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胡艳明 中小银行合并重组潮之后,几家新设省级城商行表现如何?截至2023年5月,四川银行、山西银行、辽沈银行、中原银行均发布了2022年的年报。
人们习惯将中小银行合并重组形容为“抱团取暖”,但关键在于,合并之后是否实现了“1+1>2”的效果。新设立的省级城商行中,四川银行、山西银行、辽沈银行分别于2020年11月7日、2021年4月28日、2021年6月9日开业。中原银行相对较晚,在2022年5月27日进行改革重组后揭牌。
从业绩来看,2021年度,四川银行便实现盈利,但山西银行、辽沈银行未能扭亏为盈;到了2022年度,中原银行、四川银行和山西银行业绩稳步增长,辽沈银行未完全摆脱历史包袱,归属该行股东净亏损29.32亿元。
“整体看,重组后的几家银行的内部治理与风险化解取得显著进展,资本充足率超过监管要求,经营稳健性和能力明显提升。”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经济观察报记者表示,几家重组银行尽管2022年净利润分化,但基本达到重组预期目标。目前区域经济、行业复苏仍不够平衡,这都可能导致不同区域银行短期盈利出现分化。”
与宏观经济休戚相关的银行重组并非简单的“物理合并”,更是关乎公司治理(文化)、经营能力与风险管控水平的有机“化学反应”;它们是重组银行能否重获新生的内涵和外延。
业绩分化
合并后,几家省级城商行也都有了新气象;但不只是“物理合并”,还要看“化学反应”是不是有机的结合。
以山西银行为例,原来的大同银行、长治银行、晋城银行、晋中银行和阳泉市商业银行名称都改为山西银行。“除了更名外,合并后员工和银行之前的网点大都没有变化,有部分网点撤销了,因为合并后整合为一家。”近期有山西银行的员工告诉记者。不过在筹备过程中,除了原有员工,山西银行总行也公开进行招聘人才。
整合后的对外办理业务中,上述山西银行的员工表示,原先大同银行、阳泉市商业银行等业务在现在的山西银行都可以办,但如果是对公业务,有些可能还需要到当时的开户行进行办理。
但合并重组并非简单的“物理合并”,“化学反应”更为关键——新成立银行的业绩是检验合并成果的重要指标。截至2022年底,中原银行、四川银行、山西银行均实现盈利,辽沈银行则暂未实现“扭亏为盈”战略目标。
几家新成立省级城商行中,规模最大的当属中原银行。2022年5月的重组使中原银行步入万亿规模。截至2021年末,中原银行的资产规模为7682.33亿元,在合并洛阳银行、平顶山银行、焦作中旅银行后,资产规模超万亿元。
从2022年业绩来看,中原银行在2022年资产规模达1.33万亿,实现营业收入256.11亿元,同比增长32.8%;归属于该行股东净利36.5亿元,同比增长2.4%。
实际上,中原银行也是合并重组而来,2014年8月由开封银行、安阳银行、鹤壁银行、新乡银行等13家合并组建了中原银行。
从资产规模来看,截至2021年末,四川银行总资产为1848.20亿元,山西银行为2961.82亿元,辽沈银行为2250亿元(母公司口径2244.4亿元)。但是截至2022年末,四川银行总资产已经增长到 2471.8亿元,山西银行为3206.87亿元,辽沈银行则为2247.29亿,与上年度变化不大。
这三家体量差距较小的银行中,2022年,四川银行实现营业收入44.75亿元,同比增长27.4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09亿元,同比上涨46.59%。2022年,山西银行扭亏为盈,营业收入 31.01亿元,同比增长14.66%;净利润由2021年的亏损转为盈利3.93亿元。
四川银行是近几年合并重组省级城商行中成立较早的银行。在2020年11月由攀枝花市商业银行和凉山州商业银行合并而来。合并后的四川银行在2021年首个完整年度,便交出了一份不错的成绩单:资产总额达到1848.20亿元,增长34.99%;营收35.10亿元,同比增长61.10%,净利润6.39亿元,同比增长85.06%。
2021年,山西银行及辽沈银行尚未实现盈利,截至2021年末,山西银行营业收入、净利润分别为27.05亿元、-46.73亿元;辽沈银行营业收入-4.74亿元,净利润-11.9亿元。
2022年是辽沈银行继2021年9月完成对原辽阳银行和营口沿海银行吸收合并后的经营管理元年。这一年,辽沈银行实现营业收入-17.31亿元,归属该行股东净亏损29.32亿元。“从几家重组银行看,尽管2022年净利润分化,但基本达到重组预期目标。”周茂华对记者表示。
重组化险
重组之后银行的风险或得到集中化解,但人员安置、历史账务、公司治理等问题都是银行合并重组后需要处理的关系。
除了承接原银行的人员、网点等资产,不良资产也是其中的一个化险重点,往往需要集中大规模转让、回收、核销不良资产。“首先必须要承认,是因为遇到了困境才重组。重组后对新的银行首先是一个巨大的包袱,要化解这个包袱,要靠自身的发展、股东的支持,要靠当地政府的支持。特别是最重要的支持就是资本的补充。因为这几年商业银行都在通过各种方式来补充自己的资本。”曾在北方一家重组银行任职的资深人士分析称。
辽沈银行在2022年未能扭亏为盈,不良资产是其中一个重要经营难题。辽沈银行在2021年6月批筹开业后,利用3个月时间顺利完成了对原辽阳银行和营口沿海银行的吸收合并。“原两行有效资产规模较小、高息负债额度大、定期存款占比高、息差倒挂严重、业务结构失衡、经营管理脆弱等突出问题,以及5%的留存不良贷款率等,成为吸引合并后辽沈银行发展的沉重历史包袱。”辽沈银行称。
相比之下,有的银行则通过对历史包袱的化解,在新成立后轻装上阵。例如,四川银行处置了175亿元不良资产;2021年,山西银行通过清收、转让、重组等方式累计化解风险资产125.99亿。
上述曾在重组银行任职人士表示,要想化解风险,不仅靠当地经济转好,另外一个就是股东方面,比如地方政府等,要花真金白银来帮助银行提高自身化险的能力。
四川银行正式成立前,其整合的攀枝花银行和凉山州银行,合计不良资产高峰期达300亿元。四川银行前期工作推进小组采取了不良清收、打包剥离、老股东权益冲销、新股东溢价消化和注册地承接的办法。
通过“老股东权益冲销一批、新股东溢价消化一批和注册地承接一批”这三种模式,推进小组处置了175亿元不良资产。其中,老股东权益冲销25亿元,用于核销不良资产;新股东溢价资金消化两家银行对非成都地区不良资产81亿元;四川银行注册地提供的产业扶持资金承接69亿元。
四川银行成立后,不良率持续走低,2020年末、2021年末、2022年末,四川银行不良率分别为 2.14%、1.59%、1.57%。
不仅是清理坏账,在重组并购过程中,往往也伴随着资本注入,以确保新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
从山西银行模式来看,2020年12月18日山西省发布的专项债信息披露文件,拟于12月23日发行153亿专项债,用于补充新成立的城商行资本金。
根据项目实施方案,该项目实施主体为山西金控,具体操作方式为由山西省政府发行专项债券,通过山西金控采取间接入股的方式注入新城商行,以增强其资本实力,注入资金由新城商行统筹使用。辽沈银行的合并也获得了地方政府专项债募集资金注资,总额度为100亿元。
任重道远
早在银行“合并潮”之初,有分析人士曾指出,若兼并后的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业务发展以及风险管控等方面相比兼并之前有大的提升,才能实现规模经济,否则最后可能变成“一地鸡毛”。
华泰资产首席经济学家王军对经济观察报分析称,重组确实增强了抗风险能力,但是由于可能重组前的部分历史包袱、历史问题的化解都需要时间,可能在短期内很难有明显的脱胎换骨。重组也不是灵丹妙药,并非银行重组在一起就一定能够改善,这需要很长时间才能逐渐地走出困境。
刚成立时,几家重组银行都制定了明确的目标。例如,辽沈银行在成立之初,明确了“力争用三年时间实现扭亏为盈”的战略目标。确保2022年大幅减亏,2023年实现扭亏为盈,逐步恢复造血功能,迈入良性循环。
在四川银行成立时,该行管理层表示,四川银行力争5年内资产规模突破5000亿元、10年内突破1万亿元,成为支持四川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金融主力军。
山西银行则在公开资料中透露,“成立伊始,资产规模即近3000亿元,居全国130家城商行30多位,并将在3年之内完成省内资源整合和网点布局,力争资产规模达到4000亿元。”
周茂华告诉记者,目前区域经济、行业复苏仍不够平衡,这都可能导致不同区域银行短期盈利出现分化。2022年银行经营业绩波动有其特殊宏观经济背景,宏观经济波动,各区域复苏不平衡、各区域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及经营方面差异等,都可能导致2022年盈利情况分化。整体看,重组后的几家银行的内部治理与风险化解取得显著进展,资本充足率超过监管要求,经营稳健性和能力明显提升。
“之所以部分中小银行重组主要是化解潜在风险,完善内部治理,提升经营能力,同时也与近年来行业竞争激烈有关,所以部分区域中小银行选择抱团取暖等。”对于未来发展,周茂华认为,从趋势看,国内经济活动制约减弱,宏观政策支持,经济呈现稳步复苏态势,作为周期性行业的银行有望受益经济复苏,盈利逐步改善。
未来几家重组银行将表现如何?王军认为,中国的城商行,或者中小银行,应该是暂时性地面临与整个经济发展相似的困境。他认为,未来随着经济预期的好转和经济复苏逐渐增强,只要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能够主动调整自己经营策略,以及不断地推动自身转型的银行,都能够逐渐跟上经济复苏的趋势和步伐。因为银行业是一个强周期的行业,只要复苏能够持续和逐渐增强,银行业的业绩改善指日可待。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