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涛:“三稳”工作中稳就业仍被重点强调

管涛2023-03-15 06:48

管涛/文

日前,政府工作报告披露了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这是对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关于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的量化KPI。其中,新增就业目标高于市场预期。尽管“三稳”较之前的“六稳”“六保”大大简化,但稳就业仍被给予了更多的强调。

近年来就业弹性不断增加

长期以来,业界将我国1个百分点的实际经济增长对应200万新增就业奉为圭臬。前些年国内兴起“保六”之争时,就有人提出,保持6%以上的经济增速是我国实现每年新增1200万就业所必需的增长底线。由此,也引发了人们对于今年经济增速与就业目标匹配性的质疑。然而,这有机械的经验主义之嫌。因为随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同样1个百分点对应的经济总量不同,创造的就业机会也不尽相同。

2010~2014年,我国年均实际经济增长8.6%,名义经济规模年均增加59009亿元,同期年均城镇新增就业1257万人,就业弹性(即每个百分点经济增速新增就业,“年均新增就业/年均经济增速”)为146万人/百分点。2015~2019年,年均实际经济增长6.7%,较2010~2014年回落1.9个百分点;名义经济规模年均增加68590亿元,增长16.2%;年均城镇新增就业1338万人,就业弹性为199万人/百分点,增长36.9%。2020~2022年,年均实际经济增长4.5%,较2015~2019年回落2.1个百分点;名义经济规模年均增加74564亿元,增长8.7%;年均城镇新增就业1220万人,就业弹性为279万人/百分点,增长36.2%。

当然,在经济增速下行情况下,就业弹性增加有可能以牺牲劳动效率为代价,这将影响就业质量。从就业弹性看,2015~2019年要高于2010~2014年,但同期国家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却从8.2%降至6.5%;疫情三年要高于2015~2019年,但同期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进一步降至5.1%。

经济回升是稳就业的重要保证

疫情三年,我国经济遭遇严重冲击,存在负产出缺口是市场普遍共识。对此,一个判定标准是,我国三年复合平均实际经济增速4.5%,低于潜在经济增速。只是潜在增速可意会不可言传,我国具体是多少在理论上并无定论,甚至有人根本不相信这个概念。另一个判定标准则相对显性化,现实中也比较容易把握,即疫情冲击下经济复苏不均衡、基础不牢固是客观事实,就业不充分是一个重要表现。

过去三年,就业连续被置于“六稳”“六保”之首。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罕见地没有设定当年经济增速的预期目标,却仍明确要求城镇新增就业900万人以上。这是就业优先政策的具体体现,也反映了中国政府通过稳住市场主体,保住就业机会,进而保住居民收入,拉动最终消费的公共卫生危机应对思路。

就业问题被反复强调,甚至在2021年初经济开局良好、稳增长压力较小时仍被强调,反过来也说明稳就业工作依然十分繁重。疫情三年,我国年均城镇新增就业较2015~2019年减少8.8%,2015~2019年较2010~2014年为增长6.4%。2020和2021年,月均城镇调查失业率分别为5.6%和5.1%,低于同期6.0%和5.5%左右的调控目标。2022年为5.6%,略高于5.5%以内的调控目标。其中,16~24岁青年失业率逐年升高,2020~2022年月均分别为14.2%、14.3%和17.6%,远高于2018和2019年10.8%和11.9%的水平。

从存量看,就业难问题更加明显。2015年以来,我国就业人口逐年减少,疫情三年进一步加速。2020~2022年,就业人口年均减少699万人,较2015~2019年多减287.3%。其中,城镇就业人口年均增加227万人,较2015~2019年少增79.5%,特别是2022年城镇就业人口减少842万人,为上世纪90年代以来首次;乡村就业人口年均减少926万人,较2015~2019年少减28.2%。当前我国就业人口减少,既有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也有监管政策调整造成的冲击,还有疫情导致的劳动参与率降低及就业困难。

从就业构成看,2020~202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年均减少790万人,较2015~2019年年均多减6.2%;第二产业改变了2013~2019年就业人口持续下降的趋势,2020~2021年连续增加,年均增加239万人,2015~2019年为年均减少365万人;第三产业年均增加154万人,较2015~2019年年均少增83.5%。2020~2021年,我国就业人口年均减少398万人,较2015~2019年年均多减217万人。其中,第三产业就业少增贡献了356.8%,第一产业就业多减贡献了21.2%,第二产业就业多增为负贡献278.0%。显然,第三产业是近年来我国就业减少的最主要贡献项。而第三产业就业少增,与疫情多次反复及防疫政策间歇性收紧,导致住宿餐饮、批发零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等服务和消费严重受损有关。

防疫政策及监管政策优化,将有助于消除对相关行业特别是接触性、聚集性服务业发展的束缚,增加就业机会。同时,尽管政府工作报告对今年我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值为5%左右,但这并非预测值,大概率今年实际经济增速将超过5%。经济运行的整体好转,有助于增强经济增长创造就业的能力。在此背景下,就业质量较前三年也会有所提高。

稳就业是稳增长的重要质量指标

去年我国出口市场和外需拐点均已出现。今年世界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外需走向具有较大不确定性。今年前2个月,我国以美元计值的外贸出口额同比下降6.8%,虽然比去年最后两个月同比降幅收敛了2.6个百分点,却较2018~2022年同期复合平均增速低了19.4个百分点。故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将着力扩大国内需求置于五大重点工作之首,并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需求摆在优先位置。

现实情况是,近年来因就业不充分,居民收入受损,消费支出放慢。疫情三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名义增长6.2%,较2015~2019年低2.5个百分点;实际增长4.3%,低2.3个百分点;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名义增长5.7%,低2.8个百分点,它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增速的负缺口由0.2扩大至0.5个百分点,显示边际消费倾向较高的中低收入家庭受疫情冲击更大。同期,全国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增长2.6%,较2015~2019年趋势值低了3.6个百分点。2020~2022年人均消费支出与可支配收入之比平均为67.0%,较2015~2019年趋势值低3.9个百分点,显示过去三年居民消费意愿大幅降低。

当前,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就业长期稳定创造了良好条件。创新创业也将提供强大的动能,稳就业、保就业政策红利持续释放,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了有力支撑。但是,今年应届高校毕业生将达到1158万人,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矛盾依然突出,普工难招、技术工人短缺,就业总量和结构的压力依然存在。

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均强调要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日前,人社部主要负责人就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提出要做到“五个坚持”,就解决青年就业问题提出要“四个加力”。

关于下一步稳就业的具体工作安排包括:一是强化助企纾困,加强对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稳岗扩岗倾斜支持;二是强化创新创业,深入实施重点群体创业推进行动,支持零工市场建设,落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三是强化精准施策,坚持拓宽市场化渠道和稳定公共岗位规模结合,着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四是坚持外出务工和就近就业并举,着力稳定脱贫人口等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规模;五是坚持就业援助和生活保障相衔接,着力兜牢困难人员的民生底线;六是强化提质增效,健全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七是强化综合治理,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

就业是民生之本。今年主要预期目标中,尽管将经济增速目标压得较低,却将新增就业目标提得更高,这其实进一步压实了部门和地方的责任,即今年要实现的是有就业的经济增长,而不是无就业的经济反弹。这也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

(作者系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

版权与免责:以上作品(包括文、图、音视频)版权归发布者【第一财经】所有。本App为发布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服务,不代表经观的观点和构成投资等建议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