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田“新体制方针”反思电动进程失策 将放权中国市场完成研发自循环

周菊2023-04-12 09:56

记者 周菊 “丰田从今年就要开始建立一个中国可以完成自循环的研发体系。也就是说,未来大家接触到的更多车辆的产品和技术,将是由我们中国的工程师,我们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共同进行研发和制作出来的,更符合中国消费者的产品。”4月10日,丰田中国举办线上媒体交流会,对丰田近日发布的新体制进行了相关解读。

在此之前的4月7日,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在东京举行以“继承与进化”为主题的“新体制方针说明会”,这也是丰田新社长佐藤恒治4月1日就任以来的首次记者会。在此次会议上,丰田汽车宣布加快电动汽车发展战略,提出将在2026年前推出10款新的纯电动车型,并将在2026年前实现每年销售150万辆电动汽车的目标。

“汽车行业目前正处于生死攸关的境地,丰田要跳出旧有框架,跳出旧有的思维模式。”佐藤恒治在说明会上表示。数据显示,2022年丰田汽车纯电动车型的销量仅为2.4万辆,这意味着,要实现新目标,丰田汽车纯电动车型销售规模需要在4年内提升60倍以上。此前在电动化转型上被认为偏谨慎的丰田汽车将开启“激进模式”。

早在2021年,丰田就发布过电动化战略目标,计划在2030年前在全球范围内推出30款纯电动汽车,于2030年实现全球销售的新车中有三分之一为纯电动汽车,约350万辆。且丰田提出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此次丰田公布的2026年销售150万辆纯电动车,可看作是其中期目标指引。

丰田纯电动车销量目标的达成将借助于丰田汽车全新开发的平台及车型。据丰田汽车副社长中岛裕树在说明会上介绍,新一代产品的续航里程将会是现在车型的两倍,且丰田的下一代纯电动车型将采用与Woven By Toyota联合开发的全新操作系统。此外,丰田汽车还将为新一代纯电动汽车设立全新部门,并逐步减少开发成本。

那么中国市场在丰田的全新管理架构和体制下,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丰田中国在接受包括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从全球的技术研发和体制的角度上来讲,接下来丰田将给予中国更多的支持,形成以中国为核心的智能化和电动化研发体系。同时,未来还有可能实现产品和技术在中国研发,再走向丰田全球主要市场。

换言之,丰田在中国市场的研发模式将发生巨大改变,中国市场的战略地位进一步升级。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丰田产品沿用的是以日本为核心进行研发,然后分发至全球主要市场,这套模式此前被证明是成功的。但丰田中国表示,在当前的智能电动时代,随着各个地区尤其是中国对于好车的要求和判断基准提升,丰田全球研发体系已经开始不适应。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在电动智能化时代,如5G通信、软件应用等方面,中国在全球都是独树一帜的,如果是丰田要在未来发展纯电动车,要发展智能化,要制造更好的汽车,那么必须要依靠中国现地的智慧、现地的工程师、现地的合作伙伴,和现地的研发体系的力量。”丰田中国表示。

在新的研发模式下,丰田在中国常熟的研发中心和在上海的先进技术研发推进公司,以及一汽丰田和广汽丰田两家合资公司,未来在研发方面都将进行大范围的资源投入和升级。

按照规划,丰田汽车2024年将在中国市场推出两款全新电动车型。“丰田现在是以地区和商品为中心的经营体制,那么在这些地区里面尤其是中国,到2024年将投入两款全新的电动车,这两款全新电动车的概念车将在马上进行的2023年上海车展进行发布。”丰田中国在接受包括在内的媒体采访时表示。

丰田强调将通过多技术路径共同发力,实现电气化转型和碳中和,包括纯电动、混动、氢燃料电池汽车等。

在此次沟通会上,丰田中国还对近期备受关注的与海马汽车在氢燃料电池车方面的合作进行了回应。3月24日,丰田与海马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两者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开展战略合作。对此丰田中国回应,在与海马此次的合作中,丰田是零部件供应商的定位,将Mirai的乘用车氢能驱动系统提供给海马,海马则在它自有车辆的平台和框架上进行搭载,然后再结合海南的一些比较特殊的地域性政策,进行实际运营。

丰田还与中国的比亚迪保持着战略合作关系,目前比亚迪旗下弗迪动力提供的电机和电池已经搭载在丰田全球首款纯电轿车bZ3上。丰田中国表示,其与比亚迪的合作将首先面向国内消费者,未来期待产品可以出口销往东南亚、欧洲以及美国,但短期之内还是以面向国内的需求和销售为主。

总体来看,中国市场在丰田全球业务中的重要性在不断提升,2022年丰田全球销售为1048万辆,其中在中国市场的新车销量约为194.06万辆,占比接近五分之一。作为全球汽车巨头,丰田在中国有着庞大的用户基础,但目前以传统燃油车为主,而在新的市场形势下,丰田如何快速转型,持续占据用户的购车清单,将成为其接下来的艰巨挑战。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行业产业报道部记者
关注汽车行业发展,对新能源、自主品牌及新出行关注较多,擅长深入报道及数据分析。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