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结构变了!这些风险认知你应该了解

姜鑫2023-04-21 14:45

记者 刘鹏 姜鑫  “家庭户的数量持续增加,平均家庭户规模不断下降,一人户数量大幅度增加,一代户比例迅速上升,老年人家庭户数量大幅度增加,中国家庭结构正呈现出小型化、老年化、独居化的趋势。”4月20日,《中国家庭风险保障体系白皮书(2023)》(以下简称《白皮书》)的发布揭示了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

同时,《白皮书》研究了家庭财富配置的变迁及家庭风险保障现状,指出家庭结构变化意味着在保障方面,过往传统的家庭成员互帮互助的形式进一步弱化,亟需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应对潜在风险,尤其是老年人家庭,商业养老、健康与护理等需求将不断增加。

《白皮书》是由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提供学术指导,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联合长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中国人民大学相关人口学专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相关金融学专家共同完成的研究项目,也是保险行业首次从家庭视角研究保险消费。

长城人寿董事长白力表示,研究组向全社会首提中国家庭风险保障体系理论,希望帮助消费者全面认知风险,并推动行业由单一客户向家庭客户服务转型。

“三化”趋势显著 金融资产占比上升

《白皮书》中披露的数据显示,过去20年间,得益于中国总人口数量的增加,家庭户数自2010至2020年间增加了9222万户,但由于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负增长,预计未来家庭数量增加的幅度将低于过去10年增幅。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副教授张航空介绍,过去20年从人口结构上看,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不断下降且降幅有扩大态势,单个家庭人口从2000年的3.46人降至2020年的2.62人,这个数据在一定程度上超出了预期,因为在2010年人口普查结束的时候,我们一度以为继续下降的空间应该不会太大。同期,单人家庭规模亦从2000年的2827.34万户大幅增加至2020年的12549万户;从家庭户规模构成来看,2000年至2020年间,一代户的比例从21.7%攀升至49.5%,二代户的比例则从59.32%下降至36.72%。

1

张航空表示,与此同时,过去十年,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拥有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数量,从2010年的1.23亿户增加到2020年的1.74亿户,独居老人户和空巢夫妇户超过四成。

2

张航空说,总的来看,家庭户的数量在增加,户的规模在下降,一代户和一人户的数量一个是在上升,一个是在增加,预计未来无论是老年人家庭户、独居老人户,还是空巢老夫妇家庭户,都会继续增加。

3

家庭结构的变迁对保险消费影响几何?张航空认为,家庭户数量的增加会带来家庭责任、风险与财富变化,80、90后有着更强的保障意识,提升了保险保障需求;再者平均家庭户规模的下降弱化了传统的家庭保障,市场化保障机制的需求进一步增加。最后,老年人家庭户数量大幅度增加,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对于养老、健康和护理保障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针对中国家庭财富情况变迁,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尹志超教授介绍说,基于2011-2021年十年间的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总体来看,过去十年中国家庭财富实现稳步增长,家庭财富均值从2011年的61.65万元增加至2021年的119.77万元,但自2017年以来增速有所放缓。

在家庭资产负债方面,过去十年,中国家庭负债均值及负债率呈不断上升态势。数据显示,2011年和2021年,中国家庭负债均值分别为3.07万元和7.40万元,且近年家庭负债率基本维持在6%左右。

尹志超认为,上述数据一方面反映出当前居民超前消费意识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折射出房贷、车贷等负债给居民财富积累带来较大压力。

尹志超表示,从中国家庭资产配置上看,房产占比整体偏高,但近年来,金融资产占比呈上升趋势,配置形式以储蓄为主。不过,随着资管行业的迅速发展、居民保险意识的不断增强,中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种类也日趋丰富,商业保险参与率逐年提升,由2011年的13.78%上升至2021年19.01%。

整体而言,随着房地产政策、税制改革等变化,中国家庭财富配置将越来越多地从住房资产转向金融资产,金融资产配置则由储蓄为主转向多元布局。

六大类型风险受家庭关注

据了解,为全面深入洞察中国家庭风险保障现状,本次研究面向全国各地重点城市,综合运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两种方法开展微观市场调研。定性研究方面,针对北京、上海、武汉、成都四地共计10组已购买商业保险的家庭进行深度访谈;定量研究方面,面向已配置商业保险的家庭开展问卷调研,共计完成9000户家庭的有效数据采集,调查范围覆盖22个省/直辖市,覆盖72座一至五线城市,主要为未退休人群及中高收入家庭。

据益普索(中国)咨询有限公司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海岚介绍,从家庭人口数量来看,参与调研的二人户与三人户占比达65%,多为保险产品的可支付人群及家庭;从家庭收入水平来看,参与调研的家庭平均年收入约35.4万元,家庭金融资产约140万元,其中三代户及以上家庭的平均家庭金融资产规模占比最高;从参与调研家庭的资产配置情况看,总体呈现出多元化特征,超过80%的家庭均配置了各类资产。其中,家庭人口规模较小、构成较简单的一人户、一代户家庭在商业保险上的投入占比相对更高。

随着国民财富积累的不断增加,以及保险保障意识的持续提升,近年来中国家庭抵御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白皮书》显示,中国家庭普遍对疾病、意外伤残、死亡、养老、财富保值增值、财富安全六类风险的关注度较高。

调研数据展示了一般、中产、富裕三个财富维度下,单身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等不同家庭的风险准备情况。整体来看,在保障力度方面,中国家庭在健康、医疗与养老方面存在较大缺口。调研显示,月收入1万元以上的受访者的预期退休金水平,低于未来长期养老所需资金;近6成的受访家庭每年自费医疗金额超过1万元,73.4%的家庭自费医疗比例在30%以上;60.7%的家庭认为抵御意外伤残/身故风险的心理安全金额为125.4万。

从商业保险购买主体来看,《白皮书》显示,目前保险产品的购买和配置行为主要以个人为主,不利于家庭全面认知风险和评估准备情况。在此次调研中,75.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考虑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的保障计划,并且,在服务需求上,医疗、健康管理和养老服务是最受期待的三大类家庭服务形式。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负责人朱俊生介绍,大多数中国家庭现有风险管理模式以社会保险为主,商业保障不足,同时家庭财富中房产占比偏高、金融资产中储蓄占比偏高。这种模式未来会面临三大挑战:一是人口老龄化下社会保险面临较大压力,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保障水平有限且未来难有大幅提升;二是由于房地产及税制改革等政策调整,未来房产增值空间下降,资产再配置需求提升,以房养老等传统保障形态受到冲击;三是国民储蓄当前均以短期为主,无法满足长期养老储备需求。

由此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多,未来国民以家庭为单位的风险保障水平亟待提升,商业保险配置比例有进一步增长潜力。

构建家庭风险保障体系

面对中国家庭现有的风险管理现状,《白皮书》研究团队创新性提出构建新型中国家庭风险保障理论体系,即基于家庭生命周期下的家庭责任、风险与需求,充分运用保险的保障属性、保值属性和法律属性,依托“保险+服务”综合解决方案,全方位、动态化实现健康、养老与财富等风险管理目标。

长城人寿总经理王玉改在发布会现场对新型中国家庭风险保障理论体系进行详解。王玉改表示,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家庭生命周期与家庭财富水平是影响家庭风险保障最关键的两大因素,被称为一级风险因子。一方面,基于家庭人口结构、成员个人生命周期的变化,家庭生命周期划分为单身期、初创期、发展期、成熟期和夕阳期。随着家庭生命周期的演变,家庭成员承担的家庭责任发生变化,由此产生了不同的家庭风险保障需求;另一方面,基于家庭可支配收入水平及家庭资产的积累量不同,家庭财富水平划分为一般、中产、富裕、高净值四个维度,随着家庭财富水平的变化,家庭风险保障需求及风险承受能力也会随之改变。

其次,中国家庭主要面临着死亡、意外伤残、疾病、养老、财富增值保值、财富安全六大风险,被称为二级风险因子。其中,死亡风险、意外风险和疾病风险可归类为基本风险。这些风险一旦发生,可能对家庭经济状况产生重大影响。养老风险,亦可称为长寿风险,是指家庭主要成员步入养老阶段后,收入与财富积累难以负担与养老生活相关的医疗、护理以及品质生活费用等。财富保值增值风险,主要指不确定经济环境下的资产缩水风险。财富安全风险,主要指债务、税收、婚姻等相关法律因素带来的财富损失风险。

基于上述风险因子,王玉改表示,处在不同生命周期与不同财富水平下的家庭,所关注的风险侧重点与优先级会有所不同,如一般、中产和富裕家庭普遍优先关注基本风险,高净值家庭则更关注财富安全风险;夕阳期家庭更为关注养老服务。由此,长城人寿依托影响家庭风险的一级因子和二级因子创新搭建了中国家庭保险配置模型,为处于不同生命周期、不同财富水平的家庭梳理出他们需要应对的主要风险类别及风险保障优先级。

4

 

《白皮书》还针对中国家庭面临的基本风险和养老风险,提供了明确的保障缺口测算方式,并为家庭成员的保险配置提供策略参考,强调充分运用保险的保障属性、保值属性与法律属性,建立健全家庭风险保障体系。如针对基本风险,以杠杆类账户弥补保障缺口;针对财富保值增值风险,以保值类账户应对经济不确定性;针对财富安全风险,利用法律属性进行税务筹划、债务隔离、资产保全、资产传承,保护家庭财富安全。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金融机构新闻部资深记者
关注证券、新三板、保险行业与上市公司相关领域。擅长深度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