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钱玉娟 伴随网络直播业态的井喷式发展,通过短视频平台观看直播、购物,成为当下消费者娱乐、消费的热门方式,而这背后也出现诸多乱象。
继去年曝光主播运营打赏骗术、翡翠玉石产业带的“捡漏”骗术等直播行业乱象后,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再一次将镜头对准了直播间,如今骗术升级,主播为了让直播间的“爹妈们”下单买货,靠剧本、演员、场景,上演着一幕幕“苦情戏”。
直播带货“局中局”
在315晚会播出的事例中显示,李先生的母亲以及杨女士的母亲,多在短视频平台观看情感类直播,作为老年人的她们,关注的主播多是解决纠纷和家长里短、婆媳关系等人设。
记者搜索发现,名为“高冷”和“小张说事”的主播账号来自于快手等短视频平台,这类主播通过设计好的桥段,与雇佣的演员进行荒诞的戏码表演,甚至为了让“剧情”真实,他们不惜耗费资金搭建“病房”等场景,利用病人、医生等角色,博取老年人的信任。
当手机这端的老年人们,在主播一声声“爹妈们”的叫喊声中,不断点赞、刷好评,而主播的最终目的便是卖货,向直播间的“爹妈们”推销所谓的“特效药”。
李先生发现母亲购买的“疗效”产品,不过是压片糖果。为“苦情”主播小张提供产品供应的利哥供应链,其内部人士称上述产品“卖99元10盒,给主播开佣金80元。”
不止这些,315晚会还揭露了依靠编造故事、夸张演技,博取老年人信任,进而直播卖货的主播,像“马洪亮”、“方明快相亲”等,都来自以“信任”为标签的快手短视频平台。
主播基于消费者的信任,通过人设、剧本等架设“局中局”,以“苦情戏”吸引老年人关注。之于防范意识薄弱的老年人而言,他们则在主播一声声“家人们”、“爹妈们”的称呼下,成为了被收割的流量。
严防“情感陷阱”
上海融孚律师事务所律师程亮指出了直播带货的一大重要特点,消费者容易受到主播的情绪影响,“冲动消费”。他认为,直播平台以及加入其中的主播们,应该以诚信为本,如实、全面地介绍商品,拒绝虚假宣传与欺诈,以诚信获得消费者的信赖。
出于对主播的信任,不少消费者会在直播间非理性购物,而直播间出现“陷阱”,部分主播通过扮丑、卖惨等形式骗取相关直播间用户打赏、交易等乱象,早就引起了无讼合作律师、北京君泽君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北京市文化娱乐法学会直播与短视频法律专业委员会主任糜志彬的注意。
尽管去年315晚会揭露了赌石直播等乱象后,相关监管部门便推进了一系列网络“清朗运动”,但糜志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网络直播乱象的治理会更困难一些,尤其是站在用户角度,“要想发现主播在卖惨,在骗取用户的同理心,成本会比较高,普通用户很难去甄别”。
糜志彬此前代理过一些直播相关的案件,用户即便是主张主播诈骗,也要考虑到“他到底哪些行为存在诈骗,以及如何去证明”。基于目前诉讼举证责任的分配,糜志彬表示,即便消费者意识到被主播或直播间欺骗,想通过民事诉讼去获得赔偿,依然会特别困难。
“苦情戏”主播账号被封禁
央视315晚会一经播出,记者当即在快手平台上搜索查找,发现被曝光的相关“苦情戏”主播账号已经被封禁。
问及接下来的平台治理问题,截至记者发稿,快手方面未予以回应,但在此一个月前,2月14日,快手官方曾针对直播中的恶俗炒作行为予以处罚公告,其中在重点治理方向中有这样一条“禁止以虚构剧情进行虚假营销或兜售虚假产品”。
要对直播电商行业中的剧本表演、欺诈式带货乱象进行治理,糜志彬觉得,需要多方发力,最首要的正是直播平台,他认为平台要承担起更多责任,通过开展一些自治专项行动,专门对于上述剧本、“苦情”等情感类型直播进行治理。
程亮也表示,直播平台需完善平台规则,不断约束、监督主播和商户的行为,护航消费者拥有一个放心的直播购物的体验。
其实,平台在净化、维护社区环境的同时,相关部门也不断加大对直播行业的严监管。今年春节,中央网信办启动了“清朗·2023年春节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其中的工作任务就包括集中查处网络诈骗等违法违规行为。
糜志彬注意到,上述专项行动之后,监管部门对于网络直播中以卖惨扮丑、情节表演等诱惑用户打赏的行为,也明确要进行处罚和治理。一组公开数据显示,仅去年抖音、快手短视频平台上被处罚的涉剧情炒作的直播间超10万个。
在监管部门的专项行动基础上,糜志彬建议,将上述直播乱象的治理提升至更高维度,再通过与相关直播平台进行约谈,着重强调或予以政策施压等动作,要求平台基于后端大数据等技术进行监督,从算法推荐方面,对违规主播以及以卖惨内容为主要倾向的直播间做降权处理,限流及限制用户访问,从而对这一直播乱象起到打击作用。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