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时空 作者 何一晨 热播剧《庆余年》中,主人公范闲手举瓷枕的戏份使不少观众印象深刻又疑窦丛生。其实在古代,瓷枕是一种常用的寝具,甚至在古代瓷制品中生产量仅次于盘和碗,所以我们在博物馆经常可以见到各式各样的瓷枕。
玉骨素肌般的瓷枕制作精美,多饰有花纹,着墨诗词,甚至还有童子垂钓、蹴鞠、游戏的场景,还有老虎、狮子等奇特造型,古人为何睡瓷枕?只是为了夏季消暑吗?
有枕于斯
“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瓷枕始见于隋朝,河南安阳隋开皇15年(596年),张盛夫妇合葬墓出土的瓷枕(1959年发现),是目前已知年代最早的瓷枕实物。
最初,瓷枕用作随葬的冥器,后又成为居家生活的寝具、医用诊脉的器具与传承文化的载体,至唐宋已颇为流行。其发展历程和制造工艺,经历了“唐代瓷枕小,宋代瓷枕大,金元瓷枕千变万化”的变迁。
瓷枕的制作工艺主要有三种:一是泥板镶接成形,二是模制成形,三是雕塑成形。其装饰工艺同样富于变化,古代匠人主要通过对瓷枕器胎体本身的刻、剔、贴、划、镶嵌、绞胎等工艺来完成瓷胎塑形。此外,在瓷枕表面通过釉彩来完成装饰,如运用单色釉、三彩釉、红绿彩釉、粉彩等装饰工艺进行封釉。
瓷器釉色 来源: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瓷枕上常装饰花卉纹样。其中,牡丹花图案寓意富贵吉祥,是瓷枕图案中最传统的纹饰之一。民间的世俗文化中工匠常以丰满的六瓣、七瓣、八瓣等繁满的花朵构图,配以剔、刻、印、绘等表现技法。例如,常出现的构图形式有丰满自然形态下的折枝牡丹花纹样和缠枝牡丹花纹两种。
北宋 绿釉剔划牡丹图枕 来源: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把国色天香的牡丹描绘在瓷枕之上,那丰满的花形、流畅的线条、浓艳的色彩,尽显雍容华贵,“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反映了古人对美好富裕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宋代 白釉牡丹纹八角瓷枕 来源:摄于郑州博物馆
宋代 绿釉牡丹纹枕 来源:摄于郑州博物馆
宋 三彩划花牡丹纹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院
“人丁兴旺”是市井百姓期盼家族繁衍的朴素愿望。婴戏纹瓷枕寓意求子,是民间婚嫁习俗中人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装饰题材,因其雅俗共赏的艺术感染力备受喜爱。古人通过抱枕入梦,祈愿梦想成真。
现藏于河北博物馆的宋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是宋代磁州窑之精品。枕呈腰圆形,顶面出檐,前低后高,两端翘起,周壁直立,绘缠枝花卉纹。枕面绘粗细两道墨线的边框,框内正中绘有一名童子,头梳刘海,身着紧袖长衣,手持鱼竿,在长有小草的河边,垂钓河中游鱼。三条小鱼竟相争食,其中一条鱼已咬钓钩。画面简洁空灵,寥寥数笔,将恬静的乡村景象和孩童天真可爱的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宋代 白釉黑彩孩儿垂钓纹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院
宋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呈八棱形,枕面周边出檐,前低后高,两端微翘,周壁直立,绘缠枝花卉纹。正中绘一位童子,头梳两根小辫,身着长袖花衣,躬身摆臂正欲踢球,一个六边缝合的小球介于起落之间。枕面主题鲜明,构图简洁,线条流畅,孩童形象跃然于上。
宋代 白釉黑彩孩儿鞠球纹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院
描绘童子游戏的瓷枕 来源:摄于河南博物院
元代绿釉刻花墙纹枕,枕面以单线刻和云头形花纹一周,边框内以剔花减地法绘出一道曲折起伏的花院墙,院墙的六壁由五个望柱衔接,每个柱头装饰有一朵盛开的荷花,六壁刻绘有装饰图案。枕面构图规则典丽,反映了元代院墙建筑的装饰美。
元代 绿釉刻花墙纹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馆
着墨于诗文的瓷枕多摘录诗、词、曲、赋、警句等。字体有工笔楷书,也有行草相兼。有如铁笔银钩,有若行云流水,刚柔兼有,工细不一。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抒发情感、表达愿望和警醒提示等作用。
金代的绿釉黑花诗文枕呈如意形,内书草书七言诗句:“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周壁绘卷叶纹,底有“张家造”戳印,表明烧造这件瓷枕的窑户是“张家”。这种压印戳记,是一种原始形态的“广告”。唐宋以来,在瓷器上出现的大量私家铭记,也反映出当时商品经济的情况。此类古代窑户是出类拔萃的制瓷艺人,制作的瓷器畅销海内外。
金代 金绿釉诗文如意形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馆
元代白釉黑花诗文枕呈长方形,枕面以三道墨线绘出不规整的菱形开光,内有楷书《喜春来》词一首:“牡丹初放安排谢,朋友才交准备别,人生一世半痴呆,如梦蝶,不觉日西斜。”开光外四角均绘有不同形状的荷花各一朵,每朵花旁各书有一字,顺时针读为“高枕无忧”。
元代 白釉黑彩诗文长方形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馆
“高枕无忧”(瓷枕上面)
宋 白釉珍珠地《水龙吟》瓷枕(上面) 来源:摄于河南博物院
古人的“消暑神器”
在唐代,瓷枕还有一种功能是“医用脉枕”,式样上体轻、形小。多为三彩和青花品种,为医生切脉时托腕用。此类瓷枕又称脉诊、手枕、迎手。河南博物院研究员郭灿江曾撰文称,上述隋代张盛墓中出土的瓷枕,从其造型来看,也应属脉枕。《红楼梦》第八十三回有一段曰:“紫鹃便向帐中扶出黛玉的一只手来,搁在迎手上。”
宋以后开始大量生产,瓷枕形体变大。人们逐渐认识到瓷枕光洁细润,质坚清凉的物理特性,开始把它作为驱火明目、降温消暑的理想夏令寝具。
宋代诗人张耒曾作《谢黄师是惠碧瓷枕》:“巩人作枕坚且青,故人赠我消炎蒸,持之入室凉风生,脑寒发冷泥丸惊”。短短四句说明了瓷枕的消暑作用。瓷枕能给人清凉的感觉,主要因为釉面固有的优异导热性能。夏日炎炎,酷暑难耐,但若以瓷枕就寝,即使正午白昼,亦能解暑入梦。
《定窑瓷枕》有云:“通灵一穴堪眠云,信能忘忧能怡神”。《咏古瓷枕》亦称:“火气消全尽,霄眠静与皆”。可见,古人认为瓷枕除消暑纳凉之外,还能消火安眠,起到怡神功效。甚至有“明目益眼至老可读细书”的影响,乃至“益眼者以瓷石为枕可老而不昏”之作用。是以,“富贵贫贱不无喜好,连皇宫中,也多用之。”
瓷枕虽好,但并不适合全年使用。李清照《醉花阴》中提到:“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所谓“玉枕”,就是瓷枕。重阳节已经是深秋,天气转凉再枕瓷枕,难免感觉寒意阵阵。
镇宅辟邪的兽形枕
从民俗信仰上看,镇宅辟邪是瓷枕的重要母题。瓷枕中的兽形枕,多具有镇避鬼祟的信仰功能。《风俗通义·祀典》:“虎者阳物,百兽之长,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意为老虎是阳气旺盛之物,百兽之中的王者,能执掌争斗,有它坐镇能平息争端,吞噬妖魔鬼魅。
虎性勇猛,形象威严,古人以伏虎为荣,以枕“虎”示威。晋《拾遗录》中记载,汉将李广兄弟“射于宜人之北,见卧虎焉,射之,一矢即毙,断其虎头为枕,示服猛也。”自然真虎难得,以物形虎,“枕”之,意为“镇”之,取辟邪安泰之意。
古医书《肘后备急方·治卒魇寐不寤方》中称:“又方:以虎头枕尤佳”。魇,意为梦中惊叫,或感觉被压住不能动弹;寐,意为睡着。由此可知,古人认为虎头枕可以让人睡觉安稳,不被“鬼压床”,具有驱鬼辟邪之作用。
金代黄褐釉芦雁图虎形枕呈卧虎形,虎缩颈低头,双目圆睁,前肢垫于领下。虎身施褐色釉,用黑彩点画瞳孔和眉骨,并勾画出皮毛斑纹。虎背为枕面,中心绘芦雁图,两只鸿雁口衔苇草,双双展翅飞于芦塘上空。绘画线条柔和自然,笔法简练,是金代磁州窑瓷枕带有铭文纪年的一件珍品。
金代 黄褐釉芦雁图虎形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馆
金代的三彩虎形枕同为卧虎形,虎尾盘至前身近肘部,四肢趴卧,周身绘褐色虎皮纹,两眼帘垂闭,一副闭目养神安然自得的神态。虎背为枕面,呈椭圆荷叶状,叶稍外卷有清晰的绿色叶脉纹。此件瓷枕除表现出虎的神韵之外,又十分强调反差意趣,在老虎的威猛中显出闲适的氛围。
金代 三彩虎形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馆
事实上,金代陶瓷虎枕的使用范围主要集中分布于当时女真人统治的黄河流域。女真先祖生活在大漠关外,性情粗犷强悍、能骑善射,在野外狩猎时常与虎狼相搏。老虎的特质恰好契合女真人崇尚勇猛的民族心。建立政权后,女真人在逐渐南下扩张势力范围的过程中受到汉民族儒家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借鉴吸收了中原地区陶瓷器烧制技艺,由此衍生陶瓷虎枕的大范围传播。
动物题材的瓷枕还有卧狮等,狮子既威猛又平顺,在门前镇宅,通常是保护者的角色,画在瓷枕上也是如此。宋代有一磁州窑瓷枕,枕背有一坐狮,坐狮左边书写有“镇宅”两字。“枕”与“镇”同音,暗含镇避鬼祟的信仰功能。
宋代 三彩卧狮形枕 来源:摄于郑州博物馆
瓷枕上的“黄粱一梦”
关于瓷枕还有着许多有趣的故事,“黄粱一梦”便是其一。
乾隆一生就瓷枕写过不少诗文,不仅描写枕,还描写了许多梦中人、梦中事。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邯郸之梦”,也即“黄粱一梦”。乾隆在《瓷枕》中写道:“瓷枕通灵气,全胜玳与珊。眠云浑不觉,梦蝶更应安。僧榻雨花乱,客衾霜月寒。卢生如识此,岂复叹邯郸。”
此处“邯郸”这一词出自沈既济《枕中记》中的典故“黄粱一梦”。讲的是从前有个叫卢生的读书人,梦见自己拜官封相,娶妻生子。可一觉醒来,他发现一切依旧,店主的黄粱饭都还没煮熟。卢生由这个梦大彻大悟,不再去追求功名利禄,转而进山修道了。故事中卢生的枕头“其枕为瓷,而窍其两端,生附首就之”,那个升官发财享尽人间富贵的黄粱美梦就是在瓷枕上做的。
瓷枕虽只在方寸之间,却如实地记录了古人的生活状态。它不仅是一件常用的生活器具,更饱含了艺术美感和人生志趣,展现出古人志向高洁、知足常乐的人生观。既有一份雅趣,一份智慧,也留下了一份清凉,一份高洁。历经千年的岁月,瓷枕像是一位穿越时光的使者,在为我们展示古人高超制瓷技术的同时,更传递了丰厚多彩的文化信息与中国符号。
延伸阅读
博物馆中更多精美瓷枕
元代 磁州窑“古相张家造”款开光花鸟琴鹤相随故事图长方枕 来源: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代 磁州窑白釉题“风花雪月”枕 来源: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代 白釉黑彩诗文如意形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院
金 皇统元年 定窑酱釉剔划忍冬纹腰圆枕 来源:摄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金 白釉刻双鹿纹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院
金 白釉黑纹缠枝莲纹如意形枕 来源:摄于河北博物院
以下图片摄于河南博物院
以下摄于临汾博物馆
金绿釉牡丹纹瓷枕
宋绿釉诗文瓷枕
参考资料:
[1]张姣.宋代瓷枕大量出现的原因研究[J].陶瓷科学与艺术,2023,57(02):32-33.
[2]盖珊,喻宏.浅析宋金磁州窑瓷枕的变迁及原因[J].佛山陶瓷,2022,32(08):149-151.
[3]穆洁.关于古代瓷枕中的那些虎[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3(01):9-12.
[4]周晨.浅析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瓷枕的艺术特征及其文化内涵[J].陶瓷研究,2021,36(01):58-60.
[5]蒋思如.浅析磁州窑瓷枕中的功能与意趣[J].陶瓷研究,2022,37(02):68-70.
图片 | 何一晨 夏彬
排版 | 小谢
设计 | 子彤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