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明丽/文
无论我们身处何地,哪怕是在地球上最偏远的角落,我们都有自己所处的位置——这就是立场。立场是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的出发点,但也是人与人之间争执和冲突的源泉。
"盲人摸象"这个寓言故事,就是一种立场之争的典型比喻。因为相同的问题,在不同的立场和角度看待,会得出不同的结论。所以,不要仅仅从一个人或一个角度看待问题,可能会忽略其他可能存在的关键信息。因此,从多个角度探讨问题,才是更为明智的方法。
虽然我们可能不会刻意使用心理滤镜,但仍然可能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和价值观,乃至自身的情感状态,都可能成为我们不自知的心理滤镜。 例如,当我们被愤怒蒙蔽时,会影响判断力,难以做出理性决策。处于一种消极、回避的状态和积极、进取的状态时,对一件事可为还是不可为,也会做出完全不同的决策。
更麻烦的是,在大脑处理信息时,我们更容易选择符合自己观点和立场的信息,从而形成认知偏差。这就像网络服务的后台,可以通过我们的浏览偏好,不断推送某类信息。我们很容易让自己陷入一种立场的茧房。比如,如果我们认定某个人是"坏人",就会选择性无视他身上的优点和他的优良行为。
研究表明,这种偏见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观点变得极端化和不合理,从而大大降低我们做出决策的准确性和实用性。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尽量克服心理滤镜的消极呢?首先,我们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心理滤镜,并意识到它们可能会影响我们的思维和决策。只有当我们认识到自己存在心理滤镜时,才有可能用自己的觉察主动摘掉它。才能在思考过程中,时刻保持警惕,同时从不同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让自己更加客观地看待问题和做决策。
其次,为了克摘掉心理滤镜,我们可以与其他人交流和分享各自的看法和经验,更好地了解不同的背景和生活经历,从而更加全面地了解这个世界的多样性和多维度。
总之,多看看,从多个角度看,多想想,从多个维度想,尽量不做思想上的“盲人”,因为执“象”一端而形成偏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