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营收增速整体放缓 今年净息差下行压力有多大?

老盈盈2023-04-06 17:08

 记者 老盈盈 上市银行2022年财报还在陆续披露之中,但从目前已公布年报业绩的银行数据来看,2022年银行业营业收入整体放缓,部分银行营收甚至出现负增长,引发市场关注。

记者综合各大银行管理层在业绩发布会上的信息,发现其普遍认为:上市银行营业收入的放缓与行业趋势一致,主要是因为LPR和市场利率下行,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叠加存款成本较为刚性,导致净息差进一步收窄;此外,2022年债市大跌导致非息收入增速下降,也对营业收入产生了一定影响。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进入2023年以来,由于部分存量贷款在一季度重新定价,可能会对银行净息差产生进一步的较大影响。那么,今年的息差变动趋势会呈现出何种特点?息差能否在一季度见底后逐步企稳呢?

从记者的采访了解来看,部分银行管理层认为,一季度息差会延续行业性下行趋势,但后续会随着经济持续回稳、市场主体有效需求和消费稳步回升,息差的下行幅度将有所放缓,并逐步企稳;但亦有银行管理层认为,息差的下行趋势可能依然会持续相当长时间。

银行业营收放缓 部分负增长

从已知数据看,2022年银行业营业收入增幅整体呈现出下滑趋势。根据中信建投研报的统计数据,2022年已披露年报的上市银行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约0.4%,整体呈现出增速下滑趋势,其中国有大行、股份行、江浙农商行营收增速同比减少8.1个百分点、6.2个百分点、1.8个百分点。

2022年更有部分银行的营业收入出现了负增长的情况。国有大行中,建设银行营业收入8224.73亿元,同比减少0.22%;工商银行营业收入9179.89亿元,同比下降2.6%;股份行中,光大银行实现经营收入1516.32亿元,同比下降0.73%;华夏银行业绩快报显示营收为938.08亿元,同比下滑2.15%;民生银行营业收入同比15.6%的负增长,已经是连续两年同比负增长;城商行中,根据业绩快报数据,上海银行实现营业收入531.12亿元,同比减少5.54%。

正如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言,2022年银行面临的是风险方面的挑战,2023年银行面临的是营收方面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信贷定价带来的息差收窄。

从各个银行业绩会上,记者发现市场非常关注银行营收增长趋势。对此,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记者表示,一方面可以通过银行的经营状况,从侧面了解中国经济整体的表现,另一方面今年欧美发生了银行业危机,市场也会较为关注国内银行经营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

银行营收整体增速下行,究其原因,大致有二:净利息收入方面,LPR和市场利率下行,加上去年疫情多点爆发,影响企业开工率,居民消费意愿下降,有效信贷需求不足,叠加存款成本较为刚性,净息差进一步收窄;非息收入方面,股市波动债市大跌导致四季度非息收入增速显著下降,拖累营业收入。

根据财报,除了中国银行、宁波银行等银行逆势上涨之外,各大银行净息差收窄幅度不一:建设银行下滑了11个BP、工商银行收窄了19个BP、农业银行下降了22个BP、招商银行缩窄了8个BP。

中国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业绩会表示,从资产端的情况来看,继续贯彻让利实体经济、下降融资成本的政策,银行贷款利率也有所下调,另外市场利率去年大部分时间也是下行的,债券投资的收益率也下降了。

“除了LPR下行之外,还有一个更大的压力,是一种隐形的压力,就是由于资产荒带来的资产处置的压力,使得新发放贷款的定价下行,实际上不是一个基准利率的下行,而是一个由于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所带来的价格下行,这方面的影响更大,所以这两者叠加起来对整个资产收益率定价的影响是比较大的。”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兼财务负责人彭家文称。

负债端方面,综合各银行管理层的看法,主要是面临经济的三重压力,大家都选择了一种保值增值的方法。因此无论是企业还是居民,存款都呈现了定期化和长期化的趋势。

今年息差能企稳吗

对于LPR的多轮下调,影响可能只是体现了一部分,存量贷款的重定价将在2023年产生实际影响,尤其会对今年一季度产生较大扰动,进而影响银行净息差。市场较为关注的问题是,一季度息差是否能探底,之后每个季度的息差是否能逐步改善。

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对记者表示,除了贷款重定价的影响之外,目前新发放贷款利率也处于低位;另外,提前还贷也会对银行的息差产生一定影响,因为提前还贷的资产可能利率比较高,还完之后银行去放款,利率可能相对会低一些,所以对银行的息差也会有一定的影响。

他认为,就今年来看,息差还是会相对承压,一季度的息差压力最大。

对于今年四个季度息差的走势,各家银行管理层看法则略有差异。生柳荣判断称,从4个季度分布来看,一季度影响稍微大一点,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的下滑会趋缓。中国农业银行行长付万军则认为,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情况看,受LPR重定价、市场和消费需求恢复节奏滞后等因素叠加影响,预计一季度息差延续行业性下行趋势,后续随着经济持续回稳、市场主体有效需求和消费稳步回升,其下行幅度将有所放缓,并逐步企稳。

彭家文的看法则相对不那么乐观:“一季度我们感觉到两方面存在压力,第一个就是住房按揭贷款没有明显复苏,第二是存款成本没有明显的下降,应该说基本还是维持刚性。现在大家只是注意一季度,如果持续看二季度、三季度、四季度,我们认为这种利润下行的压力会持续下去,这个是大家不愿意见到的,但是又不得不看到的一个事实。”

那么,从中长期看,影响息差变动趋势的因素,例如政策端推动利率下行的压力是否会降低?存款付息成本还有多大的压降空间呢?

对此,周茂华向记者表示,过去几年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复杂变化,企业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金融机构加强了逆周期调节,加大了对实体经济的让利和支持力度。金融与实体经济是共生关系,从中长期来看,金融机构需要合理让利实体经济,降低金融顺周期性,尤其要提升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适配性,让金融机构与实体经济形成良性循环。

“金融机构减费让利可能是一个大的趋势,经济相对好的时候,让利的幅度会相对小一些,经济下行的时候对让利的要求会相对高一些。”廖志明亦如此认为。

对于能否降低负债端的成本,廖志明则表示,关键要看能不能多一些结算性活期存款,从中长期去看的话,存款利率还会趋于下行,“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率是1.5%,如果从长远来看,可能甚至会趋于0,但是这个要看多久的一个问题,今年存款利率会相对平稳,因为今年经济是有所复苏的,存款利率下行的难度会大一些,经济增速越低,存款利率可能才会越来越低。这几年受存款定期化的影响比较大,银行的存款付息易上难下。”

周茂华告诉记者,目前来看,由于市场流动性保持合理充裕,存款仍维持高位,部分银行存款利率降低仍有一定空间;但随着消费、投资需求回暖,存款逐步向常态收敛,存款市场供需关系有所变化,存款端调降空间就会受到一定挤压。

记者也注意到,一些银行尝试通过利率互换及其它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对冲部分利率风险以弥补息差下降的缺口,今年想进一步加大这方面的努力。

对此,廖志明认为,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未必能完全管理到位,对冲风险也可能会损失一些收益,例如对冲未来利率上升的风险,但未来利率有可能会往下走,各种走势其实很难判定,对银行而言可能多了一些工具进行调节,但其实没有那么完美的工具。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广州采访部主任
关注华南金融机构、资本市场及区域内重大新闻事件报道。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