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宏斌:财政政策还有更大空间 比如发钱或者消费券 务工人员社会福利均等化

杜涛2023-07-23 09:09

记者 杜涛 中关村华夏新供给经济学、中国新供给经济学50人论坛举办的“NSE50季度论坛暨2023年第二季度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会”于2023年7月22日召开。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副理事长、汇丰银行大中华区原首席经济学家屈宏斌表示,在扩大需求政策方面,财政政策空间更大。

屈宏斌说,从各方面经验来看,有两个具体财政政策短期内对提振扩大内需都是有效的。

一是给居民提供补偿性的现金或者发放消费券,根据其他经济体的经验,发消费券的效果更好,因为乘数效应更明显。这方面可以利用中央财政,原因是中央财政赤字相对来说是比较温和的,在这个特殊时期,如果增加赤字以此作为支持给居民,尤其是对中低收入者进行现金补贴或者发放全体居民消费券,不失为短期内可选的一个政策方向。

二是对1.8亿进城务工人员实施社会福利市民均等化。从改革的角度来说这是往年的欠账,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目标所需。这个时候果断地去做,大胆地推出结构性改革是可以起到短期内提振消费,中长期调结构的作用。团队过去做过一些测算,1.8亿进城务工人员,即便在收入不增加的情况下,如果给予社会保障房、子女教育、医疗方面城市居民同等待遇的话,这部分群体的消费能力在当年至少可以提高30%-40%,所以这也不失为一个“利当前惠长远”刺激消费的政策。

屈宏斌认为,中国经济目前处于疫后复苏的状态,但是目前面临着短期和中长期两方面的挑战:短期的主要挑战是目前经济复苏的态势在明显减弱;中长期的挑战在于中国经济面临一些结构性的不利因素,比如国际贸易问题以及全球大变局,劳动人口减少,以及传统增长动能难以为继,这些都意味着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会在不断地下行。

“短期挑战最突出的矛盾是在需求方面,严重需求不足。”屈宏斌说,经济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总需求收缩,出口连续两个月下降幅度在不断扩大,尤其是进出口贸易顺差上半年也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外需显然面临着压力,这样对于总需求是一个拖累。另外,全球总需求还会继续收缩,这也意味着外需的压力不仅得不到减弱,反而在下半年还会进一步加强。

屈宏斌还提到,内需方面,投资需求在减弱,尤其是民间投资。具体的体现是民间投资一直在大幅度的减速。

“内需不足也不是今年才有的一个新事物,实际上在过去三年,至少在疫情期间经济每年都不同程度遇到了需求不足的状况,所以在连续疫情三年需求不足的基础上,今年的需求不足又进一步地显现和加剧。”屈宏斌称,连续四年内需不足可能会对中长期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长时间的需求不足必然会通过影响企业的信心,尤其是影响企业对投资的能力和愿望,从而导致投资的放缓,投资的放缓必然也会导致设备更新、技术改造甚至创新、科技进步的速度放缓,最后的结果是导致整个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速放缓。

屈宏斌认为,一旦出现需求不足,就要及时地扭转,如果对其不管不顾,或者政策力度不够,可能会演变成一个中长期问题。

那么,如何扩大需求?具体有哪些政策可选?

屈宏斌说,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还有政策空间,比如降息,还有空间加大力度,尤其是考虑到现在地方政府、居民部门、企业部门的债务负担都比较严重,这个时候适当地把债务成本降下来,有利于给大家创造更多的空间,能够预防债务出现一些违约的风险。

屈宏斌还表示,即便是在三年疫情期间,中国也没像其他主要经济体搞大水漫灌,这意味着财政政策留有更大的余地。当前需求不足,尤其是消费需求和企业的民间有效投资不足的情况下,积极财政政策完全有空间。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财税与环保新闻部主任
长期关注宏观经济,财政、货币政策领域。主要关注财税、金融、审计、环保、PPP、大工业等相关方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