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汪青 “您好,最近有没有资金需求?无抵押、利息低,还可以随借随还。”
“您好,我这边是某某银行的信贷中心工作人员,最近有笔消费贷,利率只要3.2%……”
而这些所谓的贷款电话或短信的推介者大多来自贷款中介公司,看似实惠的贷款产品,却暗藏各种潜在风险。同时,金融消费者信息遭不法贷款中介利用,继而遭受损失的情况屡见不鲜。
在不法贷款中介野蛮生长的同时,监管部门亦开启重拳整治工作。其中,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成为重点。
不法贷款中介套路
在2022年下半年购房后,王乐便开始频繁收到各类贷款营销推广短信和电话。
“我的个人信息肯定被泄漏了,否则不可能这么密集的收到贷款推介电话和短信。”王乐在3月16日接受采访时表示,夸张时一天可以接到十几个贷款推介电话,贷款短信更是多到懒得打开看。
通过咨询,王乐发现,向其推介贷款产品的工作人员,大多数都是打着银行员工旗号的贷款中介,但是却表示,“你在某某银行有一笔储备资金可以低利率申请,并随借随还,通过我们就可以快速办理”。
而对于金融消费者的个人信息来源,贷款中介则表示,“没办法回答,但是确实知道您这边有资金需求”。
在房贷利率逐渐下调后,存量购房者提前还贷需求激增,贷款中介也盯上了这部分群体,宣称“房贷可转经营贷,降低还款压力”。
而将房贷置换为经营贷的“转贷”操作,看似很划算,但其实暗藏多重风险。
王乐告诉记者,“在咨询过程中,贷款中介一直在游说可以将房贷转经营贷,尽管转贷降息听起来很不错,但是要使用中介过桥资金结清房贷,再去银行办理经营贷归还过桥资金,过程太繁琐,还需要伪造符合经营贷要求的资料,万一被查出来可能还会被追究法律责任,还要被银行要求提前还贷,个人征信也会受到影响。”
据悉,房贷转经营贷操作不仅暗藏着违约违法隐患、高额收费陷阱、影响个人征信、资金链断裂等风险,还会侵害公民个人信息安全。
一般在转贷时,消费者需要将身份信息、账户信息、家庭成员信息、财产信息等相关重要信息提供给中介。部分中介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后,为谋取非法利益可能会泄露、出售相关信息,侵害消费者信息安全权。
作为小微企业主的李龙,也在资金链紧张时“吃了”贷款中介的亏。
“去年经营的门店资金周转出现了点小问题,这时候又恰好接到贷款中介的电话。因为确实比较着急用钱,也就没有想太多。结果按照贷款中介的要求申请贷款后,不仅贷款额度没涨,先前承诺的优惠利率也没有。”李龙表示,而在整个办理贷款过程中,贷款中介会一步步诱导借款人提前支付一些意向金。最终光中介费就支付了三四万,也算是花钱买教训。
李龙复盘整个借贷过程后发现,这些贷款中介之所以能够在其有贷款需求时“及时”致电,或许也和那段时间频繁咨询银行和网络贷款平台,导致个人信息泄漏有关。
后续,李龙还是会频繁接到推销贷款电话,即使明确表示已经没有资金需求,还是会频繁接到同一家平台的推销电话。
一位借贷业内人士告诉记者,金融消费者之所以会频繁收到贷款推介短信,可能是其曾在一些贷款平台注册了账户,或者是手机号泄露平台获取了手机号码,以及平台通过号码段群发推介广告短信等等。
“日常生活中,金融消费者自身也非常容易泄露手机号,比如填写问卷调查、随意使用手机号注册网站账户等,这些都会导致用户在最大程度上泄露个人信息。而贷款平台会通过购买号码名单的方式获取用户的手机号,之后再群发广告短信。”上述业内人士说。
监管开启重拳整治
不法贷款中介的野蛮生长,也引起监管部门的重度关注。
3月9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各银保监局、各银行业金融机构成立专项治理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工作方案,部署开展为期六个月(2023年3月15日-2023年9月15日)的不法贷款中介专项治理行动。
值得一提的是,关注公民个人信息安全保护问题也成为重点。此前,多地银保监局就曾发文提示称,“贷款业务办理过程中,不要随意泄露个人身份信息、银行账号、验证码等信息;不要轻信自称金融机构的陌生来电,以避免个人信息被不法分子利用。”
《通知》中亦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强员工行为管理,排查银行业金融机构基层工作人员是否存在私下勾结贷款中介、向客户推荐贷款中介、放松对贷款中介推荐客户的审贷标准和贷后管理标准等问题;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建立贷款中介黑名单制度,对诱导、帮助借款人违规申请贷款的中介,纳入合作黑名单。
与此同时,公关部门也聚焦金融消费者反映的各类侵犯公民个人信息违法犯罪行为,持续开展严厉打击工作。
3月15日晚间,公安部网安局公布了8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的典型案例。其中2例便是犯罪团伙利用非法技术手段获取公民个人信息,开展助贷和催收业务等。
比如河北公安网安部门侦查查明,犯罪嫌疑人刘某作为某金融公司负责人,为开展贷款业务,非法向物业公司、银行、保险公司、电信运营商等行业内部人员购买大量有贷款需求人员个人信息,组织员工假冒银行工作人员推销贷款服务,并将公民个人信息转卖,非法获利630余万元。河北公安机关先后抓获犯罪嫌疑人63名,查获公民个人信息一批。
对于公民如何做好个人信息保护,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王蓬博表示,金融消费者要增强个人信息保护意识,从正规渠道办理贷款业务。对于身份证、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重要信息,绝对不可随意提供,以防个人信息被冒用、滥用或非法使用。对陌生号码、陌生链接、陌生账号要提高警惕,做到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