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姗 新产品募集失败,老产品业绩不佳,鹏扬基金权益类产品突围遇阻。
5月29日至6月19日,鹏扬基金旗下鹏扬均衡成长混合基金进入公开募集期,面对当前基金发行市场遇冷,该只基金的募集压力不可谓不大。尤其是日前,该基金公司公开发售的另一只偏股混合基金以募集失败告终,为其接下来“发新”蒙上了一层阴影。
5月27日,鹏扬基金发布公告称,鹏扬进取先锋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于2月28日起公开募集,截至5月26日基金募集期限届满,未能满足基金备案条件,故基金合同不能生效。该基金成为年内第3只募集失败的基金。
基金募集失败除了受基金发行市场整体遇冷这一因素影响之外,对于一直高举债券基金大旗的鹏扬基金来说,此时去发力本就薄弱的权益领域,难以避免会“碰壁”。
投资者“不买单”背后,鹏扬基金权益短板愈加明显。记者就基金募集失败、公司权益产品布局等问题向鹏扬基金发去采访函,截至记者发稿,暂未收到回复。
基金募集失败
鹏扬进取先锋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拟任基金经理为赵世宏。根据基金合同,该基金的投资组合比例为股票资产占基金资产的60%-95%(其中投资于港股通标的股票的比例不得超过该基金所投资股票资产的50%)。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鹏扬基金今年发行的第一只偏股混合型基金。截至目前,鹏扬基金今年已成立的新基金共有4只,其中有2只是债券型基金,还有1只为被动指数股票型基金,另一只则是偏债混合型基金。
除了受基金发行市场大环境影响,基金募集失败与拟任基金经理业绩欠佳不无关系。
Wind数据显示,赵世宏投资经理年限超过6年,目前在管基金产品共7只,管理规模仅约26亿元。截至5月31日,其管理的产品今年以来的收益悉数告负,其中,3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今年以来亏损幅度均在15%上下。而从鹏扬基金今年以来的产品业绩表现来看,业绩排名垫底的鹏扬丰融价值先锋一年持有A、鹏扬景升A、鹏扬竞争力先锋一年持有A三只产品,基金经理都为赵世宏。
从其代表产品鹏扬景升A来看,今年以来收益率为-15%,同类排名2223/2266;同时,该业绩表现也大幅跑输业绩比较基准和沪深300指数:同期业绩比较基准收益率为0.05%,沪深300指数为-0.88%。
近两年业绩欠佳,也让赵世宏的管理规模大幅缩水。2021年一季度末,赵世宏的管理规模曾超过90亿元,距离百亿基金经理仅一步之遥。两年之后,其管理产品新增加了2只,管理资产总规模却下滑高达七成。
诚然,年内业绩垫底,管理规模大幅缩水,面对其新发基金,投资者难以“买单”。
权益类产品突围不易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一季度末,鹏扬基金管理规模共计838亿元,行业规模排名第59位。其中,债券型基金规模达543亿元,占比达65%。相比之下,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占比则不足三成。
鹏扬基金成立于2016年7月,是全国首家“私募转公募”的基金公司,公司创始人、总经理杨爱斌持股45.15%。资料显示,杨爱斌具备20多年债券投资经验,或因如此,也导致了鹏扬基金在债券与股票这两大类资产间“顾此失彼”。
从业绩表现来看,鹏扬基金旗下权益类基金(统计包括:偏股混合型基金、灵活配置型基金、被动指数型基金、普通股票型基金)中,今年以来,八成产品收益为负,七成产品自成立以来净值出现亏损。其中,由赵世宏管理的鹏扬数字经济先锋A、鹏扬竞争力先锋一年持有A自2021年下半年成立以来净值亏损幅度分别为-40%和-31%。
权益类基金一直是非常重要的基金品类,此前,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也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权益类基金发展,不断提高权益类基金占比。
济安金信基金评价中心研究员刘思妍向记者表示,对于一些“偏科”的基金公司,由于产品线结构失衡,在市场出现极端行情的时候抗风险能力会比较差,而且较难形成差异化的竞争力,未来无论是在投研能力提升还是市场认可度提升上都会面临劣势。
事实上,近年来,鹏扬基金也在积极补短板,加码对权益产品的布局。以基金认购起始日来统计,Wind数据显示,2022年鹏扬基金共发行新基金13只,其中有8只属于股票型基金或混合型基金;今年,鹏扬基金新发的6只产品中(包括尚未成立的产品),除了2只债基以外,其他均为权益类产品。不过,这些产品首募规模均不大,普遍在10亿元以下。
从权益队伍来看,鹏扬基金目前共有基金经理20位,其中,股票类基金经理主要有赵世宏、伍智勇、邓彬彬、朱国庆、吴西燕、罗成,这六位基金经理的投资经理年限均超过5年,但在管规模目前都在50亿以下。邓彬彬以36.79亿元排在首位,伍智勇管理规模最少,仅2.19亿元。
在鹏扬进取先锋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宣告发行失败之后,该公司今年第二只偏股混合型基金“接棒”开售——鹏扬均衡成长混合基金于5月29日开始公开募集。该基金的投资组合比例与鹏扬进取先锋一年持有期混合基金相同,拟任基金经理为吴西燕。该基金后续募集情况如何,记者将继续保持关注。
刘思妍告诉记者,基金公司要想发力权益类产品,首先要做的就是加强权益类资产投研团队建设,提高人员及资源配置,尽快形成自身的投研体系,增强投研实力和竞争力。其次,不能求短求快,在发行基金方面要重视质量而非数量,应该沉下心来先做出拳头产品,用优秀的投资业绩获得投资人的认可,与持有人培养长期的信任,最终形成规模效应。此外,也可以充分挖掘投资人的需求,通过开发具有竞争力的创新产品打开突破口。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