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姜鑫 尽管2022年年报尚在披露期,上市险企已悉数完成了业绩披露。
对于保险行业来说,202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国内经济发展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人身险业仍处于深度调整和转型期,保险行业保费收入增速进一步放缓。
在中国人寿董事长白涛看来,“2022年很难,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都是比较难的一年,以前年份是负债端困难的时候,资产端还可以,资产端难的时候负债端恰恰又上升。去年不然,去年是两端承压,这种情况在历史上是很罕见的”。
如此年份,上市险企交出了怎样的成绩单?在各自转型发展的道路上,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或许在业绩报告中可以窥得答案。
业绩全扫描 走过艰难2022
记者,统计了阳光保险(6963.HK)、中国太平(0966.HK)、中国平安(601318.SH)、中国人寿(601628.SH)、中国太保(601601.SH)、新华保险(601336.SH)、中国人保(601319.SH)七家上市险企旗下人身险业务发展情况,来观察寿险头部公司2022年的发展情况。
数据显示,七家公司的人身险业务累计实现保费收入1.8万亿元,占人身险2022年2.45万亿保费收入规模的73.5%。2022年人身险行业保费总规模微增4%,而七家上市险企的人身险业务板块中,只有阳光人寿、太保寿险以及太平人寿的保费实现了正增长。
利润上,2022年,7家险企累计实现净利润1226.8亿元,国寿寿险、平安人寿以及太保寿险盈利规模在百亿之上。保费缓慢增长的同时,几家上市头部险企因投资端以及代理人渠道等原因影响,2022年业绩出现大幅下滑,有的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3成。仅有阳光人寿的净利润实现了个位数正增长。
内含价值是评估保险公司价值的重要指标之一,是经调整的净资产价值与考虑了扣除要求资本成本后的有效业务价值两者之和。几家公司中,国寿寿险、太保寿险、太平人寿以及阳光人寿均实现了正增长,但一年期新业务价值的大幅下降,仍然可以看到负债端承压的痕迹。
新业务价值指过去一年售出的人寿保险新业务所产生的经济价值,其结果与年化新保费、新业务价值率相关。数据显示,平安人寿及健康险以及中国人寿一年期新业务价值在百亿元之上,太保寿险则由去年同期的百亿规模之上降至92亿元,降幅高达31.37%。除阳光人寿外,几家险企的一年新业务价值均呈现两位数的负增长,新华保险降幅最大,近六成;人保寿险、太平人寿降幅则在2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降幅较2021年同期已经有所回暖。
“在2022年制定规划的时候,认为2022年怎么应该都比2021年情况好,但实际的发展跟我们的预期有比较大的差距,取得这样的成绩实属不易。”新华保险董事长李全如是谈及公司业绩。
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姚波在谈及业绩时亦表示,2022年是非常困难严峻的一年,外部环境复杂多变,消费需求承压,资本市场波动等因素对公司多个业务板块造成不同程度的冲击,经营面临多重重大挑战。
在白涛看来,2022年的艰难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首先,行业保费的增长速度处在历史上的低位。1980年到现在40多年来,行业保费绝大部分年份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去年增速是2.8%,处在较低的水平;其次,行业新单价值率处在低位。不管是价值的规模,还是价值率从最近三年来的上市险企披露的数据来看都处于下降的趋势;第三,投资收益情况(不乐观)。去年十年国债期的收益率2.8%,处在历史低位,基于此,行业的投资收益率也是处在较低水平,行业平均投资收益仅为3.76%。
银保回归 个险渠道转型路仍远
无论是净利润的下滑还是新业务价值的两位数负增长,无外乎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负债端个险渠道人力锐减、新单下滑,投资端波动带来了不小压力。
其实,自2019年以来,寿险行业就迈入了转型调整的新周期,而转型的核心就在于个险渠道的承压。
数据显示,除阳光人寿外,几家上市险企个险渠道保费规模均出现不同幅度的下滑,人保寿险下降幅度更是接近10%。在规模上,国寿寿险和平安人寿均在4500亿以上规模,占据保费总收入的绝大部分。太保寿险、新华保险以及太平人寿均在100亿以上以及200亿以下规模。
在代理人数量上,经济观察报记者粗略统计,7家险企代理人规模累计脱落达到84万人。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国寿寿险个险销售人力为66.8万人,其中,营销队伍规模为43.0万人,收展队伍规模为23.8万人;平安人寿个人寿险销售代理人数量为44.5万人;新华保险个险营销员人力为19.7万人;太平人寿个人代理数目为39.11万人;人保寿险“大个险”营销员为9.74万人;太保寿险月均保险营销员27.9万人,2022年期末保险营销员24.1万人;阳光人寿月均人力6.299万人,2021年均值为8.11万人。
2022年新华保险个人代理人队伍规模锐减过半。谈及个险渠道发展时,新华保险新上任的副总裁王练文表示,在过去一年里,新华保险的总销售人力是下降的。主要原因客观上是行业在调整,公司也需要调整,主观上是队伍虚的人力比较多,实的人力要提升,基于此,公司做了主动的清虚,为了使公司可持续长远发展,定了三个步骤:提产能、优结构、稳增长。
王练文还表示,新华保险在2022年人均产能较上年提升了20%多,2023年一季度出单的能力较去年同期提升,基本上翻倍。下一步会在优化结构和稳定增长方面着力,稳定结构要稳定队伍中的绩优能力占比,要稳定长年期产品的占比,还要稳定在队伍建设上的投入,降低在业务推动上的投入,使得公司的发展有一个得以永续的前提。
在行业纷纷“提质”的转型过程中,产能是最为直接的转型实践结果,面对代理人大军如潮水般褪去,坚持下来者均有着不错的业绩。而在年报中,上述公司的人均产能均呈现上涨态势,不少公司人均产能在10000元以上,此外,13个月或14个月保单继续率指标也有所好转,几家公司均有不同幅度的提升。
中金公司在一篇探讨寿险投资机会的研报中表示,过去几年行业增长压力最大的险种为以重疾险为代表的长期保障型业务,重疾险大幅下跌的过程中亦对各家公司围绕重疾险搭建的经营模式(采用人海战术的代理人渠道、销售策略)带来较大挑战。随着重疾险在各家新业务中的占比已降至较低水平,即便保障型业务继续疲软,我们预计储蓄型业务有望凭借大环境带来的发展机遇支撑行业未来实现两位数以上的价值增长,代理人收入、规模亦有望随价值重回正增长之后相继出现企稳,行业进而步入新的增长周期。
而李全在介绍公司业绩亮点之时表示,2022年新华保险推动多元化的长期险转型,推出了增额终身险,中长期年金、两全险、月交养老险多种产品,加大了销售力度,整体险种结构更加倾向于均衡。
而在渠道角度来看,银保渠道扛起了保险行业保费增长的大旗。数据显示,几家险企银保渠道均实现不同幅度的增长,特别是太保寿险银保渠道增长幅度高达308.72%。但在总体规模上,除国寿寿险外,均在500亿以下。
平均净投资收益4.32%
上市险企利润下滑,更多的是受投资端影响。
新华保险副总裁杨征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2022年不仅对寿险,对整个投资和资本市场领域来说都非常艰难。从整体投资来讲,按照新华保险一贯秉承的价值投资的理念,可以说寿险投资大起大落是反常现象,应该是稳健提升的。
数据显示,在行业角度看,A股五大险企2022年年报披露的总投资收益合计为4595亿元,同比减少997亿元,降幅17.8%。
中国平安表示,2022年保险资金投资受到资本市场的不确定性影响,有所承压。在市场波动较大且信贷风险增加的背景下,公司并未提高风险偏好。“总体来讲,2022年是很困难的一年,我们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创造了相对稳定的成绩。”中国平安首席投资执行官邓斌表示,在2022年股票投资方面遇到最大的困难是板块高度轮动,由于板块轮动速度太快,体量庞大的保险资金难以跟上。
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平安实现总投资收益931.98亿元,同比下降29%;中国太保2022年实现总投资收益765.37亿元,同比下降17.9%,公司称主要原因是证券买卖收益降低。
在收益率上,阳光保险、中国人保、新华保险、中国太保、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平安的总投资收益率分别为5%、4.6%、4.3%、4.2%、3.94%、3.31%以及2.5%,均值为3.65%;净投资收益分别为4.1%、5.1%、4.6%、4.3%、4%、4.02%以及4.7%,均值为4.32%。在变动方面,除中国太保外,几家公司总投资收益均出现下滑;净投资收益率方面,阳光保险、中国人寿、中国太平、中国太保出现负增长。
在谈及2023年投资展望时,邓斌指出,2023年,平安仍然会积极主动配置长久期的利率产品,如国家规划的发行专项债。关于股票市场,邓斌表示,2023年会是有结构性机会的一年,平安将保持在战略资产配置牵引下,加强战术配置,包括板块轮动、节奏的把控。此外,平安会通过在市场上寻找最优秀的投资经理,通过MOM、FOF等投资渠道创造超额收益。
中国人寿副总裁刘晖则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当前的中国经济整体呈现复苏态势,市场风险偏好有所回升,股市有结构性机会。在具体品种配置上会根据市场情况,刘晖则在三方面进行了介绍:一是固收方面做强底仓,把握利率高位,竞争性配置信用类品种;二是权益投资方面保持稳健,统筹好收益增强和波动管理;三是在另类投资方面,将做优另类投资品种,增加多元化、分散化的配置,特别是会加大期间有稳定现金流的另类投资品种的配置。
2023年在行业发展上,上市险企的业绩发布会中可以听到诸多管理层带来的积极答案,这似乎也意味着,转型或将迎来拐点,但成绩单如何,还要从下一季度财报中寻找答案。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