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鑫 4月12日,腾讯微保联合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了“2023普惠医疗保险行业论坛”。论坛上,不少专家学者就“惠民保”近几年来的发展和不足进行了探讨。
从2015年深圳开始推出,“惠民保”发展已经有了近8年的时间,特别是自2020年之后呈现迅速发展状态,各地全面开花。据复旦大学风险管理与保险学系主任许闲介绍,目前已经有67%的“惠民保”经历了两年以上的承保周期。
“惠民保”呈现了哪些特点和趋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保险学会副会长孙洁分享了她对“惠民保”的观察。
孙洁表示,从目前参保的现状看,不同省市的参保差异比较大,呈现两极分化的状态,绝大部分“惠民保”的参保率是不足15%的,部分地区的参保率出现了10%到40%的下滑;从产品角度来看,目前“惠民保”的省市统筹趋势明显,从“一城多险”、“一城多策”向“一城一险统筹”,“一城多险”的情况有所改善;从产品形态来看,2022年全国“惠民保”产品的住院医疗和特殊门诊的免赔额呈现了降低的趋势。
在孙洁看来,免赔额从2万元下调,对参保人是有利的,但是对保险公司来讲,如果缺乏精算,可能有赔穿的风险;而对于没有降低2万元赔付线的“惠民保”产品来说,很多健康人是无感的,产品的高赔付门槛、均一的费率和无限制的承保,都成为年轻群体和健康群体参保“惠民保”的阻力。
孙洁还发现“惠民保”存在赔付方面存在不均、过度医疗的问题。其所在课题组进行调研发现,城镇地区“惠民保”赔付或保障水平较高,农村和乡镇地区保障程度偏低,县区覆盖的病例数袁园低于市区所覆盖的病例数。产品同质化和政府指导难也是“惠民保”产品存在的问题。
基于上述问题,孙洁建议采用基于医保DRG/DIP按病组支付的新型“惠民保”产品形态。孙洁表示,按病组支付模式的“惠民保”产品形态能够从根本上提升参保率,按医保“以收定支”的原则稳定赔付率,能够更加持续稳定的运营。
论坛上,原中国保监会党委副书记、副主席周延礼在致辞中也就“惠民保”产品的健康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他表示,“惠民保”的未来发展,可以考虑出台相关政策,提升业务经营的规范性和可持续性。“惠民保”不仅需要找到产品成本、服务质量、可持续能力间的平衡点,还需提升数字化、特药服务、健康咨询等能力,发展“智慧医疗+商业保险”的模式,像腾讯微保这样的科技平台方,应充分发挥便捷高效的线上化运营能力、提升用户获得感和信任感的全周期服务能力,助力普惠保险找到高质量发展路径。
谈及惠民保未来的发展,许闲认为,惠民保应在主流险种之上,进一步实现人群细分和险种创新。惠民保更加惠民,解决惠民保地区差异显著,以惠民保为基础,开发细分市场满足多元化需求或是惠民保发展的大趋势。
腾讯集团高级顾问任汇川也谈及了其对“惠民保”的看法。在他看来,对老百姓来说,惠民保是最划算、最具性比的保险产品之一,用低价格解决一般人的大事。但“惠民保”的发展也备受担忧:到底是走向规模发展的正循环,还是出现了赔付成本升高的负循环可能只是一念之差。“惠民保要可持续,需要同时具备市民投保率高且稳定、商业保险公司愿意接受微利、医疗理赔既要无息赔又要不失控等条件,但因为投保个体健康程度的差异,不同的承保的保险公司之间的博弈又可能形成两个困境循环,营销投入、投保率、产品盈亏之间形成矛盾三角,归根到底,普惠性还是商业性是‘惠民保’面临的根本性矛盾,凡此种种都决定了惠民保处于一种相对脆弱的平衡之中,但这正是多利益体关系的一种必然”。
在任汇川看来,这也不一定无解,政府背书的推动,商业保险公司愿意用普惠社会价值来弥补部分的商业价值缺口,平台推动低成本的营销和运营模式创新,这些都有望将车轮推向良性循环的轨道。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