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之后又进军摩托车 比亚迪欲打造“电动帝国”

濮振宇2023-03-10 09:25

记者 濮振宇 对于近日网络流出的比亚迪首款电动摩托车在园区内部测试运行的图片,3月9日,比亚迪相关人士在回复记者时称,网传照片中的摩托车是比亚迪电子和客户联合开发的产品。这坐实了比亚迪要造摩托车一事。

比亚迪要造摩托车,在网络上已经传了一段时间。去年有行业消息称,比亚迪计划与西班牙摩托车品牌Nerva合作打造电动摩托车,该车采用比亚迪磷酸铁电池,峰值功率12.1KW,最大时速可达125km/h。但比亚迪的合作对象是否是Nerva品牌,还有待进一步落实。

若比亚迪研发的摩托车时速高达125km/h,那么其研制的将是高速电动摩托车。按照新国标规定,两轮电动车中整车质量小于55kg、时速低于25km/h的属于电动自行车,质量大于55kg、时速在25km/h-50km/h的属于电动轻便摩托车,时速高于50km/h的属于电动摩托车。

汽车企业造摩托车,比亚迪不是第一家。2021年6月,在工信部第344批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公告中,出现了广西汽车集团新建摩托车企业的信息,这标志着广西汽车集团获得了生产和销售燃油摩托车和电动摩托车两轮、三轮产品的资质。2022年10月,“赛珀机车”官方账号上线,并发布了一辆复古机车的宣传片,赛珀机车账号的主体就是广西汽车集团全资子公司柳州五菱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2021年8月,长城汽车全资控股的长城灵魂科技有限公司成立,公司经营范围包括摩托车、摩托车零部件及配件的研发、制造、销售等。2022年5月,保定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发布的项目文件显示,长城汽车计划投资超5.56亿元布局摩托车市场,预计2023年12月完成年产1万辆摩托车的动力总成生产线。

今年2月,长城汽车首台摩托车图片和参数在网上曝光,这是一台8缸发动机的重型复古摩托车,发动机采用水平对置结构,左右各有4个气缸。

长城汽车进入摩托车行业,并不令人意外。长城汽车原执行董事、研发副总裁梁贺年曾著书提及,长城汽车掌门人魏建军高中时代最喜欢的就是摩托车。而在2019年广州车展期间,魏建军还曾特意到宝马展台参观宝马摩托车K1600 GrandAmerica。

实际上,不少汽车企业都拥有摩托车业务。其中,吉利和力帆本身就以摩托车业务起家,吉利旗下的钱江摩托2005年收购了意大利百年摩企BENELLI,目前已拥有QJMOTOR、Qjiang、BENELLI等燃油品牌以及摩灵、东动等新能源品牌;力帆的汽车业务虽然已被重整剥离,但力帆燃油摩托车销量2022年仍位列国内前十。

如果说吉利、力帆的发展过程是从摩托车跨入汽车,那么比亚迪、柳州五菱则属于从汽车跨入摩托车。近三十年来,国内摩托车市场经历了从爆发到低迷,再到如今重新升温的曲折历程。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加速发展,一大批民营企业进入摩托车产业,其中以力帆、宗申、隆鑫等为代表的“重庆摩帮”最负盛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07年,国产摩托车产销双双突破2500万辆。

然而,2010年前后,不少城市陆续出台“禁限摩”政策。截至2011年,中国已经有186个城市步入“禁限摩”行列,摩托车市场也随之降温。2013年,中国摩托车销量回落至2300万辆,这一下行态势一直延续到了2019年左右。

2020年以来,部分城市放宽了“禁限摩”政策,虽然市场整体仍然在下滑,但大排量高端摩托车市场增长较快。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显示,2022年全行业共销售摩托车2142万辆,同比下降15.55%,但250cc以上大排量摩托车(不含250cc)销量同比增长44.68%。

因销售结构更加高端化,摩托车行业在销量低迷的情况下仍实现了营收和利润双增长。根据中国摩托车商会数据,2022年1-11月,摩托车生产企业营业收入1414.32亿元,同比提高3.92%;实现利润总额88.86亿元,同比提高68.14%。

与汽车行业一样,摩托车行业也进入电动化转型期。但与电动汽车市场火爆的局面不同,目前电动摩托车的市场较为低迷。2022年,全行业电动摩托车销量763.27万辆,同比下降14.46%。这背后与动力电池高成本导致的产品价格高企不无关系。数据显示,2020年,1kw/h锂电的成本大概在600元左右,如今成本已增至1000元以上,导致性能相仿的电动摩托车价格明显高于燃油摩托车。

但从中长期来看,电动摩托车的增长潜力较大。第三方产业中研普华预计,到2027年,我国摩托车产量年复合增速约5%,其中电动摩托车占比将从20%增长到30%,电动摩托车年均增速预测为15%,高于整体市场增速。

作为国内汽车销量最大的单一品牌,比亚迪在电动汽车领域优势明显。比亚迪从上游矿产,到动力电池及半导体等多个领域,都布局了充足的资源。而现在其要将电动版图拓展到摩托车领域,比亚迪能不能复制在汽车上的成功?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关注汽车产业政策、行业企业转型等,对自主品牌、主流合资品牌关注较多,擅长分析报道。
联系邮箱:puzhenyu@eeo.com.cn
微信号:pzy369963493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