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江和半导体一起苏醒

沈怡然2023-03-04 08:47

经济观察报 记者 沈怡然 随着早八点第一波半导体工程师匆匆进厂,张江和半导体产业开始苏醒。

被誉为中国硅谷、半导体重镇的张江高科技园区,正在疫情全面放开后恢复以往的活跃。张江北部有横穿的轨道交通二号线,从工作日到周末挤满了人。早高峰路上人头攒动就像蜂群。

半导体人恢复照旧。晚上八点,工厂又迎来第二波晚班工程师,深夜还有个别人进厂处理一些临时故障。为最大化利用产线,半导体制造厂通常24小时运转,全年无休。

这里汇聚了近1800家高新技术企业,上海2/3的半导体企业、1/3的生物医药企业都有总部或分支在这里。作为最早的发源地,张江是全国第一个把半导体培养出产业集群的地方。

2000年中国最大晶圆厂中芯国际在张江建起第一座工厂,至今22年这里几乎形成了芯片的设计、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在内的完整产业链。2022年,张江科学城税收约400亿元,规上工业产值超37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超440亿元。

在逆全球化、高通胀、消费冲击等多重不确定性加持下,张江的半导体企业每天上演着不同的商业故事,有困境,有突围。中国每年进口3000多亿美元的半导体,本土供给远远不够。所以在海外的半导体是相对成熟的产业,纳斯达克现在已经几乎看不到半导体的新股,而在中国半导体依然是一个朝阳产业。作为半导体重镇的张江,也是经济和产值飞速发展的地方。

产业的复苏

复苏后,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晶圆厂的任务是赶工处理积压的订单,赶工期间,这些厂房的保障人员、工人仍然是轮班工作,有的还因为加班多还拿到了额外的补贴。这里的半导体工厂门前快递繁忙,送的不是外卖,而是一箱一箱的晶圆片。按照流程,一款新品先由设计公司画出设计图,再交给制造厂生产,过程中双方要高度协同配合。

芯原创始人、董事长兼总裁戴伟民表示,在全面开放后,人员隔离所造成的缺工缺料现象已经不复存在,物流运输与工厂的生产交付也都恢复正常,而且人员可以无限制地跨省市移动,客户与供应商可以恢复互访,这对于公司的接单与生产交付都有很大助益。

更多分布在张江的芯片设计公司也在“等米下锅”,一些芯片公司客户是手机,每年九十月开产品发布会,芯片等关键物料需要提前数月备好。

戴伟民称,2022年全国范围内对于疫情的管控的确给半导体供应链带来了一定影响,主要体现在物流运输与工厂的生产交付两部分,而且两者交互影响。上海疫情封控期间,公司曾协调货代,试点了从成都出口了紧急货物给国外客户,灵活调度资源。

燧原科技创始人、董事长、CEO赵立东对记者表示,疫情阶段的物流不畅增加了出货困难,对客户拜访也造成了不便。但在困难面前,全体员工齐心协力,最终战胜了这些困难。在疫情全面开放后,这家AI芯片独角兽的运营迅速步入正轨。

2022年上海疫情最严重时期,张江的公路流通被严格管控,一度阻碍了半导体工业品的运输和对外贸易。管控阶段,本地两家晶圆厂中芯国际和华虹半导体都没有停工。半导体生产对洁净度要求较高、人员相对不密集,但为防止通勤班车上的感染,晶圆厂采取封闭式管理,保留了一定比例的人手,部分工人和工程师留在厂里吃住。

人才的活跃

由于庞大而高度分工的产业链,芯片人才是集新兴技术和制造业一体、多学科专业交叉的系统。一些就业市场并不火热的物理、化学、材料专业,却能满足半导体生产制造的人才需求,这些专业的毕业生总能在张江找到梦的起点。

2023届的招聘中,芯原收到了7000多位应届毕业生投递的简历,超过5500人参加在线笔试。经过笔试、面试筛选后,有1000多位候选人进入CEO终面,戴伟民亲自参与面试。

复苏后的张江,又开始上演人才争夺战。

有的技术培训班、人才培训基地会找炸鸡啤酒等小吃店合作,把广告打在食品的包装纸上。张江一带的咖啡馆则是公司之间挖角的“猎场”。一位专注半导体的猎头经常约候选人喝咖啡,他对记者称,全面复苏后,他每周联系5-6位候选人,且坚持一定要见面,目前2023年的招聘季,节奏相比2022年同期加快很多。

该人士称,今年芯片公司招工出现了变化,有些岗位升温、有些回落,企业对一线工程师需求减少,更需要10-15年以上的资深经验型人才,可作管理岗,带项目团队和项目,还有企业提出要找专家型、领军型的人才。国内半导体人才基础薄弱,高端人才要从海外挖掘,这给招聘市场带来挑战。

根据翰德(Hudson)发布的《2022人才趋势报告》,2022年半导体行业薪酬涨幅约50%居科技行业首位,以芯片设计公司为例,这些企业对年薪20万元-40万元的人才需求量很大。在很多人不敢跳槽、不敢离职的环境下,年轻的半导体工程师三年跳槽两次,这并不利于行业资源的整合,但足以说明人才市场的活跃度。

张江的气质

张江不是精英范儿、也不文艺,更没有烟火气,它的气质藏在路的名字里。这里有18条道路以科学家命名,东西向的路是中国古代科学家的名字,南北走向是外国科学家的名字。

张江位于上海浦东新区中南部,1992年这里只有17平方公里。第一家进驻张江的头部半导体企业是中芯国际。2000年,这家中国最大晶圆厂在张江破土动工,投资14亿美元。

中芯国际还在开挖地基时,戴伟民的企业也选择落户张江。他对记者称,创立芯原是为了解决国内芯片代工企业所遭遇的知识产权困境,为中芯国际等本土晶圆厂提供包括标准单元库在内的标准设计平台。“虽然当时在众多国家级高新技术园区中,张江非常不起眼,产值体量小、创新成果少,但为了和中芯国际保持近距离的合作,芯原选择了落户在浦东张江”,戴伟民表示。

2003年,赵立新的创业生涯始于上海张江,他创立的格科微是较早一批进驻的企业。2011至2012年,上海市政府先后同意将张江高科技园区、康桥工业区、国际医学园区等纳入张江核心范围,将面积扩大到80平方公里。2021年张江还作出规划,“十四五”时期面积扩大到220平方公里。

赵立新表示,近20年的时间,格科微与张江共同成长。格科微主营CMOS图像传感器和LCD显示驱动芯片两大产品,其中CMOS图像传感器出货量在2021年占全球近30%,张江也由一个不足20平方公里的园区,扩充到80平方公里,还成为了上海科创中心的核心承载区。

张江的产业集群更多是自发形成的。半导体是一个高度国际化和垂直分工的产业,供应链紧密,海外采购频繁,张江是长三角产业集群的核心,拥有国内头部的晶圆制造厂,有大量面向下游的芯片设计公司,产业人士已经习惯去苏州找封装测试、去无锡找设备材料、去上海找制造和设计。

戴伟民对记者表示,三十多年来,张江充分发挥了产业聚集效应,调动优势资源,积极推动产业创新和改革,在重大科学设施建设、基础科研投入、创新人才集聚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效,可以说没有肥沃的张江创新土壤,就没有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芯芯”向荣,更没有现在的芯原。

 

版权声明:以上内容为《经济观察报》社原创作品,版权归《经济观察报》社所有。未经《经济观察报》社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相关行为主体的法律责任。版权合作请致电:【010-60910566-1260】。
大科创新闻部记者
关注硬科技领域,包括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无人机、虚拟现实(VR/AR)、智能穿戴,以及新材料领域。擅长企业深度报道及上市公司分析报道。发现前沿技术、发展趋势投资价值。
Baidu
map