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王雅洁 2023开年以来,碳酸锂价格持续下跌。
据上海钢联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3月14日,电池级碳酸锂均价下跌7500元/吨,至34.75万元/吨,正式跌破35万元关口。
这一价格较2022年11月的历史高点已下跌超四成。
电池级碳酸锂是制造新能源锂电池正极材料的重要原料,如钴酸锂电池、磷酸铁锂电池以及三元电池等的正极材料,均是以电池级碳酸锂为基础合成而得。
因此,碳酸锂的价格对于正极材料以及动力电池的全产业链都有重要影响。
中国五矿旗下的湖南长远锂科,便是做上述正极材料的龙头企业之一。长远锂科(股票代码:688779.SH)2022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79.8亿元,同比增长 162.75%。长远锂科还是中国五矿新能源材料板块的龙头企业,也是中国五矿直管企业。其主营业务是新能源电池材料,是中国五矿重点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2018年到2023年,五年时间,长远锂科连上了战略引资、员工持股以及上市三个台阶。
在上述大背景下,对于当前的竞争格局,最新的投资风向,以及未来的市场风险,在锂电行业打拼几十年的湖南长远锂科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臻,有着自己的见解。
:碳酸锂价格近期下行,对于你的企业意味着什么?
张臻:从2022年11月底到2023年3月初,三个月左右时间,碳酸锂从60多万元/吨跌到了现在的30多万元/吨。下降速度和程度非常大,给行业内企业生产经营工作带来了一定压力。
但是,我们认为这对行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是一个利好消息,因为锂盐价格太高,产业利润在产业链之间分配极度不平衡,导致新能源车价格偏高,相关投资者还存在投机成分,所以我觉得这是一种理性的价格回归,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
:你最早什么时候感受到碳酸锂价格下行的信号?
张臻:2021年底就感觉到锂盐价格偏高,所以2022年初我们就成立了两金管控小组,严控库存产品数量,加强应收账款回收。当时锂盐价格涨得太高,我们知道,怎么涨上去就会怎么跌下来,因为锂盐的成本很低,个别锂盐企业的利润率达到90%多,这不符合客观规律,就不会长久。所以我们在2022年就有这方面的判断和应对的工作举措。这方面工作提前做了安排,效果还是比较好。我们的库存控制可以说是行业做得最好的之一。
:你的库存控制在多少?
张臻:这个具体数值不方便透露。
:碳酸锂价格下行,整个行业的利益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臻:肯定要重新洗牌。从整个产业链来看,这两年碳酸锂价格屡创历史新高,上游利润空间巨大,中下游生存空间受到严重挤压,整个行业的利润高度集中在原料端,这不利于整个行业健康发展。碳酸锂最近价格呈下行态势,我认为这是市场的自然调节,是理性回归,是符合客观规律的。只有产业链每个环节都有合理利润,整个行业才能实现更好发展。
随着供需关系缓解,碳酸锂价格下行并回归到合理区间,已成为必然趋势。从长远来看,碳酸锂价格回调,有利于促进产业链利润空间合理再分配,加速新能源车替代传统燃油车,推动低碳、零碳目标实现进程,产业格局将更加健康,我们对新能源新材料行业的前景与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
总之,碳酸锂价格下行,对个别企业短期的冲击非常明显,但对整个行业长期发展是有利的。
:那对你的企业短期的冲击明显吗?
张臻:还是有一定冲击的。主要是受购置电动汽车补贴政策到期等因素的影响,下游需求不旺,宏观经济不及预期,市场订单不足。第二,特斯拉降价降得多,给国内市场带来了较大压力。第三,锂盐价格原来是太高了,之前有些库存,现在消化库存需要一定的时间。
:引申一个问题,碳酸锂的价格形成机制是什么样的?你可以举例描述一下吗?
张臻:在供需紧张的时候,碳酸锂的价格取决于供需关系,当然这里面可能也会有很多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增加的泡沫需求,叠加矿端的一些炒作行为,综合因素会快速拉高锂盐价格,但是下游极限接受能力决定了碳酸锂价格。
在当前供需关系缓解的情况下,碳酸锂的需求端挤出了很多“水分”,供需关系仍然是决定价格走向的主力,但是以后随着价格回归,不同路线的锂盐成本支撑能力也会最终影响碳酸锂的价格。
:你和上下游的企业最近聊过这些?他们有什么感受?
张臻:疫情防控放开之后,我们走出去,他们也到我们公司来沟通交流。就拿电池厂来说,对待价格波动大都是买涨不买跌,现在价格下跌,他们当然就比较谨慎。
春节后,我们销售人员基本上天天在外面。聊到锂盐价格什么时候能恢复,跌到一个什么程度,大家感觉,2023年上半年可能会很快到30万元/吨。
:30万是一个比较科学合理的价格吗?
张臻:讲不好,其实30万元/吨的利润还是很高。跟供需平衡有一定关系,产能慢慢地释放,需求如果上去,它就会平衡,如果需求没有恢复得这么快,那锂盐价格可能还有下跌空间。
:那你的上游企业,比如碳酸锂生产企业的态度?给你的印象?
张臻:他们现在也是在跑市场,时刻关注,他们可能更多还是想稳价,但是这个市场不好预测,不知道哪一个节点才能结束,毕竟整个市场是联动的。
:感觉到他们的焦虑吗?
张臻:肯定焦虑。但是他还是想把蛋糕做大,供应量要增加,价格降一点,但是总体利润还是努力想维持。
:对你这样的正极材料龙头企业来说,利润率影响有多大?
张臻:现在这个情况下,赚钱比较困难。市场可能要到二、三季度才能真正地恢复。目前我们考虑更多的还是,怎么保持核心战略客户、保持员工队伍稳定、保持上下游的基本稳定,并在此基础上加大研发投入和前瞻性布局。这个时候想赚很多钱可能不太现实。
:你最近在忙什么?比如去了哪几个城市出差,或者和哪些企业有沟通,看了哪些投资机会?
张臻:现在主要是跑市场,因为现在锂盐价格跌得比较快,市场买涨不买跌,大家的观望情绪比较浓厚。所以我们还是看看市场的情况,看看终端需求,如果终端需求没有真正恢复,行业想真正启动,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还是要靠终端市场的拉动。
同时,我们密切关注行业动态。新能源行业,前些年有政策的补贴刺激拉动,产能上得比较猛,个别行业人士也讲过,短期的一些低端产能严重过剩,所以不可避免有些企业可能面临洗牌的风险。
:洗牌的风险具体是指哪些?
张臻:行业内有些新进入企业技术积累不足,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都能活下来;市场行情不好时,抗冲击能力不行的就会受影响,甚至可能会有一些极端的情况发生。
市场瞬息万变,风险无处不在。特别是我们所在的新能源行业正处于快速发展的风口,正极材料企业也正处于产能高速扩张期,受上游原材料价格波动、下游市场需求变化、同行竞争日益加剧等影响,面临的价格风险、库存风险、产品替代风险也越来越大,需要我们密切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加强市场形势分析预判,不断提升风险识别、评估和防范能力。
:极端的情况,上下游都有可能发生?
张臻:都有可能,包括一些车厂、电池厂、材料厂。有些车厂甚至连年亏损。前几年国家政策补贴支持比较大,大家都能活下去,就算亏钱,大家也往里面砸,现在客观规律决定了,不可能每一家都活下来。经过一轮重新洗牌之后活下来的,才笑到最后。
:在这种市场背景下,长远锂科2023年新的战略布局投资计划是什么?
张臻:我们要坚定走出去,目前已经在规划省外项目和国际化项目。公司的发展战略,包括“十四五”战略,不会因为暂时的行业短期回调而受影响。当然我们在具体操作层面,会结合现在的实际情况做一些适当调整,但是我们会进一步做强做优做大,进一步走出去,包括国际化业务的拓展都会坚定地往下推。
具体来说,当前,我们在原有生产基地4万吨正极材料产能的基础上,高新基地8万吨三元正极材料和6万吨磷酸铁锂产能将于2023年底陆续投产,并全面达产达效。接下来,我们还将加快省外拓展步伐,根据市场节奏优化产业布局,丰富产品系列,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最近因为碳酸锂价格下行,调整比原来频繁吗?
张臻:这个主要是行业的回调,碳酸锂下行是其中一方面。宏观经济层面也有一些影响,包括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也体现比较明显,居民存款增加很多,大家消费信心不足,工业和大宗商品的销售肯定受影响。
:和其他正极材料生产企业相比,长远锂科最突出的差异化优势是什么?
张臻:第一,我们有央企平台中国五矿做支持,金属矿产的保障能力非常强大。第二,我们无论是人才队伍、技术研发,还是产能规模、一体化发展,在行业内都是相对比较完整、力量比较强大的。第三,我们现在三元正极材料产能达到了12万吨/年,磷酸铁锂达到了6万吨/年,行业内,三元正极材料和磷酸铁锂同时具备这么大规模的,目前就只有我们一家。第四,从客户来看,国内十大动力电池客户,有六七家是我们的客户,包括行业几家头部企业。
:我了解到你在这个行业已经工作几十年了,回看过去这几十年正极材料的发展,你觉得中国的正极材料发展,呈现出一个什么样的趋势?
张臻:中国的正极材料,包括新能源行业,市场在中国,但是核心技术还是在欧美、日韩,我们的市场最大,做得最好、最活跃,但是一些核心关键技术方面,还要进一步加强原创性研发。当然这几年宁德时代、比亚迪的进步也很快。
:你预判未来有哪些市场风险?
张臻:首先是技术的迭代风险,然后是下游客户资金安全风险,还有一些可能是宏观政策调整的风险,像去年2022年底,国家补贴中止之后,对行业冲击比较大。然后是库存原料、库存商品的跌价风险。
:你对行业还有哪些期待?
张臻:期待国家宏观经济环境持续转好,“两会”开完之后,各地全力拼经济要落实到行动上面。还期待原材料价格,以及产业链利益分配更趋合理。期待同行还有我们自己的技术研发能力进一步加强,把核心技术掌握在自己手中,有一些专利被国外卡脖子,希望国家能出台相关政策尽快妥善解决,减少国内企业发展阻力。
现在中国新能源车,包括动力储能,这个市场做得最好,但是一些资源还是在欧美手上。锂盐价格上涨,很大程度是因为锂辉石矿80%都是从国外进口。锂盐价格涨是因为锂矿价格涨,锂矿价格涨,利润都送到国外去了,就像以前的铁矿石一样。这样的情况,希望国家能够采取措施,进行干预。
还有行业的低端产能存在过度投资和重复投资的问题,希望监管层能够进行引导,现在高端产能不足、低端产能过剩已经非常突出了。一些新进入者没有技术,没有队伍,单凭一腔热情,这对行业短期冲击也是比较大的。所以未来这方面还是需要一些政策支持。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