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观社论 | 允许创新药有高回报

社论2023-07-08 09:19

经济观察报 社论 7月4日,国家医保局发布《谈判药品续约规则 (2023版征求意见稿)》,其中多条细则利好创新药。新规发布后,创新药股价应声上扬,这是市场最诚实的反馈。

根据现行医保谈判规则,药品谈判成功进入医保目录后,协议周期为两年,续约可能需要进一步降价。新规则明确,对进入谈判药品目录超过4年的药品,若须降价,降幅可以减半;纳入谈判药品目录超过8年的新药可纳入常规目录,无需再谈判和降价,直至仿制药出现后进入集采体系,药价才会再下降。这让创新药企对降价有了更明确的预期。

生物医药产业具有高风险、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保守估计一个新药研发上市需要至少10年时间、10亿美元的投入。因此,生物医药领域的创新,需要企业获得正向回报方可持续。如果药品销售利润无法弥补新药研发的投入和项目失败的沉没成本,则资本方没有投入的动力,研发者也没有付出的动力,新药研发将难以为继,生物医药创新也无从谈起。

作为中国医药市场最大的支付方,医保支付关系着药企们的销售和利润。在鼓励创新药发展上,国家医保局一直在改革。比如,在准入机制上,国家医保局自2018年成立之后做了大量改革工作,对创新药而言,最为显性的是医保目录变为一年调整一次,这显著缩短了创新药纳入医保的时间。2017年谈判成功的新药,从上市到纳入医保目录的中位时间为4.6年,现在这个时间已经缩短至1年多。去年有22个新药实现了当年获批即纳入医保。这种变化是根本性的,它既提高了患者用药可及性,也使得药企可以更快地实现大规模商业化。

中国的生物医药产业已经吸引了数千名科学家归国创业和工作,国内累计批准上市新药的数量占到全球的15%,本土企业在研新药管线占全球的33%,居全球第二。业内人士认为,2015年以来推动的一系列重大变革功不可没。比如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通过打击临床试验数据造假、提高药品审评标准、开展仿制药与原研药质量疗效一致性评价支持创新药。再比如2018年开始的药品带量采购、港交所允许未盈利生物科技企业上市、科创板重点支持生物医药等。

但对于创新药企来说,评价成败的标尺还在于它们能否凭借手中的新药取得理想的商业回报。就此而言,此次医保局对创新药续约规则的调整值得肯定。我们以为,还应该考虑,如何在支付端进一步完善创新药价格形成机制,通过明晰的规则允许它们获得高回报。

这同样需要大胆的变革与创新。比如说,医保资金是有限的,不可能毫无限制地支付高价新药,医保方需要有所平衡。那么,在“广覆盖、保基本”的同时,是否可以探索根据资金承受能力灵活制定支付标准?与此同时,还可以积极发展商业医疗保险,现在推行的惠民保、健康险等商业医疗保险,存在着范围界定不清、投保人数不多、投保人获益有限等诸多问题,难以形成对基本医疗保险的有效补充。

要让创新药得到应有的回报,还需要打通创新药进入市场的 “最后一公里”。因为医保总额控制、用药目录品规数量限制、基本药物占比考核等因素,很多创新药面临进了医保但进不了医院的难题,这需要医保、医疗和医药三方的创新思维和解决方案。一些药企希望,能在一年一谈的基础上进一步 “常态化”,取消每年“6月30日批准前”这一关键时间节点,让药品创新成果更快惠及老百姓。我们认为,来自企业界的建言也值得讨论。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