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帅国 从3万到106万,中国车企用了十年,从100万到311万,中国车企只用了两年。2021年以来,中国车企迎来了走向全球的发展窗口期。根据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的判断,这个窗口期只有十年左右时间,“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机遇,(中国车企)就很难进入到全球的十大车企阵营中。”
在4月12日经济观察报主办的“大航海时代·汽车出海创新论坛”上,与会专家、企业人士,在回顾中国车企出海历史、发展现状与全球趋势的基础上,纷纷提出了各自观点。郎学红认为,近两年来中国汽车出口的大爆发,虽然有疫情影响下的外部原因,但核心影响因素还是在内部。
纵观中国汽车出海历程,2012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突破百万,达到106万的水平,但此后多年,出口销量一直在70万到100万左右徘徊。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销量突然翻倍增长,达到200万辆,2022年汽车出口继续高速增长,达到311万辆,同比增长54.4%。这一短期暴增现象引发业内广泛关注。
郎学红从内外两方面给出了解释。外因方面,由于国际大车企的供应商分布在全球的各个地方,三年疫情导致的零部件供应短缺、物流运输不畅等情况,严重影响了它们的生产销售工作。而对中国车企来说,国内整个的汽车供应链在全球是最完整的,因此在2021年,中国车企率先全面恢复了生产,填补了这一时期的市场空白。
内因方面,中国汽车在上世纪末开始走出国门,彼时国内汽车市场的消费正处于快速增长阶段,一些中国车企辛苦投入耕耘海外市场带来的回报远低于国内市场,另外中国车企当时走出国门也遇到了诸如俄罗斯加收关税等阻力,导致中国车企走出去的积极性不高。直到2018年,国内汽车市场出现了28年来产销首次负增长,意味着汽车市场走过了高速增长期,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中国的汽车产能已经达到3000多万辆,疫情三年,产能过剩的压力对车企来说越来越大,如何缓解这个压力,出海是必然的选择。“这个时候再耕耘国外市场,跟国内市场的回报来说也许是相当,甚至是会比国内市场回报更高的,这样的前提下各车企加大了海外市场的投入。”郎学红称。
更核心的内部因素是中国汽车产品竞争力的大幅提升。在国内市场快速增长的十几年中,中国车企的技术水平、研发水平、产品设计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步,已经和全球的车企几乎可以并肩,在智能化、新能源方面甚至是领先的。
“这些原因叠加在一起,才有了2021年从100万台到200万台的跨越,到2022年继续到300万台,不仅仅是偶然的外部因素促成的,内部因素是核心的因素,竞争力的提升,研发投入增强也是重要的原因。”郎学红表示。
实际上,汽车工业后发国家走向全球发展的轨迹是有迹可循的。日本和韩国的汽车产业同样是在本土市场进入低速增长时,开始大力拓展海外市场。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出海,经过了十几年的时间,高峰时出口量接近500万辆,现在在400万辆的水平。韩国从上世纪80年代起拓展海外市场,现在在海外市场占有率越来越高。
尽管中国汽车出口量已经成为全球第二,仅次于日本,但出口量并不是衡量一个国家汽车产业实力的唯一标准。对此,郎学红提出,“虽然我们已经达到了300万辆,今年可能会接近500万辆的海外出口规模,但是自主品牌目前的生产仍然还都是在本土生产,出口的部分按300万辆来说占到全部产量的10%出头。”
作为对比,日本8家主要车企在海外生产和销售的量远超本土,本土的产销最高峰是700多万辆,现在是500万辆,光是丰田一家在全球生产的量大概是1000万辆,加上本田、日产和另外几家,日企全球的产量在2500万辆的规模,本土只有500万辆最多700万辆的需求,海外部分消化掉整体产能带来的销售量贡献了三分之二,甚至是四分之三。
跟日本、韩国、德国相比,中国不能单看出口量,因为它们已经走过了贸易出口的阶段,现在只有少量产品是贸易出口,大量是在当地生产制造,而且是全产业链布局在当地生产制造。
为此,郎学红呼吁:“我们希望中国车企能够抓住未来,到2030年最多到2035年是布局海外的时间窗口,如果不能抓住这个时间窗口,中国车企就很难成为海外销量和国内市场比例1:1甚至海外销量超过国内市场的全球车企,(从而)在top10的行业中占到一两席。”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