而祭祀比打仗更重要,因为打仗前需要先占卜,问凶吉,该不该出征,何时出征。比如,商朝第 23 任君主武丁的王后妇好,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将军,还是商王朝的大祭司。

我们看到,展出的甲骨文,是一系列的“商王笔记”,其中很多与祭祀相关。

图片

狩猎残辞卜甲

狩猎残辞卜甲,记载了商王的生活:外出打猎,捕获了野马和麋鹿,卜辞刻有“马”和“麋”两个象形字。

图片

征伐卜骨刻辞


征伐卜骨刻辞,描绘了商王占卜:询问征伐方国,是否会顺利,是否会受到祖先神明的保佑?其中刻有指示字“上”或“下”,指出所占卜的事情在哪个位置。

图片

祭祀卜骨刻辞


另一块祭祀卜骨刻辞,商王在庚辰日,占卜是否举行某种祭祀?卜辞上有一个符号“”,每个端头有一个圆圈,被解读为手持十字法器。

祭祀卜骨刻辞


这块祭祀卜骨刻辞,记录商王占卜在甲子日举行祭祀,会不会下雨?

商王室拥有一套完整的占卜体系,有专门祭祀的贞人、卜人,当时占卜的方式大约分为三步:首先将龟甲或牛骨修整好,然后在背面钻凿出梭形凹槽和圆形凹槽,接着将燃烧的木头紧紧抵住凹槽,由于急剧受热,龟甲或牛骨会产生很多裂纹,占卜的结果就依据这些裂纹判断。汉字中的“卜”就是源于这样的裂纹。

展出的卜骨中,记录了贞人的事迹:

武丁时期卜骨

武丁时期的一片卜骨中,甲骨正面所刻卜辞记录了三月癸丑日,贞人贡贞问,是否要用五百名奴祭祀?根据事后补刻的验辞,之后第十天,也即三月壬戌日,杀了一百名奴进行祭祀。卜骨反面所刻卜辞,记录了商王根据卜兆判断,说丙戌日会下雨、不吉利等事。

武丁时期卜骨


另一片武丁时期的卜骨,其所刻卜辞内容记载了辛酉日贞人问,是否要为战事向自大乙至祖丁的九位直系先王祷告,以及贞问征伐是否会受到保佑等事。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殷革夏命”,意思是商人灭夏时,就有了记事典册,记录了灭夏的过程。

近年,随着国风的渐热,本属于冷门“绝学”的甲骨文,受到大众的关注。古文字爱好者们尝试用甲骨文书写李白、陶渊明的古诗,追寻古意与诗意的结合美。

从什么时候开始,汉字开始脱离绘画式的描绘,形成由线条笔画构筑的方块结构呢?各式字体又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出现?汉字中国展中篇将继续解读,敬请关注。

观展攻略

成都博物馆内,投屏讲述汉字历史

展览现场


“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位于成都博物馆一层特展厅。作为成都博物馆建馆以来规格最高、珍贵文物占比最高的文明史诗重磅大展,热度持续升温,尽管参观时间延长至 18 点半,甚至在周五、周六延长至 20 点,仍需提前数日,在官方微信公众号上预约。

本次展览即以源、远、流、长四字构建讲述脉络,见字剖意,释读萃图成字之“源”、文以载道之“远”、福泽广布之“流”、文脉绵延之“长”。

在展厅一侧,趣味游戏同样值得打卡。游戏以连连看的形式,带领读者认识同一个字的现代文、甲骨文、金文形态,体验汉字形态的变化和历史的悠久。


图片 | 提提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文博时空】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