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青 7月5日,在“棋到中盘如何破除迷雾——上海信托2023夏季观察家高端策略会”上,经观未来院长张奥平表示,从财政政策部署来看,基建投资与制造业投资仍将是今年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其中蕴涵着企业2023年两大机遇。具体来看,在制造业投资中包括制造业数字化技改和低碳绿色化技改的机遇,而在基建投资中的机遇则在于现代化基础设施。
“在拉动经济增长三驾马车中,受全球贸易下滑影响,出口难以作为稳经济抓手。”张奥平表示,去年以来,美国欧洲等西方发达经济体为应对四十年未有之大通胀开启“暴力”加息缩表,致使其经济走向衰退,同时全球总需求大幅下降。IMF预测发达经济体经济增速将由2022年的2.7%放缓至1.2%,全球货物和服务贸易数量增速由2022年的5.4%放缓至2.4%。
基于此,张奥平认为,海外供需缺口的不断收窄,对我国今年出口将形成持续性压制,稳增长的重心则落在内需,也就是消费和投资。而在消费领域,由于疫情三年,居民资产负债表出现较为严重的衰退,尤其2022年居民总资产增长明显减速(住房类资产、股票股权类资产价值大幅回落),且资产端较负债端回落更快。结合美国、日本等经济体经验来看,资产负债表衰退将对居民消费形成一定的压制。
“即便随着疫情放开,线下消费场景打开与居民收入预期回升,在资产负债表转强之前,消费改善长期难言乐观。”张奥平进一步指出,而投资这架马车中,稳增长的重心则落在了制造业投资与基建投资,并蕴含着企业2023年的两大机遇。
具体来看,制造业投资中的机遇包括制造业数字化技改和低碳绿色化技改。财政贴息作为今年积极财政政策的一大工具,对制造业设备更新改造,数字化、低碳化技术改造的支持力度会继续加大。
张奥平认为,基建投资中的机遇则在于现代化基础设施。近年来市场长期存在着“中国基础设施建设是否已经饱和”、“基建投资回报率低,甚至难以覆盖投资成本,经济效益低”等问题的讨论。在去年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中,均给出明确回答。
比如,关于基建投资回报率已经较低,经济效益较低的问题,会议指出,“全面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保障国家安全,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扩大内需,推动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要注重效益,既要算经济账,又要算综合账,提高基础设施全生命周期综合效益”。同时强调,“要适度超前,布局有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
“对于企业而言,现代化基础设施的重点方向与所涉及的行业,不仅具备适度超前的短期机遇,即利于引领产业发展和维护国家安全的基础设施,同时把握好超前建设的度;也要具备保障国家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长期机遇。企业应该抓住现代化基础设施的五大方向(网络型基础设施、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和国家安全基础设施)提前布局。”张奥平说。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