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克力博士,国研新经济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院长
随着积蓄3年的旅游需求爆发,交通旅游等各业态迎来全面起飞后的“新高”。“五一”小长假全国铁路发送旅客1.2亿人次,较2019年同期增长20%,超历史同期最高水平。国内景区门票票量同比增长9倍,较2019年“五一”增长超2倍;出境游订单同比增长近7倍,多地机酒订单超疫前水平。
国家统计局此前发布数据显示,今年以来,随着疫情防控较快平稳转段,促消费政策持续发力,市场销售明显回升,尤其服务性消费改善比较明显,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明显增强。
市场普遍认为,从最新经济数据表现来看,可谓超预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当前中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态势,“温和复苏”会是比较中性的判断。随着市场流通的改善,在线上消费增长势头依然较为强劲的同时,线下消费场景也恢复改善。在此基础上,后市的消费增长有望沿着向好的轨道继续回升,且不排除出现报复性消费增长的可能。
消费市场正在出现积极变化
从需求侧和供给侧的逻辑关系出发,不能忽视消费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消费增长通常会促进工业增长,生产端提升也可以推动消费端增长。尤其是技术创新和改进有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进一步推动生产端和消费端的增长。
数据显示,一季度工业生产增速加快。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0%,增速比上年四季度加快0.3个百分点。这表明在国家一系列稳增长政策措施的带动下,工业生产正在逐步回升。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加快,新动能正在加速成长。
服务业增速也在逐步回升。一季度,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增速比上年四季度回升3.1个百分点。其中,住宿和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长较快。这表明一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加快3.1个百分点。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接触型聚集型服务业回升尤为突出。随着社会生产生活快速恢复,服务业加快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力量。
可见,尽管一季度消费市场没有出现报复式增长,但也出现了一些积极变化。这些变化表明,随着国家稳增长政策的逐步落实,消费市场正在逐步回暖,并且消费市场的融合型增长成为新主流。
从市场销售情况来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5.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6%,拉动GDP增长1.3个百分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牵引因素之一。具体而言,服务性消费回升明显,餐饮、旅游等接触性消费增长较快。随着我国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消费场景的逐步恢复,居民的消费需求得到了较大程度的释放,升级类消费增长加快,基本生活类消费持续增长。
值得一提的是,一季度线上线下消费都实现较好增长。在网上消费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的同时,随着线下消费场景恢复,实体店零售逐步改善。这表明,一方面线上新场景继续发力,平台经济和数字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另一方面线下实体场景也加快创新,线上线下“双向奔赴”成为消费市场的一道风景线。
在市场流通改善和就业形势改善的共同作用下,居民消费倾向也有所回升。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表示,随着经济企稳回升,就业形势逐步改善,消费场景不断增加,居民消费信心有所提高,带动平均消费倾向上升。一季度,全国居民平均消费倾向为62%,比上年同期提高0.2个百分点。
基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消费市场在一季度出现了明显的回升态势,消费信心和消费意愿有所提高。不过也要注意到,当前消费市场的恢复还面临一些制约因素,例如就业形势和收入增长需要进一步改善。如果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那么报复式消费增长也就难以出现。
看清全年经济走势的关键节点
今年3月国民经济运行数据显示: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0.6%,CPI同比上涨0.7%,PPI同比下降2.5%,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5.5%,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发电同比增长5.1%。
实际上,3月份的数据,不仅可以直观体现当前经济状况,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未来发展趋势。一般来说,一季度是上半年经济增长的风向标,3月份的数据则往往会成为预测全年经济走势的重要参考。
这主要是因为,在我国,一季度的前两个月,通常会受到春节、寒假等季节性因素影响,而3月份通常是工业生产和投资活动的活跃期,因为大多数工厂和项目都会在这个时间段内开工。而且随着气温转暖,相关工程也会逐渐恢复,从而带动工业生产和投资的增长。作为节后开工的重要月份,3月份的经济数据比起整个一季度而言,也就更能反映出经济走势。
具体而言,3月份的数据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工业生产和投资以及消费者信心。其中,工业生产是观察经济活动的重要指标之一。3月份的工业生产和投资数据,可以反映出春节长假后工业企业的恢复情况,包括生产活动、采购活动、库存情况以及新开工项目和固定资产投资额等。3月份的消费数据,则可以反映出消费者对当前和下一步的预期。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分析就业、物价、国际收支等数据,来全面评估整个经济体的运行情况。
与此同时,不能忽视政策周期因素的考量。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以来,我国进一步强化了稳增长政策措施,这些政策的效果有一定的时滞期,往往3月份也是政策效应更为显现的节点,因此其数据更有利于科学评估相关政策的有效性。
加之全国两会释放出的有关信号,也能较快传导到市场端,使得3月份的数据也可以体现出市场对新一届政府施策的即时反应,以及这些政策措施对市场的初步影响。尤其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可产生重大影响。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减税降费、扩大内需等政策,则给市场主体带来诸多利好。
此前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定调是三句话,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不稳。3月份的数据出来后,官方用了另外三句话来概括,需求扩大、供给恢复、预期改善。而这三方面,其实也是温和复苏的应有之义。
不过,鉴于前期疫情给社会带来的“疤痕效应”,对于后市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仍然需要有充分认识和心理准备。以日、韩两个邻国为例,其防疫政策放开一年多,但居民消费倾向依旧显著低于疫情之前。即便我们有更多的政策工具,如果不能有力修复资产负债表,有效改善居民收入和就业形势,要让预防性储蓄更多地转化为消费无疑面临较大难度,也需要给予更多的耐心。
多措并举充分挖掘消费市场潜力
当然,随着疫情的缓解和经济的复苏,接触式服务业和聚集型消费场景逐渐恢复,人们的出行和消费意愿逐渐回升,住宿、餐饮、旅游、文化等流动型消费行业也随之回暖。这些消费行业通常是由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求所驱动的,其恢复将对经济增长产生积极影响。
与此同时,各地促消费政策逐步落实,消费场景也得到进一步的拓展和优化,线下线上消费也在加速融合创新,这些因素都有助于消费市场的回暖与增长。而随着消费市场回暖和逐步恢复,市场供需关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有助于缓解供给不足并推动价格的稳定。
此外,当前居民消费物价仍稳定在合理区间,呈现小幅温和波动走势。这些消费品和服务的价格波动小,人们的购买力也相对稳定,将有助于提高消费者信心和稳定经济增长,助推消费进一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
下一步需要落实好各项稳增长政策措施,继续加大促消费力度,通过增加居民收入、优化消费环境、释放消费潜力等措施,进一步释放消费需求潜力,充分挖掘消费市场潜力,促进消费持续回升和消费市场加快恢复。
首先要继续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消费市场的稳定和恢复,离不开稳定的经济环境和宏观政策支持,因此要坚持并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落实好现有的稳增长政策措施,加大对前期受疫情影响较大的行业和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经济稳定增长。
在此过程中,重点要做好“放水养鱼”。通过加大对企业的减税降费力度、提高市场准入门槛等方式,为企业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促进企业扩大生产和投资,增加就业机会,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其次要加大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强对消费领域的政策支持,如加大消费券发放力度、提高消费税收优惠、鼓励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支持文化、体育和娱乐等服务消费领域发展等。
还要加快推进新型消费。发展智能消费、定制消费、体验消费等新业态,培育壮大消费新增长点。可以加大对线上消费的支持力度,促进线上线下消费的融合发展,进一步激发消费市场的活力和潜力。
与此同时,要促进新老消费模式融合。在促进新老消费模式融合的过程中,既要推动新消费模式的发展,也要继续支持传统消费模式的改造和升级,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此外应强化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通过加强消费者权益保护,进一步完善消费者权益保护机制,提高消费者满意度和消费信心,促进消费市场健康发展。
其实,是否会出现报复性消费,既重要也不重要。关键还是在于,要扎实推动消费市场加快恢复,必须在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的前提下,继续落实稳增长政策措施,加大对消费领域的支持力度,推动新型消费发展,促进新老消费模式融合,加强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加快推进新技术新场景应用,催化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不断提高消费的便利性和满意度。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