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4、5月一些经济指标增速回调,让经济学界和市场有些焦虑,时隔两月,“拼经济”又开始成为主流议题。大家建言献策:财政要更发力、货币要更宽松、要救楼市、要振A股、要给居民发钱……这些都是意在“立竿见影”的献策。在眼下,这些短期政策当然不可少,但要真正搞好中国经济,最关键的还是得靠改革。
从中国经济的现实出发,目前我们所面临的增长挑战可能大部分都不是周期性的原因,而是结构性问题,这些问题只能靠深化改革解决。
比如我们所看到的消费能力不足,这其中当然有预期的问题、有就业的问题,但背后恐怕更深层次的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问题,从十七大我们提出“两个提高”,在二十大报告中依然提及“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说明围绕收入分配制度,我们还有很大的改革空间。
比如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为什么部分地方政府始终有债务扩张的欲求?按照很多财税学者的研究,这和中央、地方的事权、支出责任划分有关。要重新协调并且稳定这种关系,也只能靠改革。
再比如教育、医疗、养老问题,这里每一个都不可能靠 “印钱”解决,解决的方法只有改革:教育体制改革、医疗体制改革……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和历程出发,深化改革也是进一步推动经济发展的最优解。
如果说用四个字总结中国四十年的经济腾飞经验,“改革开放”应该是能达成共识的答案。上世纪90年代我们相继面临了中央财政承压、国有企业普遍亏损、银行坏账风险等挑战,每一个都是异常棘手的问题,最终我们闯过层层关卡,靠的就是壮士断腕般的改革;2016年,面临着产能过剩、杠杆攀升、金融风险增加等等,我们的选择不是“做大分母降杠杆”,而是毅然推动了供给侧改革。
这些都是我们在历史中的宝贵经验。近年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大家在谈到经济政策时,往往更关注于短期的周期性政策,但我们的市场机制建设依然有很多空间,每一项改革都会对整体效率带来提升,这就是所谓的“改革红利”,也是我们作为全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依然具有的重要优势——比起动辄几百亿的工程砸下去,我们还有机会只通过一些政策的调整,就释放出一大片市场空间。
应该说,最近这些年,顶层设计对于改革的重视程度丝毫没有减少,从产权保护到统一市场,从二十大报告到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份份顶层设计不断出台、一次次会议不断强调。但在顶层设计之后,改革要落地,更需要社会和市场方方面面的共识和参与,特别是各级政府要积极主动的用足改革政策,不能政策推一步、自己走一步,这也是中央提出“让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的关键所在。
这一点,也是有历史经验的。
5月,陈清泰在接受本报采访时提到了80年代二汽改革往事,当时的二汽面临着国家资金停拨的生存困境时,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这些措施都不是政策中现成的,是这家企业在研究中央政策中,自己摸索出来的出路。这些措施后来被高层领导关注到,又吸纳进了中国新一轮的改革政策中。
陈清泰以不同的身份和角色几乎经历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全部历程,他对改革的一个观察是“难以为继的时候可能就是改革推动最顺利的时候”,依此言,目前中国经济面临着的压力,或许也是开启一轮深化改革的好时机。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