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义伟/文 截至3月30日,马英九一行的大陆之行已经进行了4天。尽管他此行刻意低调,台湾有关方面也希望他低调,但毕竟身份和影响力摆在那里,所以他所到之处、所言所行,依然备受关注,依然被媒体细致地记录了下来。
于是有产生了颇有意思的两个现象,或者说观察马英九言行的两个角度,有人用放大镜看马英九,有人用望远镜看马英九。
台湾有不少人用放大镜看马英九。他们在意的是马英九是不是公开说出所谓的“中华民国”4个字,是不是公开表明自己前台湾领导人的身份。对于这些人,马英九似乎没有让他们失望。在拜谒中山陵的致词中,马英九颂扬孙中山先生“终结中国四千多年的君主专政,建立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中华民国’。‘国父’对中国史无前例的伟大贡献,就是改变中国的命运,让中国走向富强康乐的开始。”这样的表述,有台湾网友表示满意,有台湾媒体称“(马英九)致词时多次提及‘中华民国’、民国等用词,获得网友一致好评”。
放大镜的特点,就是只看一点,不计其余。如果笔者也拿放大镜看上述马英九的那一段话,其中4次提到“中国”,只有一次提到“中华民国”。这样的表述,其真正的、潜在的意涵是什么,恐怕不是台湾网友想象的那么简单。
与台湾网友拿放大镜审视马英九不同的是,台湾世新大学兼任副教授桂宏诚在其署名文章中的表述,是用望远镜的。桂副教授认为:“马英九的致词的内容中,更多表达的是找回在台湾的‘中华民国’也是中国的连结。”“马英九表达了‘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的‘两岸一家亲’认同,且强调‘和平奋斗、振兴中华’是‘两岸中国人’不可回避的责任等,既表达了台湾和大陆同属一中的两岸法理现状,也隐喻两岸应共同追求民族复兴与国家统一。”
这是桂副教授的厉害之处!他的望远镜,不但回望历史,还展望未来。他看到了马英九的致词中隐喻着追求国家统一。
无独有偶的是,在大陆颇有人气、粉丝众多的台湾著名政治评论家邱毅也在用放大镜看马英九。邱毅注意到马英九在中山陵的题词是“和平奋斗 振兴中华”,便指出依据马英九父亲的遗愿,应该是“和平统一 振兴中华”。邱毅表示:“马英九可能怕被台媒骂,所以不敢讲统一,改成了模糊的奋斗。”
不过,邱毅还是给马英九很正面的评价,认为马英九此行至少有三大意义:一,返乡祭祖,凸显民进党数典忘祖;二,参访城市的安排,意在回顾当年中国人抗日的血泪史,对比弥漫岛内的媚日歪风,是勇敢的表现;三,带着三十名台湾年轻人来大陆交流,让他们了解真实的大陆,真实的中国近现代史。
由此观之,邱毅看待马英九的言行,既用了放大镜,也用了望远镜。
马英九是一个很谨慎的人,此次大陆之行,在正式场合,比如拜谒中山陵,会见大陆地方党政首长,都是对着稿子一字一句念出来,不出半点差错。在非正式场合,不需要念稿时,他就会灵活处理。比如,在拜谒中山陵后见到记者,马英九大方表明了自己前台湾领导人的身份:“民国112年3月28日马英九前‘总统’率马英九基金会同仁与同学敬谒南京中山陵”。在参观南京总统府和媒体互动时,马英九说:“孙中山先生比我大98岁,在1912年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我在2008年也是当了这个...呃...(相差了)96年。”这个时候,马英九对自己的身份又欲言又止了。
针对马英九的这种情况,邱毅表示:“我建议他可以勇敢一点,把心里的真实感受,心里想说的话,大大方方的说出来。”
邱毅的建议,作用应该不大。马英九已经73岁了,他的温良恭俭让、瞻前顾后的性格特质,已无改变的可能。
但是,马英九还有一个性格特质,很多人没有注意到。与台湾政坛那些江湖大佬的厚与黑相比,马英九是一个透明人。根据香港媒体的报道,马英九在向孙中山遗像献花时“表情激动、数次哽咽、差点落泪”。透过这样的表情,外界能看到他的内心。这就够了。
清明马上就到,预祝马英九回乡祭祖平安、圆满。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