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周菊 最近丰田汽车和海马汽车的一则合作消息引起业内关注。3月24日,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田”)与海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海马汽车”)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两者将在氢燃料电池汽车研发与产业化领域开展战略合作。
此次合作是丰田在中国首个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的合作项目。根据规划,双方将海南岛作为一个大型体验测试场,在海马汽车第三代氢燃料电池汽车上搭载运用包括日本丰田第二代Mirai电堆在内的成熟部件及系统,搭载该系统的车型计划2023年内在海南岛投入示范运营,并逐步扩大规模。
丰田是国际车企巨头,2022年全球销量达1050万辆,连续三年蝉联全球销量冠军。而海马汽车近几年在市场上的存在感越来越弱,尤其是不再给小鹏汽车代工后,其销量急转直下,2022年销量仅为2.44万辆,同比下降17.35%,预计2022年净利润亏损12亿元-18亿元。
如此明显的强弱对比,丰田和海马为何能够走到一起?
首先,双方的合作聚焦在氢燃料电池车方面,海马汽车所在的海南省很适合丰田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和推广。
对于丰田来说,氢燃料电池车一直是研发的重点,其认为相对于电动车氢能才是最清洁的。2014年,丰田在洛杉矶车展上展示了全球首款量产氢燃料电池车MIRAI,并在2020年推出了第二代MIRAI。不过,由于氢能基础设施的缺乏,丰田MIRAI两代车型的市场表现并不理想,但这并未影响丰田将氢能作为公司发展的重点。日前,即将于4月1日起出任丰田汽车社长的佐藤恒治表示,丰田到2030年底前的工作重点将放在扩大氢能基础设施等方面。
在这种情况下,丰田急需要一个合适的、理想化的场景进行氢燃料汽车的落地和应用,进而实现在更广范围的推广,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成为较好选择,其中海南又是优选。
海南是国内第一个提出明确禁燃时间表的省份。2022年8月,海南省人民政府近日印发《海南省碳达峰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公共服务领域和社会运营领域新增和更换车辆使用清洁能源比例达100%。到2030年,全岛全面禁止销售燃油汽车。这为发展氢能源汽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而海马汽车又是海南唯一的乘用车企业,也一直是海南省扶持的对象,这是丰田与海马汽车合作的外部条件。
根据官方信息,丰田和海马合作的车型将争取于2024年投入小批量产品开展示范运营,并于2025年进一步扩大运营规模,共同推动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的推广及应用。
其次,虽然海马汽车在传统汽车上风光不再,但其在氢燃料电池车上有较长时间的技术积累,这是其能够与丰田合作的加分项。
资料显示,早在2010年,海马汽车就开发了第一代氢电池车,并逐步完善产业链。目前,海马第三代氢燃料车已经投入运营,主要服务于商务接待、公共交通等领域。此外,海马第四代氢燃料电池车也正在研发中,据了解,该车将采用更好的电驱系统、储氢技术、催化剂提升车辆整体性能和可靠性,海马7X-H氢燃料电池汽车计划于2023年开展模拟示范运营。
海马汽车副董事长卢国纲在海马与丰田签署合作协议时表示,海马汽车自2013年开始投资研发氢燃料电池汽车,目前已研发出第四代可用于示范运营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车载储氢罐压力由35MPa提升到70MPa,电堆功率由30kW提升到100kW,一次加氢可行驶800公里,相关技术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对于合作的另一方海马汽车来说,在汽车行业向新能源转型的大潮中,其传统燃油车的表现已相当低迷,而在纯电动等新能源车型上也不具备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加码布局已久的氢能源汽车成为其可能在市场转型过程中生存下来的机会。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提出,海南工业基础薄弱又孤悬大陆之外,选择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氢燃料电池乘用车,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且相比氢燃料电池商用车,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技术难度高,产业化突破意义大。
此次与全球第一大车企丰田汽车达成合作,预计将成为海马在氢能汽车发展过程中强大背书。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技术路线存在已久,但由于技术设施不足及成本高昂等原因,氢燃料电池车的推广还处在初期。抱上“大腿”的海马汽车能否成功逆袭仍存在变数。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国内累计销售燃料电池汽车1.03万辆,距2025年的保有量还差4万辆,且均以商用车为主。
政策层面,在双碳目标的压力下,多地开始陆续出台政策促进氢能和氢燃料电池车产业发展,包括京津冀、上海、广东、河南等。2022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提出到2025年氢燃料电池车辆保有量约5万辆。
车企层面,当前大部分车企目前主要在电动车方面发力,国际上只有丰田、本田等日系车企,以及韩系车企现代汽车在氢能和氢燃料电池方面有相对较多的布局。而在国内,除海马外,长城、上汽也有较明确的发展氢燃料电池车的规划。此外广汽、吉利、长安等也有氢能产品计划,在新能源汽车上进行多技术路线布局。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