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胡群 2023年以来A股整体呈现先上涨、后震荡的格局,截至4月12日,上证综合指数报收于3327.18,较年初上涨7.7%。
“A股利多因素主要包括经济金融数据回暖带动市场信心修复、资本市场吸引力增强带动外资净流入,以及资本市场改革提速,政策利好带动估值修复等。”4月11日,中国银行首席研究员、恒昌宏观经济研究室学术顾问、世界金融论坛高级研究员、国家制造强国战略咨询委员会委员、2022年银行业引领型新闻宣传专家宗良向表示,随着经济复苏、资本市场回暖,私募股权行业也将一改2022年的颓势,有望迎来稳健发展。
预期与信心
3 月人民币贷款增加强劲,从2月份的1.81万亿元增加到3.89万亿元人民币。4月11日,央行公布数据显示,3月新增社会融资规模5.38万亿,同比多增7079亿。3月末,广义货币(M2)同比增长12.7%,增速比上月末低0.2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同比增长5.1%,增速比上月末低0.7个百分点。
“3月信贷保持同比多增势头,背后是宏观经济继续修复带动贷款需求回升,以及政策面延续宽信用基调;此外,在企业贷款总量和结构延续改善的同时,主要受益于消费修复和楼市边际回暖,3月居民贷款也实现较大幅度同比多增。”东方金诚研究员王青认为,展望二季度,伴随经济进一步修复,市场融资需求扩大,金融数据、特别是信贷强劲增长势头有望延续。但3月金融数据也表明,当前经济恢复仍不均衡,房地产市场有待进一步回暖,后期需要进一步挖掘居民消费、民间投资等经济内生增长动能,减轻对基建投资的依赖。
信贷是经济增长的领先指标,中长期信贷反映市场主体对未来经济景气度的预期,与股市中枢相吻合。
4月9日,宗良在2023恒昌高端财富论坛上解读《恒昌2023上半年宏观经济展望及资产配置策略指引》(以下简称《指引》)时表示,资产配置方面,境内股债资产的预期回报或将好于境外市场,境内权益资产的盈亏比或将优于固收资产。A股大概率震荡向上,结构性行情依然是未来的主要演绎方式,并前瞻性看好硬科技、新能源、创新医疗三大黄金赛道的投资机会。
《指引》显示,从经济层面看,国内疫后经济复苏对中国股市形成较强支撑。政策层面看,“稳增长”政策将继续显效、加码,货币宽松环境将持续。市场层面看,经过2022年的市场大幅回调,A股整体估值水平回到了低位,具有较强的吸引力。预计2023年上半年A股或将进入震荡上涨阶段。
不可忽略的是,虽然中国经济将全面进入疫后修复期,考虑到国际地缘政经关系依然复杂多变,全球经济增长动能进一步减弱,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仍然较大,国内疫情“疤痕”效应存在,经济回升基础尚不牢固。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李扬认为,表面上看,疫情不同于金融危机,似乎只要疫情过去,经济就会很快恢复,实则不然,疫情可能会给社会留下长期的疤痕,很长时间难以平复。一是打击乐观精神和风险承受意愿,在民众内心留下疤痕;二是人力资本因为失业期延长而受损;三是使得债务破坏资产负债表的平衡。这些显然不是一两年能够得到修复,就像很深的疤痕不可能通过一两年消除,因此消除疤痕效应是要持之以恒的。
2023年第一季度,中国人民银行开展的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倾向于“更多消费”的居民占23.2%,比上季增加0.5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储蓄”的居民占58.0%,比上季减少3.8个百分点;倾向于“更多投资”的居民占18.8%,比上季增加3.3个百分点。
虽然居民消费意愿、投资意愿在增强,储蓄意愿在减弱,但3月住户存款增加2.91万亿,在较高基数的情况下依旧同比多增2051亿元。浙商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超认为,居民超额储蓄继续积累,居民超额储蓄较难大量释放至消费、购房,经济结构转型升级是导致居民对未来收入预期悲观的根本性原因,疫情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其影响,也因此居民超额储蓄的释放将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这将导致M2回落的进度和速度较此前预期的更慢。
“与我们交流的投资者普遍缺乏信心,投资者的一致预期(尤其是国内投资者)是2023年为弱复苏之年。”瑞银中国股票策略研究主管王宗豪近日发表中国股票策略表示,市场未反映强劲复苏态势,约65%的MSCI中国成分股已公布2022年4季度业绩(部分A股公司仍未公布),净利润同比下滑8%,约60%的公司低于市场预期。尽管2022年4季度业绩不佳,但股价反应整体平淡,过去1个月MSCI中国的2023年市场预期仅微降1%。
自2023年春节以来,A股市场总体呈弱势震荡态势,行业轮动加速。瑞银证券中国股票策略分析师孟磊认为,投资者的担忧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经济复苏最快的阶段可能已过,且调研显示全国经济复苏节奏并不均匀;场外资金流入股市的节奏放缓。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A股市场“快速轮动”加剧。华夏基金认为,由于缺乏趋势性的主线,在存量博弈的市场环境下,各类主题和行业此起彼伏,热点层出不穷,A股快速轮动的行情达到近10年极致,赚钱的难度也随之大增。
市场轮动快的趋势可能会延续2023年全年。4月11日,中国建投投资发布的《中国投资发展报告(2023)》预计,今年A股市场波动可能会较大,2023年A股市场可能类似2022年,轮动较快,没有持续占优的行业或者风格。
私募股权投资展望
2022年,全球金融市场波动明显加剧,A股震荡调整,给私募股权市场带来巨大挑战。数据显示,2022年,A股上市企业合计428家,较2021年同比减少18.32%,但在428家上市企业背后,VC/PE的渗透率为75.23%,较2021年增加5%左右。
据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2022年中国股权投资市场研究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VC/PE募资金额2.16万亿元,同比下降2.3%;投资数量10650起,同比下降13.6%;投资金额9077亿元,同比下降36.2%;退出数量4365笔,同比下降3.7%。
“从整个大的环境来说,当前还处于低迷中复苏的阶段,并不特别乐观,可投资的资产不是那么多。即使是近期股市中的‘科技牛’,也只是结构性的,绝对不会像过去有大牛市。”英诺天使基金创始合伙人李竹表示,2022年境内上市下滑了将近20%,境外上市下滑了将近一半。今年一季度美国的IPO数量和IPO募集额仍在大幅度下降,实际上美元流动性对中国企业的支持正在逐渐消失,2022年美元基金在中国的投资下滑了70%,未来无论是人民币基金还是美元基金退出,都要以A股为主。另外,注册制取代审批制后,赚钱的效率会下降,上市公司会越来越多,但并非所有股票都会涨。
“随着中国放宽疫情限制措施,加上待投资资金有望蓄势待发,私募股权投资预计将在 2023年反弹”。毕马威发布的《2023年资产管理和私募股权展望》显示,由于投资者在短期内仍会保持谨慎,私募股权活动的复苏不可能一蹴而就。但在2023年第二季度及以后,预计投资势头将强劲回归。
“进入2023年,私募股权的估值要比相当长一段时间以来都更具吸引力。不论是风险投资还是未上市成熟期投资,整个私募市场都是如此。此轮调整始于2022年初,上市股票大幅回调。此后,市场一直受到高通胀、高利率和高波动的困扰,而这种情况当今的许多投资者从未经历过。”特许金融分析师、私募投资联席主管Michael Carmen称,纵观早期、中期和成熟期未上市公司,相信生物科技、气候科技以及其他行业的创新水平将有增无减。
虽然市场前景看似可观,哪些领域更有机会?
“重点关注硬科技、新能源、创新医疗”。《指引》显示,中国正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型,着力于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努力在智能制造、绿色制造等方面实现突破,培育一批“专精特新”企业成为产业链供应链上的重要生力军。以半导体、国防、数字经济、“专精特新”等为代表的硬科技将获得长足发展。在股市上升阶段,成长股表现往往较优。中长期来看,“双碳”目标远景规划下,储能领域、绿电、新能源相关基础设施等领域将成为真正的政策发力点。以光伏、风电、氢能、储能、锂电为代表的中国新能源市场发展向好,将获得资本市场的持续青睐。同时,随着宏观层面和行业层面支持政策延续,新能源市场景气度保持高位。
《指引》认为,当前人口结构老龄化和疫情后公众对健康的关注度提升,将推动中国医疗需求持续增长。中国正处于“卡脖子”技术突破关键窗口期,展望未来,创新仍将是行业基本趋势,包括创新医药、创新器械、创新生物制品以及创新服务商等在内的创新医疗是行业主要增长动力。尤其,近几年,随着国家政策扶持力度的进一步加大、自主创新意识的提升及研发投入增加等因素,创新药越来越受市场关注。医药行业的专精特新以及国产化率较低的创新医疗器械相关企业也将有望迎来高增长,是未来的投资主线。与此同时,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加速构建企业上市多样化融资途径,也将助推创新加速。
“我们认为中国将持续加大对本地半导体、先进机械和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富达国际预计中国将更关注科技自立自强,并着重推动高端制造业发展。这将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先进科技领域的全球竞争力,并有望加速数字化发展。
根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统计,2023年以来国内投资、上市和并购数据中,半导体及电子设备、生物技术/医疗健康等领域已稳居前列。以2月VC/PE市场投资案例数量为例,排名前三的行业分别是:生物技术/医疗健康、IT、半导体及电子设备,共计140起投资案例,占比56.5%,其中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行业涉及案例数量为53起,半导体及电子设备39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