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华庭/摄影
杨钦飚/文
时维五月,序数孟夏,这样好的时节,草木盎然,心也雀跃,我收到好友、著名诗人吴重生先生的新作《上山,中华复兴之脉》。吴重生以“上山”为主题的新诗诞生,又逢江南亚运歌曲《一脉生长》在浦江上山遗址公园发布,本诗以“音舞诗画”的形式进行演绎,历史传承的轴心与辐射,中华文明的源与流,在此刻交汇。怀着万分激动的心情,我拜读了这首长诗,将诗中的每个字细细咂摸,每个意象认真品味。
读完本诗,我心头振奋。这一次,“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从一颗饱满的稻谷开始,古老的上山文明就不再是很多人“看不见”“摸不着”的样子。在这首作品中,万年上山更是借着作者的笔杆子,化成了一个个具体的形态,携着蔼蔼气象,向我们走来。从文学赏析角度来说,“拆解”诗歌是一种算不上浪漫的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来说甚至会破坏诗歌的氛围,意象与整体,正是“窗”与“门”的关系。
但是本诗意象的选择相当巧妙,看不出丝毫斧凿痕迹,浑然一体;江南的秀美和文明的源流,融成一种高远恢弘的气魄。在诗中,上山是“故乡的一处堰坝”“中华复兴的龙脉”“每一条河流的背景”“一块精神的高地”“中国人的精神原点”“春天飞翔的焦点”“当代中国人的风雅颂”......这些精妙的意象排列,都是对于“上山”不同角度的诠释。
思及此,我又忍不住二读、再读。正是因为这首诗有着极为丰厚的内涵,才恰似一碗陈酿,令人越读越喜爱,越品越有味。作为浦江同乡,又是近三十年的老友,在这首诗诞生之前,我就时不时向吴重生请教过关于创作相关的话题,也曾有作品共同入选《上山文集》。我想,对文学创作而言,万年上山实在是很值得一写的命题。
文学创作,若全是“人”之间的情爱牵扯、你侬我侬,看多了难免显得有些乏味,毕竟人世间的情感不外乎亲情、爱情、友情这几种。但跳出“人”这个命题,去追寻我们的本源与根脉,体悟到厚重之美,往远处看,往历史进程中看,向深处挖,朝时代发展中看,能写的内容就多了很多。吴重生的这首诗作,正是展现着历史与现代、家乡与外界、时代与发展的横纵关系,脉络丰富,娓娓道来——万年上山,始终是我们的“根脉”所在。
万年上山,是中华文明的“根”。泱泱华夏,巍巍中华,世人皆知我们的文明延续“上下五千年”。但在这“五千年”之上,有着更为久远的文明,如一棵繁茂的大树,有着发达的根系。正如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的那样:“中华文明距今万年奠基,8000年起源,6000年加速,5000多年进入文明社会”。上山遗址发掘的一颗稻米,正是悠悠中华文明根系中,扎根最深的那一条。上山的先民们,怀着一往无前的勇气,走出洞穴,来到旷野,制陶劳作,繁衍出生生不息的农耕文明,奠定着“上下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基础。
从上山的一颗稻米,到一片片绿树,一畦畦稻田,一声声鸟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正是一万年来的积淀。田间地头的劳作,每到春耕时,一颗颗种子播下,老牛戴上犁头,在田间来来回回走着,画出一个个棋盘一样的方块,再由农民们播种。经过几场春雨的滋润,稻谷种子萌芽抽穗,等待着稻穗挂满根,米粮积满仓,祈愿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正是中国人最朴实无华的愿望。
万年上山,是江南风貌的“根”。江南水清浅,涵养着一个又一个繁华的梦。“江南”,这两个字只在舌尖酝酿,婉约美好的意味便有了。很多人喜爱江南,但不同的人眼中,有许多个不同的江南。有人爱江南的水土,细雨濛濛,气候温软;有人爱江南的历史,底蕴厚重,能触摸到文化的脉络;有人爱江南的富庶,水脉勾连,贸易如织。
江南的风物人情,富庶繁华,与上山的这颗稻种,也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依傍着长江流域,奔流不息的长江水,在这里化为诗中提到的“檀溪”“茜溪”“巧溪”“麟溪”,勾连起壶源江、浦阳江、钱塘江。这一脉流水,正如江南的甘甜乳汁,哺育着这里的一方水土,既浇灌着片片稻田,描绘出一个“鱼米之乡”,民无饥馑;也化为了“京杭大运河”等沟通南北的枢纽,贸易发达;更化为了雨帘荷风、满陇桂香、小桥流水等江南美景,徐徐款款。“稻花香里说丰年”,这股力量,托举起江南时代发展的脉搏。
万年上山,是浦江游子的“根”。身已远,心仍在,每一个“浦江游子”,都怀有对家乡最深切的情感。万年上山,便化成了一根根细细的丝线,常常牵动着我们对于浦江的思念,这一点,于我,于吴重生,于那些和我们一样,从浦江这座秀丽小城走出的“游子”们都是一致的。
浦江游子们,当年离乡,为求学、为事业,坎坷奔波,转眼大半生已过,我们当中的大多数鬓已染霜,但大家的生命轨迹却被家乡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多年后,再聚首,难免有些唏嘘感叹,但说起上山遗址,彼此心中一股自豪之情却油然而生。基于同样的愿望,我们成立了“浦江乡贤会”,如星子般散落四方的老乡们,共同为了“上山申遗”“家乡建设”等事业奋斗。“万年上山”的存在,是我们与浦江之间强有力的纽带,也让这份情谊超越了地域,跨过了时间,时刻提醒着我们,走得再远,别忘了自己的家在何处、根在何方。
空闲时,我站在杭州钱江新城的高楼往下望,远远看见一朵绽放的“莲花”,这并非植物,而是杭州的亚运场馆,这时,我的耳畔仿佛响起了从上山流淌下来的乐声。正如吴重生在诗中所言:“当新时代迎来亚运的鼓点”,从上山一脉相承的中华文明,踩着时代的鼓点,奏响崛起的乐章,让这一支复兴之歌,越谱越激越,越谱越铿锵。
作者系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浙江省作家,浙江大学校友总会理事、校友企业家同学会常务执行会长兼秘书长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