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社论 20.4%。连续数月攀升之后,今年4月份全国16-24岁青年调查失业率首次突破20%,创2018年有该统计数据以来的新高。这意味着每5个青年劳动人口就有1名失业者。
尽管4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连续下降至5.2%,接近2019年疫情前的统计水平,就业基本盘总体有所改善,但是如果考虑到七月毕业季即将到来,今年高校毕业生数量达1158万再创新高,青年人就业压力不可小觑。
决策部门已有动作。5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回应称,针对青年就业难问题相关部门将积极出台政策,有针对性地帮扶。今年4月,两次国务院常务会议都将稳就业列为主要议题之一。人社部、教育部等十部门近期也联合发文,通过补贴企业的激励形式,募集不少于100万个见习岗位,以帮助青年人提升就业能力。
需要理清的是,什么样的政策真正有助于促进就业尤其是青年就业?
我们认为,当前青年失业率高企固然有摩擦性失业的原因,但更多是周期性和结构性的因素,它反映了劳动力供需的落差与错配。因此,解决就业难还需从供需两方面入手。
在需求端,4月26日,国务院办公厅发文优化调整稳就业政策措施,其中第一条就是“激发活力扩大就业容量”。当前青年就业难与经济下行息息相关。经济放缓,企业就缩招或裁员,首当其冲受影响的就是工作经验较少的青年劳动力。因此,促就业的根本还在于稳住提供岗位的市场主体,激发更多市场主体提供更多岗位。
民营企业吸纳了超过80%的城镇就业,是当之无愧的就业蓄水池和稳定器,从这个意义上说,支持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发展值得一再强调。除了清理制约其发展的政策之外,归根结底还是靠市场。对市场要信赖,要宽松,一个过度紧张、动辄怕错的环境激发不了民营企业包括中小微企业、灵活就业个体的活力。市场如同土壤,市场主体是生长其中的花草树木。缺乏活力的土壤当然长不出茂盛的植被。
尽管16-24岁失业人群不仅仅是大学生,但它确实折射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困难。在供给端,我们认为,与其把青年就业难归结于大学生过剩,不如着眼于改变高校人才培养方式以适应变化的时代。今年4月,教育部等五部委印发《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改革方案》,提出到2025年优化调整高校20%左右学科专业布点,就是因时而变之举。十余年来,高校理工科专业占比下滑,经管类占比上升,然而从实际情况看,经管、法学等就业情况并不理想。大学生就业难,学科设置不合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ChatGPT的持续迭代,放大了AI是否会冲击就业的焦虑。我们无法确知未来就业市场具体将会如何变化,但是不管怎样,创新力、思辨力、沟通力等特质都是就业市场青睐的,也是难以被机器替代的。如何培养青年人具有这些特质,是教育必须回答的问题。
失业既是经济现象也是社会问题。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将失业青年列为精神疾病易感人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曾说,青年失业不仅限制了个人的满足感,也消除了希望,破坏了社会凝聚力,甚至可以威胁到社会安全。这并非危言耸听。我们从青年人身上看到 “未来”,他们敢梦想、能拼搏,社会才会朝气蓬勃。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创造条件,让青年人在开启人生画卷时有“拼梦想”的机会,激发他们内在向上的力量。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