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汽大通郝景贤:皮卡不小众,长续航纯电车型很有发展机会

濮振宇2023-04-24 22:30

记者 濮振宇 在2023上海车展上,上汽大通全新打造的“大型纯电性能皮卡”GST概念车全球首发亮相,GST概念车是国内首个非承载式纯电底盘架构,产品计划在明年正式推向全球市场。

与轿车、SUV相比,皮卡市场规模较小。除了市场规模较小,起步较晚、法律法规限制等因素还使得国内市场缺失皮卡文化,皮卡更多被划归到了“工具车”这一范畴内。

上汽大通总经理郝景贤在接受等媒体采访时表示,皮卡不是小众领域,在国内有接近60万-100万辆规模的市场容量。皮卡天生有可玩性和改装可能,上汽大通一直在思考如何将皮卡平台变成用户追求美好生活体验的智造场所。相较市场上功能较为单一的皮卡,上汽大通的GST概念皮卡不拘于传统皮卡“工具车”属性,能兼顾野外和城市的多场景。

在皮卡市场,目前纯电车型非常稀少。郝景贤表示,纯电皮卡有一些使用场景是要求长续航的。上汽大通此次亮相的纯电皮卡通过全新半固态电池,让重装皮卡也可轻松实现1000km的跨越能力。我们认为今后的半固态电池还是很有发展机会的,续航里程会更长。

“从实践的角度来说,我们不是‘PPT造车’。实际上,我们已经针对车型做了样式的改制,并且已实现百分之六七十的底盘架构的功能度。”上汽集团拥车技术中心副主任谢铭诗对等媒体表示,GST概念皮卡是一款拥有成熟车架和底盘技术的概念车。

以下为采访节选

问:上汽大通为了实现国内首个非承载式纯电底盘架构,背后做了哪些工作?第二个问题,GST概念皮卡现在是处于概念阶段,那对下一步的量产规划是什么样的想法?上汽大通在接下来的其它产品上,有什么规划? 

谢铭诗:从技术的角度来说,上汽大通皮卡产品和大型SUV领地这些车型,非承载式底盘架构是实现有特色的整车架构、整车底盘的技术基础。在这个基础上,这次我们又给GST概念皮卡叠加了CTC电池技术,彻底加强了整体式底盘架构的强度和通过性,重新定义皮卡底盘的性能极限。为了实现这个架构,前期我们做了不少预研工作,其中关于结构设计和强度计算也顺利完成了。

郝景贤:早在两年前,我们便开始做这款GST概念皮卡的规划,包括产品的定义、市场的分析、用户的画像等。关于最关键的技术方面,还有三点。第一,我们的滑板底盘、三电和智能化,都是自己核心开发和掌控的,并且达到了行业一流水准。第二,我们更加注重对场景化的定义,将皮卡的驾驶舱和货斗之间打通,让座椅可以自由旋转。第三,一开始规划我们便布局全球市场,国内和海外同步开展。

目前,我们的GST概念皮卡处于紧锣密鼓地开发过程中,会在明年正式推向全球市场,海外、国内多个区域同时进行。另外,基于此纯电底盘架构,我们也会在2025年以后衍生出更多高品质车型。

问:GST概念皮卡的亮点是什么?很多人都很喜欢皮卡,但是人们会对纯电皮卡的长距离旅行产生续航焦虑,上汽大通是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的?

 郝景贤:首先,毫无疑问,纯电皮卡有一些使用场景是要求长续航的。我们这款纯电皮卡通过全新半固态电池,让重装皮卡也可轻松实现1000km的跨越能力。我们认为今后的半固态电池还是很有发展机会的,续航里程会更长。同时,GST概念皮卡的 CTC电池立体式底盘框架是围绕电池而设计的,这样更有助于提升整车效率和续航里程。另外,全固态电池还在量产过程当中。

问:上汽大通在纯电领域有哪些详细的产品规划?另外,现在汽车市场很内卷,接下来上汽大通要怎么保持竞争力?

 郝景贤:在产品规划方面,我们计划在新能源领域主要做两个市场:一个是纯电的多人出行,我们有大家MIFA系列,另一个是关于纯电物流领域。基于上汽大通的技术积累,我们在纯电物流领域已经做到了全球领先。今年下半年,在南京灯塔工厂,我们会在纯电多人出行领域和最新一代架构的纯电物流车领域同时进行产品规划,全面推出最新一代产品。

“内卷”是当下这个行业的发展特点,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竞争过程。上汽大通坚持用产品力赢得市场和用户的信赖,我们不会去打价格战,因为市场和用户最终最认可的还是产品力。刚才提到的多款产品,无论是底盘架构技术、续航里程和能耗,还是产品的安全性,我们都全力打造出了让市场和用户更认可的产品力,做到行业领先。

问:现在大多车企都在搞柔性化生产,也都在做数字化。上汽大通在数字化和个性化定制方面的最新进展如何?

郝景贤:上汽大通一直不断迭代,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智能制造:比如刚才提到的两款新产品,都会在今年下半年投入到灯塔工厂中。第二个方面是智慧物流,也就是整个供应链——传统的汽车OEM提供给用户的选择就是高配、中配和低配,而上汽大通是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提供上千种甚至多达几千种的选项,同时又不增加额外的成本。第三个方面,智慧工厂不单单只是工厂,我们的工厂是透明工厂,全面打通数字化营销系统,在不同的制造阶段都会向用户透明,包括潜在用户和订单用户。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关注汽车产业政策、行业企业转型等,对自主品牌、主流合资品牌关注较多,擅长分析报道。
联系邮箱:puzhenyu@eeo.com.cn
微信号:pzy36996349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