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邹永勤 在集装箱行业步入大调整之际,龙头企业中集集团(000039.SZ)将如何应对?这无疑是当前中集集团投资者最为关心的问题。
3月29日,在深圳蛇口中集总部大楼举行的中集集团2022年度业绩发布会受到了空前的关注,众多机构投资者、证券分析师、媒体记者和中小股民通过或现场或线上的形式参会,并向管理层踊跃提问。中集集团董事长兼CEO麦伯良、总裁高翔、副总裁兼CFO曾邗、董事会秘书吴三强等出席发布会,并详细解答了当前市场最关切的问题。
麦伯良在现场表示,今年集装箱当中的干货箱需求确实是比较弱,要恢复到常态水平可能要等到明年。但他同时亦表示,中集集团正积极培育“集装箱+”业务,且该业务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可能三年后会达到和集装箱业务差不多的体量”。
集装箱价格已经企稳
年报数据显示,2022年中集集团营业收入1415.37亿元,同比下降13.54%;归母净利润32.19亿元,同比下降51.7%。记者留意到,虽然中集集团2022年业绩出现下滑,但这仍然是其历史上第二好的水平;这同时也是中集集团自1994年上市以来连续29年盈利的成绩单,而深沪两市能够连续20年盈利的绩优公司屈指可数。
具体到旗下主要的业务板块来看,集装箱板块净利润52.58亿元,同比下降53.58%;车辆板块净利润11.14亿元,同比上涨12.75%;能源化工及食品装备板块净利润10.42亿元,同比上升17.74%。
从细分业务板块来看,导致中集集团2022年业绩下滑的主要因素是集装箱板块。对此,其在年报中指出,2022年受海外通胀高企和欧美大幅加息等因素的影响,全球经济、贸易增长动能减弱,传统海运集装箱制造市场回归正常化。由于集装箱整体需求的放缓,叠加原材料价格下跌等因素的影响,全年新箱箱价和销量相较2021年的历史高位出现回落。
值得注意的是,踏入2023年以来,集装箱的行业状况似乎比2022年更为恶劣,港口码头“空箱堆积”现象受到广泛的关注。那么,究竟当前集装箱的真实需求水平和价格处于一种什么情况?其发展前景如何?这无疑成为了当天业绩发布会上参与者集中提问的焦点所在。
对此,麦伯良在会上坦言今年集装箱当中的干货箱需求确实是比较弱,“一方面在2021年透支太多,另一方面今年全球的贸易形势不容乐观(就目前的预测来说应该是负增长),两大因素叠加导致今年干货箱的需求是比较弱的,尤其是上半年大概只有正常年份同期的五分之一左右”。
但他同时强调,预计干货箱的需求在下半年会有所好转,“(干货箱)下半年肯定会比上半年好,但恢复到常态概率不太大。预计下半年需求会比上半年增加大概一倍,达到常规年份的一半左右。等到明年,干箱市场才会恢复到常态水平”。
麦伯良在会上还透露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干货箱的价格在今年2月份已经成功企稳,“目前单价在2200美金/TEU以上,我们预计随着下半年需求提升以及原材料成本上涨等因素,其价格还会往上走”。
此外他在会上还多次提醒大家注意,不能只盯着干货箱来看,还要留意一下其他箱种,“其他箱种目前的情况还挺正常,比如罐箱、冷藏箱、特种箱等的形势是挺不错的,而且他们现在的规模也起来了。虽然就集装箱的全球市场份额来说,干货箱仍然是最大的一个,达到将近90%的份额,其他箱种只有10%多。但从价值来说,其他箱种已经占到三分之一强”。
记者留意到,近期无论是出口集装箱指数(SCFI)还是内贸集装箱指数(TDI)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反弹,似乎也印证了麦伯良关于集装箱企稳的说法。通联数据Datayes!的统计显示,SCFI综合指数由3月10日的906.55点微涨至3月24日的908.35点,涨幅为0.2%;TDI指数由3月10日的1569点回升至3月17日的1575点,涨幅为0.38%。
虽然短期出现了企稳迹象,但从更长的周期视角来看,制造业产业链似乎有向东南亚转移的趋势,那么集装箱产业是否也会出现这个趋势并进而对中集集团的前景产生影响?
对此,麦伯良认为,从集装箱的产业转移历史来看,集装箱的生产从美欧、到日韩再到中国,那么未来产业链转移到东南亚可能是个趋势,但这并不容易,原因有四个:“第一,集装箱生产技术已经迭代到第八代,现在中国的产线能够实现55秒生产一个箱子。集装箱制造的环保性、灯塔工厂建设、数字化、自动化程度都发展到了相当的阶段,而这个技术目前只有中国有;第二,是装备问题,现在所有的设备也是中国百分之百拥有,东南亚建厂需要中国的工艺设备;第三,产品整体供应链和配套设施都在中国,包括钢材、竹木材料等;第四,专利技术也在中国”。
因此,麦伯良认为,东南亚要完备上述所有条件是需要很长时间的,“目前印度、越南虽然有建厂,但能否长期经营还需关注,短期内不会对现有产业格局产生实际影响”。
此外,由于近期中国的贸易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变化(具体表现为以海运为主的欧美数额减少,而以陆运为主的东盟数额增加),这会否使得未来集装箱的需求减弱并对中集集团的业务造成影响?
针对记者的这一问题,吴三强在会后的交流中表示,此前他们亦曾对这一方面进行过讨论,结论是不会有太大影响,“首先,目前来说海运的成本远远低于陆运,所以即使未来东盟的贸易数额增加,更多的也是首选海运而不是陆运;其次,我们的集装箱布局是全球全方位的,就算欧美减少、东盟增加,但只要全球的贸易额不减少甚至增加,我们都是受益的”。
构建抗周期业务组合
吴三强进一步表示,近年来集装箱出现如此恐慌现象的只有少数几次,第一次是“9.11”引发的2001-2002年,第二次是金融危机导致的2008-2009年,现在则是第三次,“从从历史数据来看,每一次都是因信心的暂时缺失而引爆,其后会随着信心的归来而迅速恢复至常态水平,这一次应该也不例外”。
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中集集团旗下的集装箱板块营收基本上每隔几年就会出现一次大幅下滑现象,最近的几次出现在2009年、2012年、2016年、2019年、2022年,同比增速分别为-55.74%、-29.17%、-47.88%、-36.42%、-30.71%,呈现出剧烈的周期性震荡。如何烫平这种营收业绩的周期性大幅波动,无疑是这一家连续29年持续盈利的老牌绩优公司的重要任务。
实际上,中集集团和管理层似乎也意识到这方面的重要性。在2022年的年报中,他们首次提出了“构建抗周期、提升盈利能力的业务组合”的说法。记者留意到,“抗周期”一词是其在以往年报中从未用过的,而“集装箱+”业务亦被推到了一定的高度。
在当天的业绩发布会上,中集集团的一众高管多次介绍旗下的“集装箱+”业务发展情况。“对于集装箱板块来说,我们正在积极培育‘集装箱+’业务,如储能、冷链、集成装备、自动化等业务方向,都发展得较为不错”,麦伯良说。
所谓“集装箱+”业务,按中集集团在2021年年报的说法,是指将集装箱业务逐渐向移动医疗、通讯等领域逐步拓展,从而形成“集装箱+”嫁接到各行各业,赋予集装箱新的生命力。换言之,中集集团旗下创新业务板块中的冷链物流、储能科技、模块化建筑等都属于这个范畴。
其中最让市场关注的非储能科技业务莫属,因为在2022年年报中,中集集团首次明确提及了集装箱储能业务布局电化学储能领域。那么,目前该业务的发展情况具体如何?
对此,中集集团的多位高管在业绩发布会上均表示,集装箱板块在2022年底已经成立了储能科技公司,“公司计划将旗下涉及到储能业务的公司做整体整合,为后续的业务发展做好铺路及规划。具体来看,公司的储能业务最开始从提供20英尺、40英尺的集装箱,现在不断朝集成度更高的方向发展,具备全集成储能系统产品的能力,为储能下游客户提供储能系统产品,已经有批次交付的记录”。
他们同时表示,2023年将继续发力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储能产品,同时不断提升集成程度,“2022年储能业务收入规模再创新高,成长性可期”。
公开信息显示,除了储能领域,“集装箱+”业务在中集集团的其它业务领域呈现多点开花态势,比如新材料领域,重点放在竹链的发展上,可以用爆破等物理技术制作纸浆;中集渔业也开拓出“集装箱+”的新场景,推动传统水产养殖业转型升级;此外,模块化建筑去年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一批重大项目取得重大进展等。
麦伯良强调称,目前“集装箱+”业务进入快速增长期,还需要加大培育力度和保持耐心,可能三年后会达到和集装箱业务差不多的体量。
实际上,如何“构建抗周期、提升盈利能力的业务组合”,除了积极培育“集装箱+”业务外,中集集团在清洁能源领域亦将有所举动。在业绩发布会上,麦伯良和高翔均曾表示,未来,中集集团会持续加大对能源行业的布局,除了现有的油气业务布局,新能源业务方面围绕天然气、氢能、绿色甲醇、以及储能、核能、海上风电等领域重点布局。
据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从纯能源相关的业务口径来看,包括其子公司安瑞科旗下的清洁能源业务、海工业务、储能业务,中集能源类收入规模超过180亿,占比达到13%。
记者注意到,在2021年半年报时,中集集团首次抛出了一个“三年战略规划”,根据该规划,中集集团将“清洁能源”作为其重点布局的两大主航道之一,其后在2021年年报和2022年中报均有对这个“三年战略规划”持续介绍。
但在2022年年报,却不见了这个“三年战略规划”的说法,原因何在?对于这个问题,吴三强对记者表示,公司将推出一个“五年战略规划”升级这个“三年战略规划”,并表示这个“五年战略规划”将以清洁能源为主,具体内容会在年内发布。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