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克力博士,国研新经济创始院长、新经济智库(CiNE)首席研究员、湾区新经济院长
3月7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
根据国务院关于提请审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的议案,组建国家数据局,负责协调推进数据基础制度建设,统筹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统筹推进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等。
国家数据局的推出,引发了各界关注和多方热议。这个新机构的组建意味着什么?将带来哪些影响?
破解“九龙治水” 强化统筹发力
从2月底发布《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到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均可以看到我国对数字经济发展、数据要素市场、数字中国建设的高度重视和战略部署。
其中,《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是我国首次提出数字中国建设的整体框架,按照“2522”的原则进行布局,旨在夯实数字基础、赋能经济社会、强化关键能力、优化发展环境,推动数字技术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加快建设数字中国。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重要任务之一,涉及新型基础设施、数据资源、产业创新等多个方面,有利于增强我国在全球数字竞争中的主动权和话语权。而组建国家数据局,则是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中涉及数据治理和开放共享的重要举措,有助于统筹协调全国数据资源管理和服务工作,推进数据安全保障和合理流通利用。
这些政策的出台,无不是为了适应数字时代的发展需求和挑战,构建更加完善的数字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
在此之前,数字化发展相关职能分散在不同部门,缺乏有效统筹。其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是归国家发改委,推进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研究是中央网信办,地方数字政府工作则由各地政府办公厅和政务服务局管理,各行各业数据归口于不同管理部门。
近几年,各地也逐步意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纷纷成立地方上的大数据管理局,以提升现代化治理能力。组建国家数据局,可以说是破解“九龙治水”、强化统筹发力的标志性事件。
根据改革方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承担的研究拟订数字中国建设方案、协调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化、协调促进智慧城市建设、协调国家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推动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等职责划入国家数据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担的统筹推进数字经济发展、组织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布局建设等职责划入国家数据局。
国家数据局的组建,其标志性意义体现在三方面。
首先,彰显我国对数据治理和利用的重视,为数据要素基础制度建设提供了组织保障,有利于数字中国、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的规划和建设的统筹协调,避免“九龙治水”。
其次,体现我国对数字化转型的战略决心,为推动数据资源整合共享和开发利用、促进信息资源跨行业跨部门互联互通、提高数据资源价值创造能力提供了政策引导。
最后,助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协调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信息化、促进智慧城市建设以及保障国家重要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与共享提供了机构支撑,更好地构建数据基础制度体系,发挥数据要素的作用,提高数据要素治理效能。
发展数字经济迎来新契机
接下来,包括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规划和建设,都将迎来更大的发展契机。
一是科技创新驱动的发展契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推进,数字技术不断创新突破,为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和动力。
比如,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的广泛应用,将极大地提升数字政府的服务能力和效率,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促进数字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包容共享。
二是市场需求拉动的发展契机。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增强,对公共服务、消费升级、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为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和需求导向。
比如,通过打造智慧城市、智慧乡村、智慧交通等项目,将满足人民群众对便捷高效、安全舒适、绿色低碳等方面的需求。
三是制度保障促进的发展契机。国家在数据资源管理、数据安全保护、数据开放利用等方面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为各领域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指导。
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重要法律陆续出台实施,将有效保护数据权益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国家数据安全利益。
当然,发展数字经济、建设数字中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多个方面的协调和配合。具体到工作执行中,政府、企业等主体仍然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数据资源管理和开放共享水平亟待提高、数字技术创新能力不强、数字化转型推进有待加快,等等。
针对这些困难和挑战,政府、企业等主体不妨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包括加大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提高网络质量和速度,扩大网络覆盖范围,促进城乡区域均衡发展;建立健全数据治理体系和标准规范,加强数据安全保护和监管,推动数据开放共享和流通利用;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升级,深化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拓展数字化应用场景和服务模式,加强数字化人才培养和引进等。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85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